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写在扇子上,被王思齐看到了,笑着道:“乔琏先生评价人物总是高出一筹来看,方才两位女旦虽然不错,可离着罗萍萍也太远了。您这样写,实在是抬高了她们!”
连翘笑着坦然道:“我不过略抬抬手说好话而已,但是这件事对那些女旦就很重要了,说不得以后还要靠这个抬身价、讨生活。既然是这样,何必难为人家呢!”
周莹在旁叹息:“难怪许文华常说你爱在许多事上做好人,原来就是这样!”
许文华不知道什么时候踱步过来,撇撇嘴:“才知道她爱做好人?”
话是这样说,听起来都很嫌弃的样子,实际上不然。说到底,不管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到头来还是喜欢和好相处的人相处的。连翘到苏州算是初来乍到,能有这样的声势,除了因为她确实做出了很多成绩,而且和本地最顶尖的一撮作者交好,也在于她会做人!
果然,收到连翘题写扇子的两位女旦都格外欢喜...凭借着这把扇子上的评语,她们将来演罗萍萍,甚至是演乔琏笔下的任何一个女子,都要在平常的身价上加银子了!
这些评语自有报纸的供稿人收集,等到登上第二日的报纸,还有谁不知道?
‘秋爽会’的影响当然不只是在这里,除了最直接的,让这些女旦大出风头,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人物之外。还有间接的,著名作者们也获益不少。他们之前虽然出名,但是不知道他们的人依旧很多。这就好比后世的小说改编电视剧,只看电视不看小说的人多了去了!
这次秋爽会,关注的人里头不乏单纯的戏迷,或者只是看热闹的人群。这些人原本根本不知道这些著名的作者,借着这次的机会很多都对他们感兴趣起来。
而报纸推波助澜,除了主要报导的女旦之外,也没有忘记这些大作者们。譬如许文华和连翘‘芝兰玉树’的典故,连翘戏言‘伤春悲秋’的花絮等等,这些显然都成为了报纸新闻的素材。
在给报纸带来销量的同时,他们这些人的名气也随着销量越来越大,越来越远。
“哎呀,他们南边到底比我们喜欢弄些花里胡哨东西,你们看看这个秋爽会!”年纪在三十五六的男子摸了摸下巴上的小胡子,笑着挥了挥手上的报纸。
“宋先生怎么对这些事情感兴趣起来了?莫不是报纸上直言丁一新先生现在是业内第一人,您心中不忿?”旁边的人打趣道。
“嘿,可别胡说啊,我对这个有什么意思!”‘宋先生’说是这样说,看表情却完全相反呢!只见他转移话题一样道:“相比起来倒是这条新闻有意思一些——‘西湖客’何等傲慢的一个人,我只见过一面就再不能忘了。如今看来,他倒是十分高看这位‘乔琏先生’。”
第272章
东南文脉昌盛,这得益于经济重心南移以及中原南渡。前者是从古至今就一直在进行的,开发曾经的生地为熟地,不只是针对江南,往东往北往西都有类似的工作,只不过江南潜力最大而已。
相比之下,后者就更有‘历史的偶然性’了。在战乱时期为了躲避北方中原地区的战乱,大量的北方文人南迁——这为南方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文化、劳动力,促成了南方的大开发。
道现在为止,北方相比南方反而衰落了下来。至于帝都定都于此也多是为了防范北方异族考虑...因此要付出的代价也很昂贵——帝都一百多万的人口全是城市人口,也就是说不能完成口粮上的自给自足。
皇城里头的人口想要通过周边产粮区保证粮食安全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是周边的农业潜力没有那么大,另一个就是一百多万的人口实在是太多了,无论对于那里都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所以早期粮食大部分都是走京杭大运河运输,还要算上自然损耗和一路上吃拿卡要,为了供给京城的粮食,就不知道浪费了多少民脂民膏。若是定都在南方,就完全没有这个问题了。
好在如今海贸繁盛,走海路无论是从安南还是从吕宋,都能带回来大批量的便宜稻米——这种贸易大多数是朝廷派发给一些商人的,不然商人还不太乐意做。粮食属于大宗且利润微薄的生意,做的是积少成多。这时候的海商哪里看的上这个,除非是在荒年间发国难财,不然做什么都比粮食生意赚钱呐!
但是不管怎么样,京城确实是在南方。而且依托整个皇城的王公贵族、官僚大户,形成了独属于自己的京城文化。不仅可以做到和南方以苏州为代表的城市分庭抗礼,还能反过来影响南方呢!
南方传到北方的流行称之为‘苏样’,北方传到南方的流行称之为‘京样’或者‘宫样’。世情种种,可见一斑。
而具体到小说业、报业,这件事也是一样的。南方以苏州为首,有自己的小说业群体,几乎所有的江南小说业精华都聚集到了苏州。丁一新这个行内第一人也不免从自己的家乡跑到苏州,更不论其他人了。
相对应的,北方以京城为首,各省的精华人物为了功成名就,少不得得当一回古代‘京漂’。
这边如今的领袖人物正是‘洛北公子’宋志平!
说起来宋志平能当上这个领袖人物,还得感谢丁一新!总体而言,此时的文化界是南方压倒北方的。不只是主流文坛,就是小说业也是一样。但帝都必然是有自己骄傲的,这种事情至少表面上非常不服气。
等到南边替丁一新打出了‘文坛盟主’的旗号,他们就坐不住了。有心想要像原本一样论资排辈出来一个领袖与之抗衡,至少不能承认丁一新‘盟主’的地位,不然岂不是北方领导南方了?
但是问题在于刚刚成熟的小说业草莽气息重的很,除了极少数京城老派作者,大多数人都不认可论资排辈——这或许也是对主流文坛的反击表现之一,毕竟主流文坛论资排辈之风非常严重。
别无他法,只能抬出了年纪不大,但声名赫赫的宋志平。
宋志平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聪明就聪明在不只会写小说,就连经营之道也是极为精通的。他的《玉堂春》是本好小说,但只是一般好的小说,能大卖,如果换成是别人卖,绝对赚不到他那一笔钱!接近十万两一套书,谁也想不到哇!
这其中全靠他自己游走于各大书社之间,最终书社全成了给他打工的了,挣了个加工费。虽然所有人心知肚明,估计他自己都很难再次复刻《玉堂春》的奇迹,但这不妨碍大家对他的手腕击节称赞!
这种自己吃肉,连口汤都没有给书社大佬们留下的做派,别人不敢做,他做了。更厉害的是他做了,如今还活得好好的,该发文章发文章,该出单行本就出单行本,没有一丝一毫的妨碍。
这人的智商、情商,没有一样能够小看。
宋志平早两三年的时候也去过一次江南,说是为了拜访同行,游历江南名景。就在当时,他将江南有名气的作者见了个遍。他这人最好与人结交,几乎每一个人关系都处理的很好...除了‘西湖客’许文华,由此也印象十分深刻。
当时‘西湖客’已然封神,名头大的很,才压江南的说法也出来了。说实话,这样年轻,这样顺遂,在见到人之前宋志平就曾经想过这会不会是一个十分高傲的人。等到见到了人,心里也只是‘果然’而已。
见到真人之后发现就连皮相都这样好,要是不骄傲一点儿,都不科学了!
不过许文华还是让他印象深刻。
这不在于许文华这人有多高傲,而在于他的高傲和别人是不同的。高傲分两种,一种是没什么本事偏偏还傲气起来,另一种是有本事所以傲慢。从宋志平的角度来说,后者无可厚非,他自己也高傲的很,只是不像许文华一样红果果地表现出来而已。
而在有本事的高傲里面,许文华也非常地独树一帜...他的高傲有的时候并不像是高傲,反而像是一种古怪的脾气——关于万事万物他有自己的认识,并且坚持,别人休想改变他。在认知不同的眼里,这就是一种高傲了。
宋志平仔细分析过许文华这个人,得出的结论是,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他是个麻烦、讨厌鬼,但对于能够忍受他表面问题的人来说,他确实是个好朋友。
当然了,他是绝对不可能和许文华做朋友的。第一件事,他也是个高傲的人,他可忍受不了许文华那种坏脾气。另外,宋志平非常清楚,许文华其人有一种非常敏锐的感知,他的内里一眼就被对方看穿了。愿意忍受许文华的人不多,同样的,许文华愿意结交的也不会多,其中并不包括他宋志平。
说实在的,宋志平很羡慕许文华。谁也不是天生就生成他这个样子的——许文华曾经当着他的面评他‘心机深沉’。当时宋志平一笑而过,似乎是不以为意的样子,实际上他内心已经承认了这个评价。
宋志平少年时代起就生活艰难,若没有一点儿心眼,怎么可能到如今功成名就!
然而人总是羡慕自己没有,甚至截然相反的。宋志平有的时候就是想要许文华的直抒胸臆、心直口快、无所顾忌,这些都是他做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