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还没说完,朱阁老便是一阵撕心裂肺的咳嗽。他今日以来本就有恙在身,被这么一气,身子骨越发差了。
那名子侄跪在地上,垂着头,看不清表情:“千错万错,都是侄儿的错。不过,侄儿自忖,不能让镇国长公主再度嫁人,不能让我朱家本就岌岌可危的名声再受到一丝一毫的打击。太后娘娘许是有她的打算,但纵使她的打算成功了,到时我朱家的名声前途都毁了,还有什么用!”
“你以为,这世间就你一个聪明人吗?你以为,你想到的,我会想不到,太后娘娘会想不到!!!”见子侄此刻还在自作聪明,朱阁老几乎要咆哮了,恨不得立时拎着他的耳朵将他吼醒。
“无论邵淑华嫁不嫁人,朱家毁掉的名声都回不来了!但凡还有一丝一毫的法子,你以为太后不会去用!我不会去用!说白了,这些全都是虚的,如今,我朱家如此落魄,不过是因为大权旁落。若是太后能够重新夺回权柄,我朱家自不愁没有起复的一日。到时候,看哪个敢说我朱家的不是!”
“可你呢,你看你干了什么!不求你配合太后娘娘做什么,可你也别这样拖太后娘娘后腿啊!太后娘娘不好了,对咱们朱家有什么好处……咳咳!咳咳!咳咳咳!”
朱阁老越说越激动,到了最后,一口鲜血哇的喷出,倒在地上,人事不知。
所有人都在声讨朱家,大家都以为,找出了罪魁祸首之后,镇国长公主与叶将军就能够顺利结为连理了。意外,就是在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时候发生的。
一场大火,烧掉了朱家半边儿祖宅,这场火灾,远非当初沿街突发的那场火灾能比。熊熊的火光,烧得头顶的天空都变得通红了起来。
朱家在这场火灾中,可谓损失惨重。
那名坏事的朱家子侄就死在了这场可怕的火灾中,与此同时,朱家嫡系支系,一共损失了三十六名子弟。
出了此事,朱家众人在悲痛之余,自是不能善罢甘休的。
这种悲痛和愤怒的情绪,在朱家人听说火起之时镇国长公主的人就在附近后,渲染到了极致。
自家的子侄,哪怕是做了错事,也只有自家人能够动手处罚,若是外人想要谋害他们,朱家人是绝不会答应的!
邵淑华!
邵、淑、华!
当天,一封状告镇国长公主公报私仇、谋害朱家三十六条性命的折子就被送上了皇帝的案头。
朱家人信誓旦旦,誓要邵淑华血债血偿!
这是开国以来,皇帝遇到的与皇室宗亲有关的规模最大的案子。
哪怕他相信邵淑华,可也得好生察验此事,给朱府一个交代。朱府所作所为虽然可恶,但毕竟罪不至死。
只是,这件事,到底会是谁的手笔?
作者有话要说: 萌萌们晚安安(*  ̄3)(ε ̄ *)
第 40 章
由于此事事关皇亲国戚, 又影响颇大,皇帝特命宗人府、大理寺、刑部共同审理此案。主审官便是宗人府令睿亲王、大理寺少卿以及刑部尚书。
刑部原是后党的地盘,朱阁老曾任刑部尚书,他离开刑部后,他的继任者依旧是后党。只可惜时序有更替,万物有代谢, 太后和朱氏一族连着几次受到重创后, 对刑部的掌控力也不如以往。尤其年前,倾向于朱家的刑部尚书丁忧后, 朱家对刑部的影响力陷入了有史以来最低谷。
刑部右侍郎是朱家的人,但轮才干完全及不上皇帝派去的刑部左侍郎, 因而被压得死死的, 刑部尚书的位置自也没有争过人家。
如今,主审此案的三人中,睿亲王与新任刑部尚书皆是帝党,唯有大理寺少卿一直看不出倾向,不过,这种结果, 也足够让朱家人忧心了。
几乎没有人认为皇帝会秉公审理此案。
当案件有了一些线索后,这种想法便更为强烈——动手的人, 居然极有可能是太后手下的一名女官?
开什么玩笑,太后怎么会对自家人下手!纵然太后与朱家不似头几年那般亲密,可太后毕竟是朱家女啊!
可是,随着查出的线索越来越多, 人们对于此事,都从最初的不敢置信,变成了将信将疑。一桩桩一件件已经足以证明,纵火杀人之事,的确是太后颇为倚重的女官做下的。
在被逮捕后,那名女官朝着太后宫殿所在的方向扣了一个头,随后冷笑着对三名主审官道:“诸位大人不必问了,此事是我做的,这些年来,我眼看着太后娘娘一次次的被朱家之事所连累,心中对于朱家早有不满。这次,太后娘娘原不准备插手长公主再嫁之事,偏偏朱家纨绔子竟自作聪明,陷娘娘于不仁不义!娘娘碍于亲情,不好做什么,我却是再也看不下去了,此等祸害,还是早早死了的好,免得活着继续害人害己!”
“这么说来,你是承认了,受太后指使,害朱家三十六条人命?”
“不,我从来没有这样说过!”女官高昂着头颅:“此事全是我一人所为,太后娘娘是全然不知情的!你们莫要错怪了太后娘娘!娘娘对我有大恩,可惜,我只有来世再报了!”
说着,便一头撞向了墙。
早在她说最后那句话时,周围的人便有了准备,她只是撞破了头,性命却是无碍的。
睿亲王皱起了眉,朝着周围的侍卫一挥手:“先把她押回大牢!”
作为帝党,睿亲王和刑部尚书当然不希望此案朝着对朱家有利的一面发展,但,事情如此顺利,还是出乎了他们的预料。
罪魁祸首突如其来的落网,毫无挣扎的认罪,合情合理的犯罪动机……一切都顺利的过了头,看上去就像是谁精心编织了用来陷害太后的一张网一样。
这样的结果若是公布出去,外面的百姓们只会怀疑女官是得了太后的命令除去不断给自己拖后腿的娘家人,最后还顶替自己赴死。这当然是睿亲王和刑部尚书乐见的,但太后和朱家绝不会接受。
好在女官的性命是抢救下来了,待女官恢复意识后,还可以深入的审问一番,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再这么不能接受,多审个两次,得到与先前一样的口供,也就不得不接受了,不是吗?
睿亲王和刑部尚书想的没错,朱家人是不打算善罢甘休。族里死了那么多有前途的子侄,矛头直指朱家最大的靠山,这让他们怎么能接受?
朱家之人料定,此案定是帝党动了手脚,将罪名栽赃给太后!罪证确凿的女官也定是受了睿亲王等人的指使才会这么说的!
可惜,任他们在外面如何叫嚣,睿亲王与刑部尚书都不予理会。从头到尾,最能够肯定这俩人清白的,就是大理寺少卿了。
别人不知道睿亲王与刑部尚书在调查此案的过程中有没有做什么手脚,他还能不知道?
面对这个结果,大理寺少卿不由摇了摇头。
不管真是这名女官在替她的太后主子背锅,还是她受人指使陷害太后,一切的一切,都只能说明,太后对于底下人的掌控力,确实大不如前了。若是在太后的全盛时期,哪会有这种事发生?只怕才刚露出点儿苗头,就能被太后给按下去。
再说太后的娘家朱家人,也真是像这名女官所说的一样,越来越糊涂了。事情到底怎么样还没弄清楚呢,就开始一口咬定是帝党在徇私,帝党要陷害他们……
大理寺少卿只想吐槽,呵呵,说人家陷害你,好歹你倒是拿出点有力的证据来呢,只在那边嚷嚷有什么用!拿不出证据来,此案也只能按照女官所供述的结案了,毕竟女官在口供之前可是交出了谋害朱家人的证据的,铁证如山!
事实证明,这个道理,朱家人也是明白的。可一时半会儿间,他们哪儿来的证据啊!尤其是,他们想要证明这件事是皇帝指使女官做的……查来查去,只能查到女官是太后的铁杆心腹,女官派人去朱家放火之前曾与太后有过一次密谈……越是查探,这两方面的细节便被挖的越深,朱家人想要听到的信息却是一无所获……
到了最后,连一些朱家人都觉得……哎哟,乖乖,这件事不会真是太后她老人家做的吧?目的就是在自己的派系中去芜存菁。
直接与朱阁老对话过的那名族中子侄的母亲更是失声痛哭:“造孽啊,我家孩儿对太后和朱家之事一向兢兢业业、从无二心,纵无功劳,也有苦劳!如今不过一件事办得不合太后娘娘心意,太后娘娘竟就翻脸不认人了!真是造孽啊!”一面哭,一面道:“太后娘娘不喜我家孩儿,远远打发了就是,何苦下此等狠手!我家孩儿才刚及冠呀!”
族中与她有同样想法的不在少数,多是死者的亲属。
族中有人劝她们不要中了皇帝的离间计,她们又道:“离不离间计的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杀我儿子/相公的人是太后身边儿的心腹。那-贱-人-可是在小皇帝年幼时便跟在太后身边了!难不成那-贱-人还能是小皇帝派去的?倘不是得了太后指示,那-贱-人又何苦放弃大好前程,做这遭天谴的勾当!你们今日还为太后说话,焉知哪一日不会碍了太后的眼,被太后一并当成废物给处理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