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小说男主,集大气运于一身,也是一身的麻烦,靠近风险太大,敬而远之最妥当。
房玉山琢磨什么,打算怎么和林远南林公子斗一斗法,方若华可不打算理会。
他的日子就在纷纷杂杂的混乱里悠然而过,转眼便是县试。
一大早,天还没亮,方若华就听见外面压低声音的窃窃私语,等他伸了伸懒腰起身,穿上衣服准备吃了饭赴考,开门就见家中老少齐齐坐在厅堂。
方若华:“……”
他那便宜爹正拿着一杆大烟枪吹云吐雾,一见他忙收了烟,咳嗽起来。
便宜娘一向不大说话,这会儿一次又一次地整理考篮,里面的笔墨纸砚翻来覆去地检查许多遍。
便宜爷爷和便宜奶奶两个一起闭着眼,念念有词:“祖宗保佑,保佑我二宝考中秀才,若能得中秀才,必定重修祖坟,多上香火……”
大姐和细妹两个到是还算镇定,就是一个端着碗,一个拿着筷子,看样子很想喂方若华吃饭,好让他得空再多看两眼书!
话说,多看两眼就有用?
而且考个县试就紧张,那要紧张到什么时候?
又多听了两句,方若华才隐隐约约反应过来,明明原主考县试都考过两次,可这一家子和他这个外来者比,居然完全不知道科举是怎么回事,在他们心中,秀才就相当了不得,根本不觉得自家二宝能考什么举人,进士。
至于县试、府试、院试的区别也不大清楚,估计还以为县试是顶顶重要的考试。
方若华解释了两句,见家里人紧张不改,干脆也就不多说,反正多考个几回,这一连串的科举考试考完,别管中还是不中,保准大家都能习惯。
吃过饭,一家老小齐齐出动,送他去考场。
房玉山和高秋居然还很重视,着人驾着车亲自过来了一趟,见这边一家子齐去,也觉得理所当然。
碧水县是穷县城,读书人不多,到了考场,方若华排队时扫了一眼,大约百多人,这还是朝廷如今文风鼎盛,小小县城读书人竟不算少。
房玉山到是完全不把小小县试当回事,四下扫了一眼,笑道:“如今朝廷人才多了,好事,好事,我听我爹说过,前朝战乱频繁,北地好些村落县城都是十室九空,每逢科举,能不能办得下去都未可知。”
高秋也笑道:“可不是,我叔父还说过一个笑话,前朝某年,朝廷曾规定童生考试,每个县至少要录取三名。可有个小县,一次县试,全县上下报考的竟然只有三人。考试完毕,主考官把试卷收上来一看,其中一个抄了一次题目,下面只写上——‘且去’;另一个考生,更是只抄了试题,什么也没写;至于第三个,干脆连考题也没抄。主考官看得无可奈何,想了半天,只好大笔一挥,把抄了题目并写了‘且去’二字的,列为第一,并批注——但观‘且去’二字,必定满腹经纶。又把抄了试题的,排为第二,批道:誊写毫无差错,足见其才可造。至于交了白卷那位,自然是第三,批曰:不轻易下笔,可见其行事慎重。”
方若华失笑,这大约是个乐子,不知是哪位促狭的,故意说这等话讽刺前朝科举。
以前和自家亲爹方肖谈论科举时,也听过前清有这类趣闻,只是奇闻怪事的传说而已,早不可考据,开玩笑的可能更大。
一番话,逗得大家都笑。
方家的人也不免去了几分紧张,实不能怪他们,方家祖祖辈辈都是穷苦人,如今出了一个能读书的,就和天上掉馅饼一样的性质,再加上最近村子里也有些闲言碎语,说方小郎前几年考试,没一次中,这回怕又是失望而归,如今不比以前,方小郎名声响亮,可若是连县试都考不中,恐怕连神仙都要觉得失望!
这世上什么人都有,盼着旁人事事不好的很多,虽然即便别人不好,他们也好不到哪里去。
排队去搜身,方若华十分熟练地施了个幻术,半点也不麻烦地过了关。
说起来有大百科就是好,施法都不必太费精神,若是靠自己修炼,练到能有诸多法门的地步,估计几千几百年都不足够。
不知道圣德门所在的世界是何等模样,听宇宙商人们的闲言碎语,似乎修行是日常,法术用钱也能买,想一想,那也是个令人神往的大世界!
第237章 试
方若华还是头一次进古代的考场,确实挺新鲜,可惜和现代考场比未免太简陋了些。
就在衙门后院,桌子斑驳,椅子冰凉,天寒露重的,风一吹冷气嗖嗖往脖子里面灌。
这只是县试而已,等到省试、会试,一准比这恐怖一百倍。
方若华自己到无妨,身上穿的衣服里贴了一块暖玉牌,保持恒定体温,外界风雨不侵,但看左右其他考生面色青白的可怜模样……啧!
要不说古代的进士们个顶个都是人才。
还有很多人才考试前一个个的文采斐然,考试的时候个个掉链子,不光是心理素质和运气的问题,身体素质差,撑不下来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上面考官唱名,拿完了卷子,方若华也不急着看,先喝一口热茶,搓搓脸,今日早晨起得过早,又累了,眼睛还有一点睁不开。
县试而已,他也不担心,更不着急,而且从县试到院试都不糊名,笔迹字体就显得相当重要,左边有两个考生哆哆嗦嗦,一拿到试卷就执笔开始写。
这一看就是个没什么考试经验的。
方若华别的能力没有,考试的能力绝对比眼下的人高得多,想想现代社会一年到头考多少回试?
左前方不远处,还有个高家家学的学生在,他到是镇定自若,铺开卷子从头到尾先细细审题,不急着落笔,看来考前几日方若华和先生们提点的注意事项,这位都记在心里,没有扔脑后。
休息片刻,方若华调好墨,先大体打了下草稿,就认认真真地一道一道把答案写在卷子上面,字字清晰,工工整整,就是正经的馆阁体,但每一个字都架子端正,如锥画沙,漂亮得很。
他这几个小时空,一辈子又一辈子地呆下来,别的不说,书法和绘画技能不至于刷满级,也至少有九十多级了,应付小小县试,和周围这些童生都不是小子比,那绝对如鹤立鸡群。
这也是他县试很有信心的缘故,光看他赏心悦目的试卷,成绩就不会差,何况县试考的大部分是考生的记忆力,他这个开外挂作弊的要是还考不好,真该找块豆腐撞死,一了百了。
也确实如方若华所言,考官本来只是例行公事,随便下来溜达一圈,结果一眼瞥见他的试卷,就不免挂了心,再来回走动时免不了老过来瞧一眼。
和周围冻得直打哆嗦,手脚发抖,字体发虚的考生比,看方若华答题,着实有洗眼睛的功效。
考完试,交了卷子,方若华就溜达出来,一出门还没反应过来,就见高家和房家两个公子一脸无奈,似乎受了很大的折磨,方家老少却是满脸激动,一拥而上,簇拥着他上了车,棉被捂上,火盆也点起来。
“……”
“哎哟,我的乖孙受苦了,快,吃碗面,大早晨都没吃多少东西。”
奶奶慈爱地给他端面碗,好大一碗,上面还有两个煎蛋,两大块牛肉。
这年头牛肉可不容易吃到!
方家大姐和细妹一左一右,嘘寒问暖,一家人一字不提,一字不问他考试的情况,方若华喝了口茶,哭笑不得地劝了姐妹坐好,干脆把要说的话给咽了回去。
别的县,县试大部分要考三场,碧水县这等小县,往常多数为一场,人数多时便是两场,今年也有两场。
第二日,方若华赴考就轻松多了,家里上下也不像第一次那般紧张,高房二公子更是只托人捎了话,说考完去聚一聚,并未露面。
到了县衙后院,连院子都显得空旷,显然第一次考试刷下去一批考生。
方若华顺顺当当地把县试给刷了过去,回家该做什么还做什么,照常上学读书,回家去后山休闲,偶尔和山上的邻居们办个聚会,聊聊四下的八卦。
不过从他考完县试,八卦内容就变了,变成碧水县还有州府考生的状况。
方若华就听了哪个县的考生不知怎么回事,县试时一个喷嚏接一个喷嚏打个不停,还有某某考生考完之后出了考场就大哭大喊地撞马车自杀,他自己到没事,反而吓到了被他撞的倒霉考生,害得对方请了大夫吃了好几天的药。
就在这一大堆的八卦中,县试发了案,方若华名列榜首。
他那便宜爹登时就坐在地上,老半天起不了身,便宜奶奶更是乐得嘴巴都快要合不上。
方若华左顾右盼,再看细妹小小年纪,瘦瘦巴巴的,居然拖着鞭炮去放鞭炮。
什么时候买了这么多?
方若华吓了一跳,连忙捂着额头抓了高家过来道喜的两个学生帮忙点,自己把细妹远远拖走。
别开玩笑了,看看过年的时候多少人因为放炮进医院?
大姐一把抱住方若华大哭,鼻子眼泪都抹在他肩膀上:“呜呜,人们都说今年县试特别难,咱们碧水县,几百人参加,一共才录取三十个,呜呜,我们都以为你考不上了,三姑还说让你出去躲躲,来年县试再回,要不然光闲言碎语就能折磨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