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科举出仕/士 (黄姜)


  从赵俭这辈子最初特意安排的一见如故,又有之后四年间的书信往来、赠送书籍,再到乡试时的赠被‘救命之恩’,直至不久前的表明身份,为其寻医赠药。
  还有现在的这一步,两人一起出席宴会……
  赵俭这一步步地算计下来,既有私交友情,又有救命恩情。再加上他身份地位的吸引力,以及黎池现在的身份还只是举人,果然就成功将黎池早早地就拉入到他阵营了。
  赵俭早早地预谋、拉拢,黎池顺势地‘攀高枝’、狐假虎威,两人之间也说不上谁吃亏,谁算计了谁。
  反而,是各取所需、互惠互利。
  ……
  黎池跟着赵俭进到省衙布政司大堂后的官暑大厅。
  乡试榜上一百四十八名举子,尽皆聚于此。仿照古礼,支着小食案,案后铺一张四方的苇席,众举子席地而坐,满满当当地坐满了大厅。
  举子们见俭王到来,纷纷起身整衣,然后下跪行礼。“学生见过俭王!”
  当然,跟在赵俭后面的黎池,也在刚一进屋时就上前与众多举子跪在了一起,向赵俭行礼
  仁善爱才的赵俭,没有让众人行完叩见王爷的全部礼节,在受了一跪一叩的礼之后,就喊了他们免礼平身。
  众人向赵俭行过礼之后,接着赵俭又说了些必要的场面套话,等这一套礼仪都走完,最后才回去坐定。
  众人回座后,坐在首位的赵俭举杯。第一杯为庆贺淮阴省此次乡试圆满结束,第二杯为祝贺在场学子成功考取举人,第三杯则宣布鹿鸣宴正式开席。
  三杯酒饮尽,加之赵俭表现出的大度疏阔,厅中的举子们也不再过度小心拘谨,气氛开始活跃起来。
  主考官梅翰林出了一道‘立冬‘的节气诗,依照作诗要求,举子们相继作出诗来在席上吟诵。
  赵俭浑身气度不凡,却又能不失亲和地不时点评一两句,及至后来,气氛就越来越热烈。
  有那二三个疏狂不羁的举子,甚至从席上站起,捏着酒杯,脚下跌跌撞撞,摇头晃脑地吟诵……
  对此,赵俭也没斥责那举子失仪,而是表情宽和地看着下面的举子们。看着他们喧闹,欣赏他们意气风发的模样……真是一副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黎池坐在赵俭、梅翰林和林学士,以及没有什么存在感的布政使四人之下,百多名举子之首。
  他也凑合地作了一首中上水平的诗,得了赵俭几句点评,以及众多举子的恭维。
  一轮诗过后,林学士出了一道实务题:论治水。让在场举人各抒己见。
  治水,古有大禹治水,后有诸多能臣巧匠疏浚河道、修筑沟渠,这都是治水。
  让在场没有实务经验的举子谈治水,无非也就是引经据典,泛泛地谈一谈必要性而已。
  至于提出具体的、有建设性的措施?囿于他们自身目前的经历,大半就不能指望了。
  但黎池不一样,他在实务这一块,不管是实践经验还是知识储备,即使有时代不同带来的差异,他也比在场众举子(甚至在某些方面比赵俭他们),都要更加擅长。
  在‘治水‘这一题上,黎池是大出风头。他从农田灌溉、河道疏浚、浇筑堤坝等各方面,分别提出了针对性措施。
  相比其他人的泛泛之谈,黎池的对答格外的具体,高下立判。
  不仅在座举子们心服口服,就连梅翰林和林学士都连连点头。梅翰林更是感叹:“黎池,长于实务之人。”
  赵俭更是眼神晶亮地紧盯着黎池,仿佛一字一句都不愿错过一样……
  等黎池对答完毕,赵俭开口:“黎池,你可取表字了?”
  赵俭这突然转换话题,让黎池有那么一念之间的愣怔,反应过来后立即答到:“回俭王殿下,学生还未曾取字。”
  “君子,和而不同,周而不比。”赵俭说道,“不如本王给你取一个表字:和周?”
  赵俭这突然给黎池取表字的行为,有那么一瞬间让他有些措手不及。
  不过也只是一瞬间而已,黎池很快就站起身,走到中间的空地跪下,叩谢赵俭:“学生叩谢俭王殿下!”
  “和周,不用多礼,快起来!”赵俭起身离席,亲自上前将黎池扶起来。
  “本王实在爱惜你这样的俊才,听说你还未取表字,忽然想到‘和周‘二字寓意甚好,用来形容你也再贴切不过了,一时冲动就为你取了这个表字,你不觉得冒昧就好。”
  “何来冒昧之说?学生能得俭王殿下取字,实是三生有幸。”
  黎池,此刻起又即是黎和周了。本该由他的师长为其取的表字,现在由俭王代劳了。不过在世人眼中,赵俭身尊位高、德行出众,是绝对有资格为黎池取表字的。
  和周,这不仅仅是一个表字,更是黎池被彻底拴在赵俭这条船上的一把锁。
  这把锁从此刻起就锁死了,且还没有钥匙。除非不计后果地暴力拆除,否则再没其他办法能打开这把锁。
  宴上的话题从谈论‘治水‘,跑题到为黎池取字,虽感觉有些莫名,却也无人敢有异议。
  众人心中思绪纷纷:这黎池竟得俭王为其取字,看来真是不得了了……
  话题陡然跑偏之后,赵俭又将其拉了回来。“和周,你刚说若能有一种水泼不进的东西,用它来浇筑堤坝,那必能保堤坝百年不朽。可真有这样的东西?”
  —‘浯阳县的黎池黎青淮,烧制出一种粉状泥土,与河沙或碎石一起加水搅拌后,以其浇筑堤坝,可水浸不透、浪冲不毁。以其建堡垒、筑城墙,不损一兵一卒,可使外敌久攻不下。因黎池在族中的排行为‘水‘字辈,故名为水泥。‘
  因此赵俭知道,肯定是有的。
  黎池初来这个世界整理记忆时,像水泥这类实用的配方,他都郑重地将其存放在了脑海中的记忆宫殿里。
  “学生年幼时,曾跟随祖父上山烧制‘火肥‘。火堆熄灭后,灰烬中有一块已烧化的石头,祖父将其挑出扔在一旁,却甫一触地即被摔成粉状。此时突然一场大雨来袭,学生与祖父就匆忙回了家。两日之后,学生再次随祖父上山,竟然发现……
  那一摊已摔成粉状的石灰,竟又聚成了一块石头……”
  黎池讲述的这段往事很是离奇,就跟听说书先生讲鬼怪志异一样。
  席上有人忍不住发问:“和周,你可是真的亲眼见那石头摔成了粉末?或许是你记错了?若不然,那粉末怎会又变成了石头?”
  提问的那人一脸惊奇中夹带一丝惊恐,活像是在听鬼故事。
  黎池又接着说:“并未记错。学生当时也如王兄一样异常惊诧,于是仔细观察之。发现那一堆粉末重组而成的是石头,亦不是石头。只因那块‘石头‘虽比泥块坚硬许多,却到底不如石头坚硬。
  彼时学生正是调皮多动的时候,不明白这是为何。于是这之后的一段时间,学生就一直想着这事,且浪费了好几捆柴火用来烧石头,有的被成功烧成了粉末,有的没有。
  到最后,学生大概得出了答案:只有特定的石头才会比较容易烧成粉末,也只有特定的石头烧成的粉末,才能在掺水后重新凝聚成‘石头‘。”
  黎池这一大段回忆他顽童时光的话,众人听完了。可听完也就听完了,却不知他为何要讲这些。这与俭王的提问,好似并不相干。
  可赵俭不仅听得认真,甚至在黎池的话告一个段落,看起来这段与他的提问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都像是结束了时,他依旧看着黎池,等他说下文。
  “和周,然后呢?”
  对于赵俭这与众不同的反应,黎池心里竟生出了一种心有灵犀的感觉。“然后学生偶然发现,用来搅拌那粉末的小小水塘里的水,竟然在一日之后还未渗尽……”
  “噢?难不成这就是和周所说的,水泼不进的东西?”
  “回俭王殿下,是的。”黎池刚刚才扯了这一大段谎话,却依旧脸不红心不跳地回答。
  “当时学生年幼没定性,后来被不知其他什么事引过去了,转头就忘记了这事。直到刚刚才又忽然想起来。”
  应该说黎池刚刚临时编造了这件事。若是有一个稍微懂些的人在,必然能发现他话里满是漏洞。不过,当下没有这样的人在,就连赵俭也只能知道他制出水泥这事,却不清楚其中细节。
  “和周,等你忙完科举考试了,可一定不要再忘记这事,好好地去试验试验。”赵俭叮嘱着,“若是那东西果真水泼不进,晾干后又坚如山石,那用它来浇筑堤坝,不就是上好的治水良物?”
  赵俭这一说,在场众人才终于算是听明白。若真有那样的东西,‘治水‘这个难题基本就算是迎刃而解了。
  不过那东西听着是挺玄乎的,能不能成尚还未知呢。
  所以众人听听也就罢了,在场也就只有黎池和赵俭两人,心里很有把握。
  “是,学生谨记俭王殿下吩咐。”瞌睡来了就有赵俭递枕头,初入朝廷官场,若就有水泥这一治水(甚至是铺路、建堡垒)神物开路,黎池觉得他能走得更顺畅些。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