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红楼修文物 完结+番外 (安静的九乔)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安静的九乔
- 入库:04.10
慈宁宫正殿里,为太后准备的各项贺礼早已摆在两大张镂空雕金檀木长条桌上,摆得满满当当的。可是康熙本人见了,心里犹觉不足。
这次毕竟不是太后整寿,各色寿礼都是按的常例,并无特殊,而且除了几家驻京的几位蒙古王府派人入宫朝贺之外,并无其他外国使节。
因此康熙心中觉得不足,隐隐地将宝都押在胤禄和他的内务府造办处身上。
时值初冬,日头落得早,晚宴还未开始,落日余晖已尽,慈宁宫内外,烛火一起点亮,将整座大殿照得煌煌如昼。
宫中的人却于此事都见到十六阿哥胤禄一人在忙忙地奔来奔去,一会儿招呼几名蒙古衣饰的歌者与琴师在殿外候命,一会儿又去找了慈宁宫的管事太监商议灯火的事儿。
“皇上,难道您就看着十六阿哥这么卖关子、吊胃口?”宜妃性子活泼,坐在太后身边,以帕子掩口,向康熙笑着开口。
康熙知道太后恐怕是经不住太久的宴席,不如先让胤禄先将造办处的戏码给先演了,回头太后倦了可以早早回去休息。
于是他低声吩咐了几句。
慈宁宫里,得了胤禄吩咐的人,立即动了起来,灯火一盏接着一盏地熄灭,原本被照得明晃晃的宫宇,渐渐暗淡,只能依稀见到慈宁宫中人与物的轮廓。四下里传来一片低低的议论声,随着康熙“咳咳”两声轻咳,转为一片寂静。
远处响起“吱吱呀呀”的声音,只见胤禄带了几个人,推着一具车驾径直进殿,那车驾上放置着一物,上面蒙着黑布。
胤禄上前,将那黑布揭去一角,露出里面一幅明亮的半透明幕布,仿佛是一盏极大的宫灯,幕布上有个大大的寿字,幕布后面则是灯火摇曳,看来,是这幕布后面放置着明灯。
“皇祖母,这上面的字,您看得清吗?若是看不清,小十六可以给您调远调近。”十六阿哥来到太后面前,恭恭敬敬地发问。
康熙并宫中嫔妃,此刻都凑在太后身侧,一起伸长脖子望着那一幅尺许见方不算太大的幕布,不知十六阿哥葫芦里卖得什么药。
而在这幕布后面,几名蒙古乐师也准备就绪,马头琴已架好。
太后有自己的老花镜,当即命人去取来,盯着前方看了一会儿,便笑着说:“十六阿哥张罗的这个,倒像是走马灯的模样。”
作者有话要说: 1《清史稿》中记载,仁宪皇太后万寿:三十九年十月,太后六十万寿,上制万寿无疆赋,并奉佛像,珊瑚,自鸣钟,洋镜,东珠,珊瑚、金珀、御风石,念珠,皮裘,羽缎,哆罗呢,沈、檀、芸、降诸香,犀玉、玛瑙、赩、漆诸器,宋、元、明名画,金银、币帛;又令膳房数米万粒,号“万国玉粒饭”,及肴馔、果品以献。四十九年,太后七十万寿,亦如之。
第85章
慈宁宫里, 一片寂静,可以听见“沙沙”的轮轴转动之声, 众人只见那幅幕布上的“寿”字缓缓下移, 移出视野之后, 又一个“寿”字自上而下, 出现在幕布上。
康熙心里暗自嘀咕,猜想造办处究竟在搞的什么鬼,胤禄费这么大劲儿折腾, 结果就只是这么来回来去地给太后看一个“寿”字么?
太后还真说中了, 造办处呈上的这一只,真的有些有点像是一只走马灯, 只不过转动的方向与走马灯不同, 那一幅一幅的幕布,正源源不断地自上而下地转动着。
随着这只大型“走马灯”的转速越来越快, 在人们眼里, 那个“寿”字竟然渐渐定格, 不再移动,仿佛是一个固定在太后面前的“寿”字,只是偶尔会微微闪烁。
下一刻, 连带康熙皇帝本人在内, 都情不自禁地发出一声惊讶的呼声。而慈宁宫中,十六阿哥胤禄带来的几名蒙古乐师,已经悄悄地开始奏起蒙古长调,悠扬的马头琴声, 就此在正殿里回响起来……
石咏此刻立在慈宁宫正殿一处侧门外,探了个头,悄悄望着慈宁宫中的情形。
他等待这片惊呼声已经好久了,可是当真听见了,他竟又觉得极不真实——这一件给太后贺寿的“物件儿”,其实是他借鉴了后世的影像技术,做出来的东西。
这次,造办处呈给太后贺寿的,其实是一段“动画短片”。
当日石咏请了七八名画工处的画工一起,来到一座空屋之中,将门户关闭,四周的窗户上都挂上厚厚的帘子,令其成为一间“暗室”。石咏在暗室正中点亮了一盏灯,并放置了一只“幻盘”,所有人的注意力便都集中在一个这只“幻盘”上。
石咏亲手做的这个所谓的“幻盘”,是一个中轴被固定,可以上下自由翻转的圆盘。盘的一面画了一只鸟,另一面则画了一个空笼子。当圆盘不断翻转,而且转得越来越快的时候,画工们都震惊了:在他们眼中,奇景发生,那只鸟,竟然在笼子里出现了。1
石咏做的这个实验,就是向画工们证明,人眼中的影像会有短暂的停留。这也意味着,只要影像切换的速度足够快,人们眼中所见到的画面,看上去就好像是在活动。为此,石咏给画工们看了他已经做的一个动画短片开头。等到画工们亲眼看见图像动起来的时候,画工们早已惊呆了,极短的一个片头放完,小屋里鸦雀无声,一根针掉在地上都听得见。
石咏心里暗暗发怵,生怕这些画工们以为自己施了什么妖法。他就是怕这个,才特意先将幻盘的实验给做了,好让画工们先了解一些理论研究的基础,再上猛料。可没想到,竟是这个结果。
他无奈,只能自己去将窗上挂着的厚帘子给揭了,回头望见人人正目瞪口呆地望着自己,石咏只能尬笑着去摸后脑,谁知下一刻,不知是谁带了头,画工们竟全体大声欢呼起来。
千百年来,无论画工们的画技多么精湛,都只能留住静止的影像。然而捕捉动态画面的心,世人一直没有停歇过,否则就不会有那“画龙点睛”的传说,认为龙画到逼真便可以破壁飞去,也不会有“画中仙”的记载,幻想画中人物可以走出画卷的时刻了。
这一下,石咏给画工们揭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可能性。这几位都是造办处最精干与杰出的画工,造办处被称为“揍笨处”,这些画工们若是不够精明,看不出这种“动画”的前景,只怕早已被“揍”出造办处了。
因此,反应了片刻之后,造办处的画工们人人悟出了这个“动画”背后的原理,和无限的潜力,一时间竟都欢呼起来。
也有人心生疑惑,不晓得石咏为什么这样“大度”,竟愿意将这样的“天机”也一并泄露给他们知道。待到后来石咏说了给太后万寿献贺礼的事儿,众画工才明白过来,石咏有求于他们,自然需要靠实力说服他们:众人所要做的,是一件前所未有,并势必将要强烈地震撼观者的东西。
慈宁宫正殿里,德妃轻轻挪了个姿势,不再凑到太后身边——那样坐着……太累。
“十六阿哥也真是,”德妃再次顺手上眼药,“给太后娘娘的万寿贺礼,怎么也不做大一些,这么小一幅……怎地不让臣妾们也占占光,饱饱眼福呢?”
德妃亲声抱怨,旁边宜妃等几个,大多有同感。
然而只有仁宪皇太后本人,此刻正紧紧地盯着面前那幅不断变幻的幕布,一声不吭,早已是看得痴了。
殿中的蒙古乐师早已奏起了长调,在悠扬的马头琴声中,有歌者唱起长调,声调起伏,高时如登苍穹,低时如下瀚海,宽广处则如于大地般无边无际。
康熙等人都是去过蒙古草原,见过那样宽广的天地,听见乐师的演奏、歌者的演唱,自然不可避免地会联想到那里的景致。
而众人之中,唯一生于斯、长于斯,并对故乡念念不忘、魂牵梦绕的太后她老人家,望着眼前幕布上出现的科尔沁景致,情难自已,流下泪水。
这幕布上所现的,虽然只是简简单单的,草原、骏马、蒙古包,可最神奇的地方,乃是这幕布上的图景,竟然在变化、在动……初看时是草原刚刚泛青,蓓蕾初绽的时候,转眼已经是草长莺飞、鲜花遍地;骏马在飞奔,远处几名看不清面目的小小人像,竟也不断地在移动位置,似乎在各忙各的,男人在放牧,女人在忙着做酥油茶……配合着那悠长的蒙古长调,几乎是一幅草原生活的天然图卷。
这景象勾起了太后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她十二岁之前都在科尔沁生活,幼年时的草原生活更是在她一生之中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曾亲奉太后巡幸塞外,让太后在阔别故乡四十余年之后再次回归故土。在那之后,太后便终身未履科尔沁的土地。
此刻戴着老花镜的太后见到眼前幕布上不断变化的图景,一时心有感触,泪水便止不住地顺着两侧面颊滚落下来。康熙此刻就坐在太后身边,见到了幕布上不断变幻的图景,明白太后为何伤感,在亲自给太后递过帕子的同时,心里不免也暗暗胤禄与石咏:好好的,老人家万寿,折腾些花团锦簇的不好么?为何非要搞这些触动情肠的,徒惹太后感伤?
相似小说推荐
-
女皇成长日记[穿书] (七月与烧酒) 2018-05-21完结68 192 营养液数:78 文章积分:5,976,320女版世子爷的日常~准确来说就是子安本想逃脱原主的命运...
-
快穿之绝色 (若然晴空) 2018-12-02完结14429 19503 营养液数:10549 文章积分:286,418,944姚夏觉得自己挺好。可偏偏她家系统觉得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