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一个个的,当他这个皇帝是聋子、瞎子不成?他只是不想上了儿子们的颜面和尊荣而已!
皇帝再扫一眼安国公,还有这个老狐狸,倒是会钻空子,轨道返工工程自有工部主管,用得着他写条陈吗?
他的意思,是让这个老狐狸回去好好管教孙女,自己赚钱就是了,不要撺掇他的儿子。不成想,却被他的几句话给带偏了。
可人家孙女本就是生意人,做的是人家的正经行当。没出息不靠谱的瑾融,是自家儿子,他就是有火都没处发,尤其是对着安国公这样的肱股之臣。
工部,轨道工程返工……还是先治理工部吧……
皇帝神色阴沉的看向王贤。
王贤连忙出列,奏道:“回禀陛下,广厦营造返工的主体已经完成。据工部派在施工现场的官员回报,广厦营造根据去年的施工记录,已经把那些劣质零件全部找到并更换。换下的劣质零件数量和京府衙门审案的包装箱序号全部吻合。”
皇帝神色不见丝毫好转,说道:“这就是说,工程即将完成?”
王贤抹了把汗,继续说道:“是,现广厦营造正在由南及北,一段段进行质量复查,工部官员也跟着一段段的验收。现已复查过半,初步估计,再有半月,这段轨道就能全部交付使用。”
他这也算是说的好消息吧,可皇帝面色一点儿不见好转是个什么情况?王贤心里的不安更甚。
他们这些跟随福王的人以为,只要福王向皇上认错,铁矿之事就能大事化小的过去。如今看来,好像不是这么回事。
皇帝冷声道:“工部官员验收?之前,工部官员已经验收过一次,却只走了个过场。若不是京府衙门听到消息,捉住案犯,只怕现在这条轨道已经出了大事。可见工部官员并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其行事不能让人信任。”
皇帝说着,移开目光,转向另一边:“大理寺卿。”下边站立的王贤就是一哆嗦,刘成之的眼睛也微微眯了眯。
大理寺卿苏继业出列,“微臣在。”
皇帝道:“轨道运输工程是朝廷的百年大计,却依然有人敢在此处伸手,足见其嚣张。幸而广厦营造施工严谨,才避免了严重损失。但此事恶劣,不容姑息。责令大理寺彻查此案,凡有涉案官员,一定严加惩办。”
王贤心下大惊,下方位列两排的官员也都屏气凝神。今日福王刚递了称病的折子,皇帝就让大理寺彻查轨道材料案,又直接点出严惩涉案官员。
既然皇帝有了这个意思,大理寺若拿不出几个紧要官员,只怕不好交差。工部这是要变天了吗?
安静了很多年的朝堂,不知这次要掀开怎样的帷幕。
第八百九十一章 福王是被坑的
朝臣们各自揣度着之后的形势变化,只听皇帝继续说道:“亲卫营总领厉勉,协助大理寺办案。”
听到这句话,王贤稍稍松了口气,其他人也能听出厉勉协助办案的意思。
这就是说,皇帝要让这个案子的案情和大理寺的审案方向,按照皇帝自己的意思来。换而言之,就是皇帝要想控制事态的发展走向。
皇帝再扫一眼太子和瑾融,说道:“原州大旱,户部应提早准备,即刻核查朝廷可调用物资和各地存粮,以备灾情发生之时,能够及时赈灾。”
听闻皇帝此言,于世清的脸色不比王贤好到哪里。户部哪里还抽得出多余物资?这些年的风调雨顺,着实让他们这些户部官员和太子彻底忘了什么是忧患意识。
突如其来的灾情,和原州地区连续两年的苛政赋税,已被刮尽地皮,根本经不起任何波折。一旦灾情发生,还不知会有什么祸患出现。
皇帝敲打过太子和户部,自然就轮到瑾融了。在皇帝看来,瑾融这小子的聪明伶俐劲儿,全部用在给自己谋财路这种扯淡事情上,简直没有一点皇家的气魄。
皇帝接着说道:“禹王自小聪慧,且心地良善、深明大义……”
被皇帝夸赞,并没让瑾融飘飘然,反而心里咯噔一下:完了,完了完了,这下是真的完了。
他什么时候深明大义过?而且心地良善,这个他倒不是很否认,可皇帝老子哪里会知道,他内里是不是良善,把这么大的高帽子,戴在他的头上,绝没有好事。
果然,皇帝继续说道:“眼见得天下多处地方大旱,国库日渐紧张。禹王这些年韬光养晦,积蓄良多……不要忘了,这天下是皇家的天下。皇家子嗣,对天下和百姓也有着一份责任……”
瑾融怔怔看着皇帝老子离开的背影,悲愤交加。这亏得是他老爹,若是换作另外任何一个人,他就要骂娘了。
眼见得就是瑾翊用朝廷的禁制物资牟利,怎么不找福王府的麻烦?
而太子,本来应该充入国库的税银,被太子用来满足他日常的骄奢淫逸,去太子府随便顺顺那些姬妾们的首饰盒,就能让国库充盈不少。
父皇现在缺银子和救灾物资,却不提这二人,而是来他这里打秋风,这是什么道理?他的银子那是辛辛苦苦赚的,不是刮大风的时候捞的。
瑾融这里纠结他辛苦赚来的财物银两,可殿上众人看向他的目光,却带了别样的意味。
皇上今日上朝,算是发落了福王和工部,同时也敲打了太子。而对太子和户部的敲打似乎还不算完,还要看户部整理出来能够用于赈灾的物资数量,才能看到最终结果。
而禹王,虽然被皇上斥责了几句,可是,今日唯一被皇帝认可的是广厦营造,金口玉言说了广厦营造施工严谨。
虽然是为了打秋风,可也夸禹王了呢。
皇帝斥责了两位殿下和两个重要部门之后,却夸赞了禹王的品行,肯定了禹王委托的营造行。就算皇上没有别的意思,也由不得众人不多想。
…………
接下来的朝廷风起云涌,不过五天时间,工部的一个郎中、两个主事就陆续被大理寺缉拿,下到大牢。
工部治下的几处矿产管事也锒铛入狱,并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更换了新的管事人。
在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这几个管事在大理寺的协助下,对各个地方存放的铁矿石和库存铁材,进行了核查造册。
就连工部几个与冶炼相关的部门,也被大理寺官员入住。
近两年的采矿冶炼账册,全部搬进大理寺入住的几个房间,由阁部直接委任的新任工部郎中和两个主事,开始核对查验工部的账册,核对几个矿区的库存矿石和冶炼作坊的生铁存货数目。
几天的核查之后,大理寺卿在一天的早朝上报,根据工部账册记载和地方库存数目,基本可以确定,工部这三个主要官员,还有若干下属,利用职务之便,在采矿和冶炼的过程中,背着朝廷,隐匿采矿和冶炼的实际数额,大兴贪腐勾当。
再之后,循着那些超出朝廷账册之外铁材的去向,大理寺查到京城好几个大型作坊,其中就有汪桥正在做事的铁业作坊。
很多人都知道铁业作坊是福王名下的产业,可具体掌事的人却是福王府的一个管事,衙门存档的正经东家也是这人。
大理寺给的定案是,这个管事仗着福王的信任,做的却是背主之事。背着福王,做下里勾外连的勾当,甚至把福王陷于不义之地。
鉴于这种种情况,这个管事和别的几个作坊的东家,一起被缉拿下牢。
这几个作坊被衙门查封,其它小管事和掌事工匠被告知,近日不得随意出入,在家里静候大理寺传讯。
铁业作坊被大理寺查封之时,汪桥和作坊里所有做事的人都被驱赶出来。汪桥和另外两个掌事工匠,被大理寺官员告知,不得随意外出,之后就蔫头耷脑的各自回家。
汪桥回家之后,并没有主动告诉赵氏作坊发生的事情。
而赵氏惊讶于汪桥正经上工时间,为什么会回到家里。而且第二日、第三日,汪桥竟不再出府。
可她问汪桥,又问不出个所以然来。
第一日,赵氏还能相信汪桥所说,作坊有事停工了。
可第二日、第三日,几个串门的婆姨们,那话里话外、小心探寻的口气,让赵氏起了疑心。
寻问汪桥无果,赵氏派了丫鬟小翠去周碧瑶院子里,趁着周碧瑶离开房间时,强行把她叫到赵氏的房间。
周碧瑶成亲已有半年,日常都会去广厦营造上工。每半月一次的休息,她大多会咬着牙侍奉在赵氏身边。
若赵氏只是摆摆架子,她也忍,可若赵氏真的搓摩于她,第二日,广厦营造的伙计就会送来几卷图作和文书,告诉周碧瑶这些必须赶工完成。
赵氏试了几次,发现她若是真的寻衅磋磨儿媳,那么儿媳就能堂而皇之的干脆不在她跟前侍奉,连儿媳的面儿都见不到。
谁让人家有皇帝的口谕呢?她能给儿媳摆婆婆架子,可遇上皇权,也没奈何不是。
第八百九十二章 才想到儿子的处境
婆媳二人过招较量了两三个月,赵氏无奈之下,也就灰心了。
她也曾想过,把秀芹说给汪桥做小。可是,不但汪桥不允,秀芹不吱声,就连街坊也说,儿媳刚进门,是不好给儿子添妾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