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家伙把爱好属性都点到吃上了,虽说凭他母家的富贵再加上父亲是举人,想要娶妻定是不缺人选的,但是他身为庶子,身份尴尬,有意向相看的人家大多不上不下,这次王钰考上秀才且名次如此靠前,多少是有些不一样了。
现在他也算值得投资的潜力股了,所以有些条件好些的闺秀他也能挑一挑,主要还是得看他娘能不能有满意的了。
潘安对此表示理解,他过年才十五,想想潘平,二叔都为他找好定亲人家了,虽说当时有点形势所迫的意思,不过对此他是不羡慕的。
这次考上秀才来他家的媒婆定然是不少的,还有不少两家富商想资助他读书,只要把亲事定下,听说潘爷爷是有些动心的,还找他谈了谈,潘安感觉他在家中话语权明显上升,好好和他爷爷说了说他的远大志向,要把科举进行到底,以后给他娶个大家闺秀当孙媳妇,他现在只想好好读书不想过早谈婚论嫁,这影响他读书的坚定意志。
总之潘安拿着他那套理论好好给他爷爷洗了一把脑,其实潘爷爷也不想潘安过早定亲事,他现在对潘安寄予厚望,想着他家二柱是有大出息的,定然不能娶个乡野村妇,小家小户,撑不起门面,以后给孙子拖后腿。
于是最近家里都在忙着给二丫相看人家,他就出来陪客就行了。
“没事,不用急,你的年纪也不大,还是先专心读书吧。”潘安拍拍王钰肩膀,其实潘安觉得现在都是盲婚哑嫁,要是王钰没有心上人的话,成亲是不急的。
两人第二天和陈贞汇合一起去拜见县令,在县令那里也见到了考上的其他四人,除了何毅,李智他认识外,另外还有一人长相十分俊美,让他印象深刻。
这次周秀才的学堂也算出名了,考上七个四个都是从他这出去的,虽说武安县目前就他这一个秀才在招学生,但是这样也算打出了名气,让那些犹豫的人不再纠结,扩大了招生量,还有隔壁县的慕名而来。
县令大人今年四十岁左右,气质温和,身形削瘦,面容清俊,听说是二甲进士出身,当初殿试排名颇为靠前,潘安见到之后更加确定皇帝的颜控,都说凡是科举当官的就没有丑人,估计不是虚言。
看了看王钰的身形,他觉得他得为好友操心操心,今天晌午这家伙又吃了一整只烧鸭,三条糖醋鱼,好几个酱肘子以及若干馒头,一点素菜都没沾。
县令问了问他们各自姓名,对号入座一下,然后关切鼓励了一番,整场不到一刻钟他们就出来了,推荐信县令早就写好,他们出来后就在师爷那拿到,县令也是公务繁忙,和他们只是例行公事,打个照面。
几人出来后才有了进入特权阶级的真实感,别人叫两句秀才公真没什么,重要的是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了这个身份带给他们的不同。
雪花飘落,几人衙门各自紧了紧衣裳,大家也算文人,看着雪许多人都想吟诗一首,然后他就听到了旁边有仁兄这么干了,此人正是七人中他最没注意到那个,吟得十分感情充沛,声音洪亮,在这大街上尤为引人注目。
潘安不太适应他的节奏,想拉着王钰和陈贞赶紧走,结果看他们两个眼睛闪闪发亮看着那位仁兄,一个个跃跃欲试。
潘安:“……”
第44章 姑婆
潘安从县城回来就感受到了同村人的热情,一口一个秀才公,这个塞把枣,那个给把葱,大气的就送两个鸡蛋,这么些小东西人家送了他也不好拒绝,等回到家的时候手里的篮子都盛不下了,这篮子还是村头王大爷送的。
等到回到家潘安发现屋子里坐了几个他从未见过的人,正和潘爷爷聊的和谐,看起来关系应该是比较亲近的,为首的是个和潘爷爷年纪差不多的老太太,和潘爷爷眉目间有些相像。
潘爷爷一见他回来就笑呵呵地招呼他过来,“二柱快过来,这是你姑婆,还记得吗?”
潘安一脸懵,他爷爷的姐妹吗,他还真是不知道,在家中也没听爹娘提过。
这位姑婆看潘安不记得她笑得还是一脸慈祥,“哎呀,这就是二柱啊,我上次见他的时候还是他满月那会儿呢,那么一丁点,没想到一转眼就这么大成了秀才公,出息啊,德福啊,咱爹要是在天有灵也能安息了。”
然后爷爷和姑婆就一起回忆往昔,诉说了一下当年潘安他曾祖父的伟岸风姿,还有他们姐弟两个当初相依为命的“美好”日子。
潘安的曾祖父童生出身,又去县衙做了小吏,可见他家当初日子过得很不错,只不过后来得罪人遭逢大变,曾祖母死的早,曾祖父没有再娶,但是在潘爷爷娶妻之后没多久人也去了,潘爷爷就这一个姐姐,因为家变的缘故嫁的十分不好,嫁到了一个挺偏远贫穷的村,离着潘家村十分远。
而且潘爷爷的这位姐夫还好酒,酒醉后就打他姐姐,他去姐姐家看望时撞见过好几次,且这位姐夫不喜姐姐与他家再来往,见着一次打一次,后来潘爷爷就渐渐与这位姑婆断了联系。
至于这许多年没联系过的姑婆怎么突然找上门来,潘安也从他们的对话中听出来了,他那位姑爷爷不久前去世了,他姑婆终于翻身做主人了,于是就来探望多年不见的
弟弟,没想到一来村里就听说了潘安考上秀才的事。
这对姐弟感情还是十分深厚的,毕竟没有其他兄弟姐妹了,两人说着说着就开始泪流满面,潘安在旁边看着有点尴尬,就打量了一下和姑婆一起来的亲戚们。
有一个中年男人,和他大伯差不多岁数,还有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年轻男子和两个差不多十五六岁的女孩。
潘安发现这四个人都在若有似无地打量他,那两位表姐妹一见潘安瞅她们还害羞脸红,潘安头疼,这姑婆不会是打着结亲的主意吧。
他看着被感动得泪流满面的潘爷爷,爷爷可是前两天刚刚承诺过但凡这事都推了,等他年纪稍长再说,目前读书为重,这可不能见了老姐姐就反悔啊。
其实潘安有点担忧过重,他也是被近来各种媒婆上门给他说亲吓怕了,他姑婆带两个年纪适合的孙女过来确实是有些这样的打算,但也是见机行事,能通过潘爷爷在潘家村找个合适人家也是不错的。
“姐姐,如今我们姐弟能重新来往比什么都强,你这些年受苦了啊,刘家村太过贫苦,不然你搬到潘家村来,我也能照应一二。”潘爷爷说这话还是挺有底气的,潘家村的经济水平确实比刘家村强太多了,而且村里刚出一秀才,还是他孙子,以后潘家村的治安应该会十分好,有秀才在的村子贼偷都十分少。
但是也不是潘爷爷一句话姑婆就能过来的,她毕竟也一把岁数了,拖家带口的,这么多年根都扎在刘家村了,她知道弟弟的好意,但是这事真不容易办成,但是年轻人倒是可以慢慢出来。
姑婆摆摆手,“我就算了,一把年纪了,下面一大家子人,要想搬过来哪有那么容易,我这些孙子孙女要是能过来就最好了。”
潘爷爷拍着胸脯和姐姐保证,孙女们嫁到潘家村再好不过了,我知道许多靠谱人家,条件都不错,嫁进村里他也能照顾一二。
如今家中二丫在相看人家,自从潘安中举之后行情更是见涨,潘爷爷手里不少年龄合适的小伙的消息情况。
姑婆也听出了潘爷爷的意思,本来她就没对潘爷爷这俩孙子抱什么希望,能落脚潘家村也不错,有潘安这个表弟在她们也能过得好些。
“哎呀,老姐姐,你看你和德福都聊了这么久了,不饿呀,我已经准备好饭菜了,咱们先去吃饭吧,有的是时间聊呢。”姚氏进来屋里,对着姑婆还挺热情亲近。
这点潘安也发现了,姚氏虽然说平时拎不清,但是十分会做面子工程,而且有眼力,大户人家的丫鬟连这些都做不到她也活不到能放出府了。
两人一阵寒暄,好歹潘安是不用站在这当观赏柱了,这顿饭吃得和气,就谈到了潘安成为秀才后能免十亩田税的事情,潘家有四亩地,这样就还有六亩的例,姑婆家有三亩地,潘爷爷当时就承诺出去了,也不用姑婆家每年给粮食算是田税的份额,潘爷爷是觉得他姐姐不容易,能帮一把是一把。
剩下三亩潘爷爷就打算给潘家村中他们家亲缘还比较近的亲戚,肯定是要给他们家粮食的,朝廷每年田税还是挺重的,他们这样相当于自己收租子了,不过肯定比朝廷要的少的多,给些粮食意思下就好,所以还是很多人想沾这个光的。
没见最近家里送礼串门的这么多,平常哪有这么多人来走亲戚。
姑婆大老远来肯定是要住几天的,于是这住在哪就成了问题,那两个小姑娘跟二丫三丫们挤一挤,那个二十岁左右的表哥要不就是和潘平,要不就和他,谁让就他们两个住单间呢,潘平不乐意,最后只能潘安接收了。
这位表哥见他还有些尴尬,似是不知道如何和秀才表弟相处,潘安也不好让人家这样一直尴尬着,就随便聊聊天。
然后潘安就得知那位表叔竟是姑婆唯一的儿子,而眼前这位表哥,是姑婆唯一的孙子,独苗啊,怪不得去哪都带着,不过这位表哥行止有礼,虽说一副落魄样子,但是人相处起来还不错,看来姑婆用心教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