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果如燕哄着孩子,头也不抬地,只说全凭胡山拿主意。
胡山询问真的让他选,确定不后悔。
如燕却是格外的平静,依旧让胡山选就是,一副认命的模样。
胡山虽然心疼,但到底还是替她仔细考虑比较了起来。
嫁人对于如燕来说其实是目前来说最好的选择了,能拿回卖身契换回自由身,也不用再受夏荷的气。
所以是必须嫁了。
最后胡山选中了后一家,那个跟如燕年纪相当的孩子。
只因如燕虽然身高挺高的,但年纪还是比较小的,若是许给第一家,那汉子的年纪已经成年了,如燕嫁过去就得为人妇。
胡山虽然是个大老粗,但也有细心的时候,所以他体贴地给如燕选了第二家。
那孩子跟如燕一个年纪,都还小,所以胡山还跟那人家提了个要求。
让俩孩子先定亲,然后如燕住过去,让俩人先处处,等俩人十六了再成亲。
相当于是个童养媳,让他们先养两年,也让如燕有个缓冲期。
出乎意料的,那对夫妇立时就同意了。
于是乎皆大欢喜。
如燕听见胡山还体贴地替她想了这一法子,也彻底放下了,心里只有满满的感激。
对此村里人收到消息时,又是议论纷纷,但这回都克制着,小范围地讨论着。
都说那如燕保不准还真跟胡山有一腿,不然怎么还要先相处两年再成亲的,所以都笑话说唐家傻,捡烂货。
也有说那唐家的病秧子有人肯嫁就不错了,怪不得他爹娘都不挑,是个女的就成。
总之也是说的各种难听,虽然他们自以为是暗地里小圈子里八卦着,但实际上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些流言还是流了出去。
还没等胡山暴怒,那很快就成为准亲家的唐家却是出面了。
他们只扬言道,他们俩家的亲事都是双方为了孩子好,所以才先定亲的。
毕竟他们俩才多大的年纪,至于背后嚼舌根,说要俩孩子立时结婚圆房证明清白的人的心思就有待考究了。
最后他们又道,真相如何,时间会证明一切,再者他们自家的事情,也用不着他们这些外人来操心。
若是他们继续故意抹黑他们,胡乱造谣,他们便也不会客气了。
这话一出,众人们见背后说坏话的事情败露,不单单怕胡山知道了暴怒,也怕唐家的报复。
毕竟唐家是做酒水生意的,人面十分的广,三流九教的人认识的也多,为了避免被报复,这下人们是彻底不敢做声了。
再多的心思也只能憋进肚子里。
所以这就是有了亲家的好处,而且还是个有作为的亲家,所以胡山对此十分的满意。
如燕在胡山口子得知未来婆家已经出面替她摆平了一桩事情后,就有了好感。
心知胡山为了替她寻一门好亲事,也是费了不少功夫的,心里的感激,又岂是言语能表达的出来的。
由于胡山想要时间上抓紧些,避免夏荷反悔,唐家那边也是很痛快,选了个就近宜嫁娶的日子,将流程规规矩矩地走了一遭。
虽然时间赶,但却是一样不落下的。
胡山不愿意简办,他只说要让如燕正正经经地出嫁,惹得如燕几次感动地红了眼。
也让外边看热闹的村民们吃惊了一下,没想到胡山还真是用了心的。
当然也有人暗地里眼热,酸溜溜地腹诽着,说是自个的小情人,可不是得上心疼着嘛?
但他们这会子是不敢再说出口了,只得自己憋着。
夏荷最初看见胡山为如燕忙前忙后的,气的够呛,后边听见如燕嫁了个不错的婆家,就更不高兴了。
但由于真怕胡山将她休了,送回徐家去,便不敢发脾气了,只当自个看不见听不见就是。
还是后来听见旁人说,那汉子是个病秧子,就又幸灾乐祸地乐了。
然后才在出嫁的前一晚上,不情不愿地把卖身契扔给了胡山。
胡山见夏荷真的肯将卖身契交出来,觉得她这下是真心想跟他一起过日子了,心里也是高兴,只保证他将如燕的事情处理好后,便会好好跟她一起过日子,抚养好孩子。
说着还将他以前准备送给夏荷,但最终没有送成的一件首饰给了夏荷。
夏荷这才又笑开了,胡山好久没瞧见她笑的这么开心了,虽然是因为首饰,但心里也松快些。
想起自个也算做了件大事,将自个认的妹子妥妥贴贴地安排好,准备出嫁了,胡山心里是特别开心的,脸上笑容也就多了起来。
夏荷瞧见胡山的笑容,虽然比不上那些俊朗的汉子,但是也是浓眉大眼,棱角分明的脸,更显得他男人味十足。
夏荷不禁心快了半拍,旋即将莫名的情绪压下来了。
胡山可不知夏荷怎么想的,他这会子脑子里将东西都过了一遍,确认明天的东西都准备好了。
但最终还是不放心,让夏荷好好休息,他准备再去清点一遍。
夏荷气急,嘴动了动,到底只是恼怒地扯了扯自个手中的帕子,没有再骂出声。
现在胡山这般高兴,她若是再开口,显然讨不着好。
如此这一晚也是安稳度过。
*
第二日一大早的,如燕便穿着胭脂红的新衣裳,已经梳妆打扮好,坐在房间里,等着夫家那边的人来接。
到底是第一回成亲,心里还是紧张的,而且夫家据说人都很好。
最要紧的是,她如今不再是奴籍了,不用再看主子脸色卑躬屈膝的,可以挺直了腰板,堂堂正正地做个人了。
如燕何其感慨,心里对胡山所做的更是感激涕零。
看着铜镜里的自己,脸上的妆容是胡山买来的胭脂水粉,身上的胭脂红新衣,也是胡山让人赶出来的。
这边农家不比城里,因为条件有限,所以买不起大红的精绣嫁衣,他们也觉得穿一回就没用的嫁衣也不值当。
但条件好些的人家,也都会买些贴近红色喜庆的布料,做件新衣。
更贫苦些的人家,就是跟往常一样,早起吃过饭,等夫家来人,就跟出门做农活似的,直接跟人走了。
也没有新衣嫁妆,长辈将聘礼一收,就跟卖女儿似的让她两手空空跟夫家走了,然后转头将聘礼补贴儿子去了。
可见的胡山对她是有多上心,他想要给她力所能及中最好的。
他的恩情,如燕想,自己怎么还得起呢?
第212章散
如燕再怎么思绪翻涌,还是出嫁了,胡山给她备着的嫁妆,满满当当的凑了半牛车。
唐家这回来接人还是请了辆马车来的,还有一队乐队,滴滴答答的吹着喜乐,热闹非凡,聘礼之前就已经送到了胡山家了,所以他们只有一辆马车跟一群唐家人过来接亲。
但聘礼胡山一件没要,又给如燕搭了回去,连同他准备的嫁妆凑齐了一牛车的嫁妆。
唐家人正朝四周看热闹的人群里边,扔喜糖,也是用红纸包着的糖果。
特别是瞧见如燕这一牛车的嫁妆,笑容是更加亲切了,一直对着胡山说好话。
唐家的小儿子,看着个头跟如燕差不多,只比她高了那么一些些。
但模样也挺俊秀的,俩人站一起倒也相配。
这里没有盖红盖头的习俗,所以如燕出来时一眼就能瞧见她未来的夫君,对方亦然是如此,俩人视线又相撞,立时就不好意思地移开了。
看着俩人羞涩的模样,显然俩人都是挺满意对方的。
胡山瞧见了,也觉得欣慰。
之后礼数一直在走,最后俩人给胡山敬茶,唐宁改了口,跟着如燕叫了声大哥,胡山满意的点点头,喝了茶。
唐宁这才领着如燕往外边去了。
唐家人大方,一路不停地扔喜糖,惹得梨花村的众人们喜的不行,特别是小娃娃们。
有些机灵的小鬼头,好话也是说得很溜,得了不少喜糖,小兜都是满满的。
唐家人虽说是在隔壁村,但位置就在梨花村跟隔壁村交界处不远的地方。
离胡山家其实也不算太远。
若是要回来的话,也方便,但前提是如燕还想回来的话。
随着人们热闹的叫嚷声,吹吹打打的喜乐声,胡山也没有故意为难一番,所以唐家人很顺利的就将如燕接走了。
由于走时唐家人还在不停的扔糖果,所以人群们也都跟着走了。
胡山家几乎是一瞬之间,就冷清了下来。
胡山看着人们远去的背影,不禁叹了口气,心道还好自家的是个小子,若是个丫头,再过十几年这种空荡荡的心情怕是还得经历一回。
感慨过后,胡山也回了院子里,最后再看一眼已经看不见马车,只看得见一群人的背影后,便将大门吱嘎一声,掩上了。
*
隔壁林家老屋,悠然对于如燕出嫁的事情也没有太大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