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真的没办法?”马姑娘饱含着希翼望着连翘。
一般来说这种事不应该相信连翘这么一个小姑娘,可是之前的分析让马姑娘很是信任连翘。更何况她现在也就是死马当做活马医,自己都六神无主了,只能问问别人。
连翘想了想,只能道:“马姐姐要真是想在这个行当继续做,不妨眼界放低一点。看看市面上流行什么文字,流行什么写什么就是了。马姐姐的文笔不算差,这么写下来,登载的机会就会大很多。”
连翘给她想的路子很实在,以此类推将来机会肯定越来越多。要是获得了写长篇的机会,那就等于有了稳定的经济来源。到时候就能放开书店的工作,专职写作。专职写作不只是和报馆、书商联系更紧密了,也更能锻炼自己文笔和故事能力。
简而言之这就是一个良性循环。
这个时候投身写作的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带着梦想来的,这个梦想不只是名利双收,同时还包括写出自己想写的东西,获得其他人的认可。像连翘这种纯粹商业的分析肯定存在,却不多见。
听了连翘的说法,马姑娘很有些犹豫。理想和现实,当两者冲突的时候人总会徘徊犹豫——当初她进入这个行业,也是带着理想的!
“写,我写,这次就重新写个故事,看看世面上流行什么!”犹豫并没有多久,马姑娘迅速做出了决断。
又有一位文艺青年的纯洁世界被毁掉了,然而始作俑者连翘更多的是欣慰。欣慰这个时代在外讨生活的女子有这么一股狠劲儿,能够做出决断,这可比她那个世界古代女子好多了!
“除了看世面上流行什么,还有别的要注意的么?”马姑娘不好意思的抿抿嘴:“连小姐到底是读完了书院出来的,又在第一报馆那边做事,随便也比我这样的野路子知道的多。”
连翘并没有敝帚自珍的意思,她不吝啬说出自己的‘经验’。
这些经验说来也简单,不过就是开头一定要精彩。只要开头抓住了读者的心,后面纵使无聊,在有始有终这样心态的催促下,还是会有大把读者的。
另外一定要有冲突,人与人的冲突,事件与事件的冲突。古人早就总结过了,‘文似山,不喜平’,平平淡淡怎么钩住人一直往下读?
“结局一定要好,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大家爱看的。不要因为现实如何如何就和读者作对,谁出钱看你的书呢?”
连翘说的充满了铜臭味,不说她隐藏的作者身份,只看她编辑这个工作,倒是很恰当。
马姑娘一开始听的连连点头,然而最后她忽然沉默了起来。过了好一会儿才低声道:“难道我们这些写本子的都是这样了?算计一样做这些事,就没有想过自己真实想写什么?”
连翘愣了一会儿摇摇头:“不是的,除开单纯为了钱财来的那些人,其实大多数人都有自己想要写的东西。甚至说,等到功成名就之后,赚到一辈子都花不完的钱了,支撑着他们继续做这个事业的也就是一点儿想写的东西而已。”
连翘并不是在给马姑娘灌心灵鸡汤,她是真的这么觉得的。人的需求分层次,当生存需求被满足之后,更高的追求是理所应当的。
甚至连翘自己也是这样。当《海上归来记》大获成功,她一举成名的目的达到之后,接下来的小说她就没那么中规中矩了!
她没有想过要写什么煌煌巨著,流传到后世还有无数人研究。但就像她曾经做写手的时候一样,她至少想写一些有趣的文字。
“之前做好细纲的,也可以动笔了。”
第14章
每天早上,嘉定第一报馆《朝日报》编辑组所在的办公室,都是一片鸡飞狗跳。
这是由《朝日报》的性质决定的——朝日报是典型的日报,这和旬报、月报都有很大的不同。
划分板块、确定内容、对应收稿、稿件到手、校对、送到印刷厂、分送经销点,这是做报刊业的一个循环。不同的是旬报和月报都是一旬或者一个月一次循环,循环之内总有几天日子过的比较舒服,真正繁忙的也就是稿件到手、校对的时间。
日报不同,几乎天天都在死亡循环!日报工作人员的月薪虽然和其他小组没有区别,但是各种补贴丰厚,这也是报馆看得清楚有所考量的。
每天上午是最忙的,要把前一天的稿件收到手并且整理、校对完毕,然后送到印刷厂,这样傍晚的时候才能通过大车分送到各分销点,第二天早上读者才能买到新一天的《朝日报》。
和同事们的繁忙不同,连翘就轻松多了,不用赶早班也不用加班,再忙也不会有事情分到她头上。不是没有人对此有意见,但向主编反映情况都石沉大海之后大家也就醒悟过来了。这就是一个‘关系户’,说不定背后就有大背景,惹不起惹不起……
除了刘盈盈和主编,倒是没有人知道连翘就是《海上归来记》的作者乔琏。这是连翘自己的要求,刘盈盈和主编虽然不解,但也没有什么意见。
连翘上班的时候发现刘盈盈萎靡不振,眨了眨眼。替刘盈盈泡了一杯浓浓的滚茶:“盈盈姐,喝点茶吧——昨晚整夜没睡?”
刘盈盈接过茶杯,揉了揉太阳穴:“有什么办法呢,《玉簪记》的新稿收不上来,我只能去她家看着她写。要是今天上午出不来稿件,到时候又得和印刷厂那边说好话。”
《玉簪记》是连载在《朝日报》上的另一篇小说,作者也是女的,所以刘盈盈才能这么方便。
说起来日报上面连载,多多少少都是要存稿的,责任编辑也会提前收稿件。不然等到印刷报纸的时候开天窗,这个责任谁来负?
但是稿件这种东西又不是菜地里的韭菜,割了一茬就有一茬新的。这全依赖于作者,有的时候作者就是没有灵感,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又或者现实生活中有事,实在是顾不上。这个时候存稿消耗完了,接下来就看编辑的本事了。
提前做好准备的可以说明情况,然后用一些中短篇顶上。最怕的是提前没有报备,刊印之前就麻烦了!
日报编辑工作量本来就大,还要遇上这种事,通宵确实不稀奇。
这里刘盈盈就很满意连翘了,像连翘手这么快的作者已经很少见了,现在更是全文稿件已经上交。要是手头上每一个作者都能这样,他们当编辑的不知道能省多少事儿!
感叹之余刘盈盈把从主编那里拿到的调查表交给连翘:“最近《海上归来记》反响越来越好了,你看看。”
调查表主要是统计了《朝日报》最近的销售量,以及读者对各个板块的看法。使用的调查方法是随机采访调查,样本有限,准确度不高,但多多少少能说明一些问题。编辑部对此很重视,板块的改进、连载文的继续与否,很大程度上都参考了这个。
《朝日报》本身就是一份销路很不错的日报,辐射范围只在嘉定及其周边的镇子,但是数量并不低。
这些年报刊业一直呈现大发展的状态,除了活的不好的那些刊物,市场的总体体量其实是在上升的。三年前《朝日报》的发行量在一万五千份左右,中间稳中有升,到今年年初已经到一万八千份了。
这是非常优秀的数字——连翘之前看了说明天下丁口数量的册子,最关心的就是嘉定这边的,自然做到了心中有数。
嘉定总人口大约在五十万左右,其中农村大概有二十多万,三十多个镇子上有十来万,嘉定城里居住了二十万。这也就是江南苏州府了,别的地方不可能有这么高的城市率!
时下评论苏州,说大量丁口涌入城镇,乡村中只剩下十之一二。嘉定不能和苏州城比,但也非常可观了。回忆一下后世的总体城市率,达到这个水平也是在两千年以后了。
这样一来《朝日报》比较稳定的销售人口也就是三十万上下,考虑到一家人往往只会买一份报纸,此时一户平均人口是四到五人——所以《朝日报》的天花板是五六万份。然而真的达到五六万份几乎是不可能的!这还要考虑到识字率和经济上面的问题。
由此可见,之前的一万八千份已经很不错了。按照主编的看法,通过开发小说板块,争取在两三年之内将销量提高到两万份,之后能稳定住这个数字,这就算是善莫大焉!
说实在话,这个数字也很夸张了。也就是这个时代大家逐渐有钱了,同时没有什么消遣娱乐,这才能做到这个地步!
然而就在这一个月内,《朝日报》忽然销量爆发,现在已经抬到两万份了,这是之前大家没有想到的。
有了现象就要找原因,连增长点都弄不清楚,以后如何发展报纸?
调查结果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是《海上归来记》的热潮带动了销量!很多原本不看《朝日报》的百姓在周围人都看的情况,出于从众心理也会花少少的钱买上一份。
再加上《海上归来记》的铁杆读者很大一部分会买两份报纸,其中一份用来做简报,将《海上归来记》的内容装订在一起。销量就是这么提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