唐佳在金城的时候就有意思地搜罗了不少书籍,当然了,应试用的四书五经什么的很少,主要都是杂学野史,里头也有道经奇门八卦之类的,唐佳闲来无聊时,也会翻着看看……
说来也怪,这些竖排的繁体字对于原本的唐佳来说,看进去而且能理解是挺困难的,可没想到她坚持了几日之后,居然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这大概是原身的知识水准还在,而唐佳体内又有仙人所赠的一缕灵气的缘故吧?
唐佳就参照着高人留下来的迷踪阵,自己弄来些花花草草,石头树枝之类的在院子里做实验。
“来来,音儿,咱们来玩个游戏……我在这院子里藏了一锭元宝,你看看能不能找出来?”
说是藏,其实唐佳就是把那锭银光闪闪的元宝给放进了阵盘之中,婴儿巴掌大小的银锭只不过简单地摆在了一块足球大小的石块和没过膝的树枝之间而已。
然而她就看着唐音在院子里走来走去,几次经过,只有一步之遥了,愣是放了过去,转而在院子里墙根和石桌椅处细细搜索……
“啊?怎么会在这儿?明明我刚才经过的时候,就是一块光秃秃的泥地啊!”
唐音瞪大杏眸,看到姑祖母居然从她觉得最不可能的地方拿出了大元宝,觉得十分神奇。
唐佳也觉得十分神奇,果然玄学一道,大有可为啊!
这还只是个小小的迷踪阵呢!
要是放大了,藏个人什么的,岂不是有用的很?
就在唐老夫人沉迷玄学无法自拔的时候,金城发生了一件大事。
今年夏天虽也有过暴雨,但金城附近总体地势高,而且暴雨持续的时间也短,因此这个夏天,基本没受过水涝之害……好些个金城人就觉得可以高枕无忧了。
却没想到立秋之后,忽然连日狂风大雨,海浪涛天,一浪高过一浪,挟着狂风就冲上了海滩。
所幸海堤新修,二十余里的长度,丈二的高度,甚至还有些低洼地高有两三丈,坚强地挡住了汹涌而来的海水……
待到风停雨住,水势一时还没退,有胆子大的平民百姓爬到堤上去观瞧,眼瞅着那水位已经涨到了海堤全高的一大半!
可想而知,若是被海水倒灌进来,只怕附近村镇就得首先遭殃!弄个不好,金城也会来个水漫全城!
所幸水位不再上涨,渐渐回落,反而落下许多鱼虾贝螺等海货……金城附近的渔民倒是小赚了一笔。
金城这边是幸运渡劫,然而金城过去,再往北过去,沿岸几百里那些个海滨城镇,却是都遭了灾,房屋冲毁,全城泡水,天灾**,伤亡惨重……
得知这些消息的金城人,不管贫富贵贱,都不由得打从心里念一声唐老夫人的慈悲恩德。
唐老夫人之名,不胫而走,传遍方圆数百里。
金城人传说唐老夫人一辈子慈悲行善,功德加身,终于在五十岁时得仙人点化,要借她的手救治金城一城的百姓……
先是拿出仙药,救了数百身染怪病孩童的性命,后来又将自己的积蓄尽数拿出,力主修建十里围海长堤……后来金城百姓士绅为唐老夫人所感动,有钱有钱,有力出力,将海堤扩大到二十里,果然落成不到一月,就护佑了金城全境的村镇不受海水倒灌之灾,不但没有损失,还因此得了不少天赐的海中珍货呢!
然而这个版本传到了桐港城,就添了枝加了叶,比如什么唐老夫人的父亲当年也是清正爱民的好官来着,只是因为外来为官,动不起金城的地头蛇,就被那黑心的劣绅给蒙蔽了,所以才招致了后来的海堤冲毁,被罢了官黯然归乡,然而身为一位爱民如子的好官,心里始终惦记着那未成的海堤,这个执念一直被身为幼女的唐老夫人记着,因此一旦得了仙人点化,便用自己的能力为当年之事作一二弥补……不然为何明明唐老夫人是桐港城的人,却偏偏跑到金城施展能为呢?
要知道虽说桐港城不像金城那般离得海岸近,也是有几个村港靠海的,这次也受了灾,只不过不似别处那般惨重罢了……
第133章 仙缘老太(20)
而唐老夫人的事迹传到离得远一些的地方的时候,那就更了不得了。
比如说什么唐老夫人压根就是得道仙人本仙, 最是慈心良善不过的, 凡是小儿患病, 只要给她亲自一抚, 便会活蹦乱跳, 病症全无!而那金城, 不过是沾了唐老夫人正巧在那边探亲访友的光罢了, 当日海浪袭来, 唐老夫人挥一挥衣袖, 就在海边筑起几十里的城墙, 海浪虽高似楼船, 也拿这仙人的金汤铁城毫无办法,因此金城全境都不但没受灾, 而且还得了好些海族送来的好处:某村的村民在滩涂上拾到了桌子大小的巨贝啦,不但其中有指肚大小的珍珠, 那巨贝也可雕琢成珍玩啦……某家的小娘子在淤泥里拾到了珊瑚枝,拿去请人一看, 居然能值几百两啦……
不管信与不信,外地老百姓都对金城人表示羡慕嫉妒恨。
而金城知府更是将这段异事详细写成了奏本。
原本一个小小知府的奏本也不见得就能上达天听, 然而实在是在一片上报灾情损失惨重的奏本里, 金城来的奏本实在是秀得出众了……一层层的大佬们觉得甭管是不是有夸张吧, 送上去让官家能眼睛一亮也是好的。
要说一个老太太,就算是身份是小贵族吧,她还是个寻常的老太太, 在山里突然就得了高人点化这种事,放在现代是一点也不走进科学,要被打成迷信的,但在古代的话,这种奇闻奇事还是挺多的。
官府方面也不会强行用科学来解释,若有政治需要或是对方身有功德,还会树立起本朝的仙人典型来……不然看看道家里的各路神仙,好多都是有名有姓,有家族出身的,最出名的大概当属八仙,出身有贵有贱,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事迹各不相同,却在传说中现身于民间,用神仙手段度厄解困。
当今的皇帝段权已有六十来岁,在他之前的几任皇帝,最高的寿数也就是六十,这位二十五岁登基,在位近四十年,是大周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了。
早年段权也是励精图治,闻鸡起舞,立志青史留名的……那时候的大周朝也的确算得上国富民强,只是再英明的皇帝到了后期也要犯点糊涂,这位也不例外……宠妃外戚权臣奸宦枭将一个不缺,再加上诸子夺位,太平盛世的浮华已经渐渐地到了尽头。
而这皇帝年岁越长,就越喜欢舒心享受,看到那些灾情战事匪乱的奏折就皱眉冷哼,看到象征着自己圣明仁德的祥兆就觉得顺眼……当然了,太过直白的拍马和造假的,老皇帝还是一眼就能看出来驳斥发怒的……
老皇帝拿着金城知府这份奏章从头到尾看了两遍,沉吟不语。
一旁的太子察言观色,“父皇的意思是……”
身为四十来岁的苦逼老太子,太子在数年前就已经开始参知政事,一些不重要的奏章都是由他来处理的。
金城知府的奏章太子自然是看过的,揣摩着呈上,就是觉得这般的奇事,就算一时不禀告上去,将来让老头子知道了,说不定就会翻找旧奏章,与其那般还不如直接呈上,也免得让老太子生了疑心病。
皇帝看向太子,“这世上真有得道高人?”
到了他这个位置,当了皇帝四十年,说起来是挺累的了,但别以为皇帝就会想退休?皇帝的快乐,普通凡人根本体会不到!
若是真有得道高人,那岂不是……
历朝历代,不管是昏君还是明君,到了晚年的时候,还不是大都沉迷仙道,想求得长生之术?说实话佛门那一套轮回,对至尊来说太虚无了,老子这一世就到达了巅峰了,你让老子去转世?那必须不能干啊!
而道家修今生得长生那就太合乎至尊者的心理了!
太子小心应对,“兴许有呢……若这位唐老夫人的事迹是真的,那想来应该的确是有几分不凡……”
要让他来说,他只希望这位唐老夫人只会点神奇的医术,略有些道行就够了……他不想当一辈子老太子啊!
皇帝浑浊的老眼里放出一线光华。
“既然如此,就派人去探访一番,看看到底真是得道高人,还是欺世盗名,虚报事迹!若真是得道高人,就让人请到京城来,朕倒是想见见这位承安伯爵夫人了。”
太子犹豫了下,还是劝道,“父皇派人去探访,这倒是稳妥,只是那位毕竟是孀居命妇,而且已经出家修道……父皇要召见的话,怕是还得有个说法……”
如今各地灾情折子不少,若是还没处理好灾情,倒先去召见了道姑之流,怕是那些御史的奏章要雪片般地飞来了,这可不就是不问苍生问鬼神?
皇帝望了太子一眼,倒是想明白了太子的言外之意。
要想召见那位疑似仙姑不是不可以,却得立个名目,或者肯定对方于国有功,升个品级,再由后宫的娘娘下旨召来京城……然而这旨意要发,就得有个前提,那就是这奏章上写的,并无夸大不实之词。
皇帝正沉吟间,一旁的老太监送上盏热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