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扫一眼事不关己状的太子,再想想太子的诸多行径,有些灰心的移开视线。这样的皇储,别说励精图治,振兴大夏朝,只怕连守住家业都做不到吧?
皇帝再把视线转向于世清,冷冷说道:“你筹集的钱粮折子,朕已经看过了。这些年各地风调雨顺,商贸更是兴盛,仅仅京城的轨道马车,就增加了很大一块税收。即使修建轨道,也只是这两年的事情。户部积累这么多年,如今朝廷需要钱粮,你就拿了这么一点点东西出来,你这个尚书是怎么当的?”
于世清又是一头的汗,可是,皇帝这话实在是不好回答。
“禀陛下,微臣真的已经尽力了。微臣下去之后,再让人把各地物资核查一遍,力争再凑一些。”
太子则仍是一副风轻云淡的模样,不过是几个州郡的旱灾而已,以前又不是没有过。
他也是从小熟读史书的,就是全国大旱,那也是有的,严重的地方十室九空。可那又怎么样?来年灾情缓过来,老百姓该怎么过日子还会怎么过日子。难道死几个人,活人也去寻死去吗?
皇帝根本不看太子,吩咐韩延回等人:“责令阁部,即刻派专人入驻户部,协助户部清查各地各库物资。顺便核查这几年的赋税情况,怎么好好的年景,各行各业一派兴盛之象,而国库却会少了收入?”
韩延回、刘成之等人齐齐答应,以于世清为首的三个户部官员则捏了一把汗,皇上这是不打算给太子留面子,强行插手户部事务了。
太子心下不屑,他就不相信了,他们已然把事情做的滴水不漏,难道外人进去,还真能查到什么不成?
皇帝再转向瑾融:“禹王,你也把你那做自家生意的心收一收,多往朝事上用用。”皇帝顿了顿,问道,“三十万两银子,你可拿得出现银?”
瑾融连忙踏前一步,躬身答道:“儿臣这就去筹集。”娘的,这动刀子的一天终于来了。出银子是大事,可这种把他放在火上烤的事情,更是大事中的大事。这不是赤/裸/裸的招人恨吗?
果然,太子已经看向他了。可那眼睛里闪烁的,却没多少嫉恨,而是羡慕和贪婪居多。
那眼神,明晃晃的就是在说:老六怎么会这么有钱?他贵为太子,每每用些银子,都得挖空心思的到处伸手。可老六,二十万两银子,这小子居然说,他这就去筹集。
这就是有啊。
殿上其他人也明着暗着的瞄着瑾融,和同在殿上的太子相比,禹王似乎更得圣心,也更受重视了。比之之前的福王强多了吧?
“原州大旱不能轻忽,韩爱卿,酌情户部的钱粮够不够用,若是不够,先用禹王府的银子填上。朝廷给禹王出具借据,允禹王府派人跟踪银子的用途。”
还让禹王府的人监管赈灾?这种从未有过的安排,让殿上众人面色又是一变。
皇帝扫了太子和于世清一眼,挥挥手,“都下去安排吧。”
…………
看来这三十万两银子是刻不容缓了。
瑾融虽然吐槽,可也知道轻重。回到禹王府,立即召集胡敬等幕僚,以及长史、主簿等官吏,商议银两筹集,和派遣跟踪赈灾钱款用途的人员安排。
禹王府的长史、主簿等人一向就是个摆着,过去的禹王远离朝堂,这些人只是管管王府对外的日常杂事,甚至还不如万言有用。
这时,听得皇帝如此安排,如此重视禹王府,不觉都是精神大振。
银子基本现成,瑾融手下管理帐库钱粮的小吏也趁手,不多会儿功夫就商量妥当,安排长史几人,自去找万言商量着安排。
胡敬几个心腹留下,商量接下来要做的事情。
待得众人离去,胡敬立即说道:“这就是咱们等的机会。既然皇上下决心核查户部赋税情况,咱们也就能动手了。”
瑾融点头,“远凡这两年在户部撑得辛苦,就算已经有了缺口,以一人之力,也很难打开局面。如今朝廷派专人核查户部,远凡正好可以不显山不露水的从旁协助。再想办法把账册,送到这些人手中,太子和于世清这些年的所作所为,就无可抵赖了。”
胡敬面色转为凝重,“现在,该商量如何拿到户部那两本隐藏的账册了。”
第九百零九章 特殊谋生手段
待得众人离去,胡敬立即说道:“这就是咱们等的机会,既然皇上下旨清查工部这几年的税银。接下来咱们就得及时把握局势,再不能由着皇上的心意收放了。”
太子和福王不一样,不管将来怎样,起码就现在来说,福王只是皇帝安排给太子的压力,仅仅是皇帝的儿子。在皇帝看来,让儿子安享富贵,已经是很好的结局,不得已之下,打压也就打压了,没什么后患。
太子却不一样,迄今为止,皇帝依然想把江山留给太子。
太子作为下一代皇帝,不能早早就有了污点。这是三十多年的惯性思维,怕是不容易改掉。没准儿皇帝这次也只打算点到为止,只惩戒一下太子呢?
应对这样的局面,就要及时拿出强有力的证据,不给太子在皇帝面前悔过的机会。在皇帝打算收手之前,让他对太子失望。
…………
身在户部的江一凡,已经很敏锐的察觉到,户部的气氛不一样了。今日眼看已经是申时末,阁部派来三个官员,其中一人居然是内务府掌管财物进出的大太监。
三位官员手下各带着两个书吏,这个场面,看着已经不像是走过场,是打算动一动真格的了吧?
太子也很给力,充分表明今日的情形确实不同往日,根本没像往常那样,早早回太子府逍遥快活,而是一直守在户部。
不知里面说了些什么,等到下衙出来时,太子和于世清的脸色都不好看。
这个时候,应该正是众人心神紧张之时,江一凡自然不会滞留下来,查看众人脸色或者上前套话。他像寻常那样,跟随同僚一起走出衙门。
候在外面的识书牵过马,把缰绳交到瑾融手中之时,低声告诉他:“弘武之前传话,说殿下在广厦营造行,正等着爷过去商量事情。”
“那就走吧。”江一凡并不多言,干脆利落的上马,带着小厮随从,前往城北。
瑾融这家伙,把他媳妇做生意的店面,当成了他接头落脚的地方了。全然不怕广厦营造被人盯上,若是影响了广厦营造的主顾和生意,媳妇儿是否会翻脸啊?
到得广厦营造,江一凡先去和叶欣颜打了招呼,才往瑾融等候的房间过去。
叶欣颜知道他们有事商量,既然没喊她过去,想来和她没多大关系,她也就懒得浪费那个时间。
广厦营造现在还有两个工程没完。另外,又接了两个单子。
一个是邻近县里的一个退隐的官员,要重新修建家宅。地方不算大,几亩的样子,但是,对房屋院落的要求的挺高,要求明年完成。
叶欣颜想着从现在开始筹划,把各种图作文书,连同材料计划全部做完。到明年开春,就可以全力以赴动工,临近秋天一定能交工。
另外还有一个,是京城很负盛名承业寺的单子。
承业寺的盛名,并不是因为占地面积大,而是香火极是鼎盛。听说寺里几年早就有计划,预备要扩充寺庙,增加几座大殿和院落,同时规划香客歇脚、居住之所的景致。
已经议了几年,不知怎的,今年就找上广厦营造。
叶欣颜虽然逛过不少寺庙,可用心的程度却远不如对园林,这个活儿很让她费心。
好在李景年算是个资深的文书工匠,很有些营造方面的根底,见识和经验也多。
不知通过什么关系,李景年找来不少宣扬佛教的画册。里面那图画,除了宣扬教义的内容,当然也有烘托场面的庙宇背景。
叶欣颜把这些图画背景和京城几座寺庙的建筑风格,结合着她记忆中有些模糊的现代场景,几人也算是有了下手之处。
所以,她自己的正经活儿还做不完,自然懒得参与瑾融和江一凡这些人斗心眼儿。
说他们斗心眼儿,一点儿都不过分。
只说人家秀芹,一个朴实怯弱的农村孩子,没几天就被江一凡给策反成了无间道。
这不,秀芹没跟着赵氏走那不归路,却是留在了京城。
江一凡说的明白,秀芹羡慕她家表嫂,也就是羡慕周碧瑶能自己出来做工事。然后就把秀芹交给叶欣颜了。
如今她还得额外给秀芹请了先生,直接拿营造规制,一边教她认字,一边记忆营造规制的内容。还有画图,画图用的是感官意识,认不认字倒是不很重要,很多工匠不认字,但能看懂图。
人家一个农村女娃,之前在赵氏跟前起的作用很大,甚至还在王府工匠聚居地,打探了不少有用的消息。算起来,福王倒台,也有人秀芹的一份功劳,她还得好好对待人家。
好在秀芹是个有心思、懂事的,就像老话说的,宁跟聪明人说一句话,不和糊涂人打一架。心思灵透的人,比较容易打交道,不像赵氏这样的,油盐不进,只懂沉浸在自己以为的世界里,不肯好好看看世间原本的样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