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顾应下。
“你只管打着和珅的名头去求刘大人。”那彦成边思索边说道:“无论如何,去年行宫之乱,和珅到底是救过刘公子的,他们心里记了份恩……再不行,你便将我玛法搬出来,刘大人同玛法多少有些交情,想必这点面子还是能给的。”
秦顾点头。
这些冯霁雯早已详细地交待过他了。
前两日‘戏楼认亲’一事,早传入了皇上耳中,碍于直指王杰作风有失的舆论过重,又估摸着眼下家里一团乱的他想必也没有心思再去审理此案,其大理寺主审一职便不得不被撤下,而临时替补上去的,正是刘墉。
两名陪审则是定了阿桂和礼部尚书李怀志。
眼下对冯霁雯而言,这一审,有着一个‘当务之急’。
若不出意外,祖父如今患上呆癔之症,所言根本做不了任何供词,而同祖父一案有着相同性质关联、被指证为同为白莲教驱使的和珅,后日定也会被一并提审。
此审关乎甚重,是决不能够出一点点差池的。
和珅也早已嘱咐过她,这些蓄了许久的力,借此番三堂会审,一拳打出来,必要发挥出最大的用处。
所以,为免大理寺堂审之上,形势受人控制,再经他人之口不能如实传达到诸大臣与皇帝耳中,她必须要做一件大清朝开朝以来从未有人做过的事情——
刘墉听明白了秦顾的身份与来意之后,被冯霁雯的意图惊了一惊。
这可是从未有过的先例啊。
虽内心存疑,并万万不敢保证能做成此事,但他还是答应了一试。
是以,次日早朝之上,刘墉作为冯英廉与和珅勾结白莲教反叛一案的主审官,当众上书详细提出了关于此案的见解与建议。
有一则建议,尤其地不寻常,直叫文武百官都倍感意外。
听罢刘墉的进言,乾隆的目光就定在了手中奏本之上那两个格外规整却醒目的大字上头——廷审。
廷审便是由皇帝亲自审理此案之意。
这个词并不生僻,但自清朝立朝以来,却是从未有过的先例。
“众爱卿有何见解?”乾隆看不出赞同与否,只看向殿内百官。
众官员暗暗相觑,因此事非同小可,又摸不透皇帝的意思,一时都不敢妄言。
“臣以为刘大人此议可行。”
阿桂毫无犹疑地站了出来,满面肃然道:“冯英廉与和珅皆是朝廷重臣,二人此番所犯之过,既牵扯甚广,且疑窦诸多,皆不可妄判。为慎重起见,臣亦恳请圣上亲审此案!”
刘统勋随即也步履蹒跚地站了出来。
“臣附议。”
听得这道苍哑的声音,乾隆不禁皱眉。
“朕不是已经免了你的早朝吗?怎又过来了?”
刘统勋年岁已高,近来又抱病在身,出于体恤,乾隆前日已下令免去他早朝奔波。
“微臣忧心国事,在家中全然无法休养,唯有抗旨前来,还请皇上恕罪。”
乾隆满面无奈地冲他挥了挥手,命内监将其扶去内殿歇息。
临离开金銮殿前,刘统勋生怕乾隆未听到他方才的附议一般,不忘补道:“皇上,臣以为刘墉之见可取,大清律法向来慎全,如此重案,恳请皇上准允廷审之议啊。”
乾隆又冲他挥了两下手。
刘统勋被扶了下去之后,乾隆定神想了片刻,后看向文臣一列,问道:“如今刑部是哪一个在主事?”
“回万岁,是微臣。”
刑部侍郎丁韬站了出来。
和珅被停职之后,刑部一应事务的决策便由他主理了。
这位倒不是生人,正是先前鼓动钱沣上书弹劾冯英廉,与金简来往密切的那名仁兄。
568 众人议
“冯英廉和珅之案,必经三司会审,刘墉既代大理寺进言要廷审,朕自然要问一问刑部与都察院的意见。”乾隆看着他,又看了看都察院的左右御史钱沣与程云使。
“微臣认为此案虽大,却不至于为此破除先例,开辟廷审。”丁韬微微垂着一双精光毕露的眼睛,说道:“这两件案子均可归为一桩,不仅物证如山,更有关押在案的白莲教教徒亲自指证,故依臣之见,此案全然没有必要劳烦万岁亲审。”
“丁韬所言不无道理。”
乾隆点了点头,继而看向钱沣二人。
钱沣不知在想些什么,向来做起决定来不肯落于人后、有话必要赶在最前头说出来的他,今日竟一反常态地没有任何动作。
程云使便先行站了出来。
“臣认为丁侍郎之言在理。”他暗中瞥了一眼阿桂和刘墉,继而说道:“冯英廉一案实则早有定论,而都察院在稽查和珅府邸之时,不仅从其书房中搜出了白莲教舵印,更查出其在审理白莲教事物之时,多有徇私,更多次造假蒙蔽皇上——由此可见,和珅暗中为白莲教效力,已属事实。”
他深知乾隆的忌讳,一两句话,便让乾隆心底浮现了怒气。
“钱沣怎么不说话?”
听得乾隆发问,钱沣这才迟迟地站了出来。
他虽过于刚直,但也并非看不懂这官场里的尔虞我诈,分帮结派。
他疑心刘墉与阿桂忽然提出廷审,是别有用意,更看得出来丁韬和程云使之所以竭力反对,实则是为他停职在家的岳父金简出的面。
他方才满脑子都是冯霁雯那日上门时痛骂他的画面。
他从不愿被人当作枪使,当初上书弹劾冯英廉与和珅,是因自认为得到了可靠的消息,深信无风不起浪的道理——而眼下的诸多证据也都指向冯英廉与和珅就是密谋造反,勾结邪教的乱臣贼子。
可他心里的一杆秤,却不知为何竟摇摇晃晃,难下决断。
正如这几日仍在不停发酵的‘戏楼认亲’之事,他起初听闻,备感惊骇,可谓半点不信,只认为是有人在蓄意抹黑他的老师王杰。
他去了王杰府上求证是何人在背后捣鬼,可却只得了一句话——无人暗算,确是我之过错。
他当时只觉得天都要塌了。
他一直敬仰尊重的老师,一直认为从不会犯错的老师,怎也会有如此污点?
换作他人,他甚至会愤怒至极地上书弹劾其作风不检,不堪委以重任。
可这个人是他的老师。
至此时,他忽然从镜中看到了另外一个自己——他也不是自己想象中的那么正直不阿,铁面无私。
那冯氏说得很对,实际上他不过也是个沽名钓誉之辈罢了。
武将死战,文臣死谏,他满脑子装得也都是办几个大案,然后名留青史。
真相被剥开,他竟觉两眼茫然,再分不清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正,什么是邪了。
可他却是再不想被人当作枪使了。
“臣……无话可说。”他未将原本第一时间涌进脑子里的‘不合规矩,无此祖制’说出口。
众人闻听皆是愣住。
乾隆也意外地笑了一声。
“你竟也有无话可说的时候?”这还是他第一回从钱沣口中听到这四个字。
钱沣低了低头,道:“臣认为廷审利弊难断,全凭皇上定夺。”
乾隆抬手示意他回去。
阿桂见状心中没底,理了理思路,又欲开口。
而却有人比他快一步站了出来。
“皇阿玛,儿臣也有话要说。”一道音色稍显稚嫩,语气却已堪称沉稳的声音在金銮殿内传开。
十五阿哥永琰半月前刚被准允早朝旁听,可多日来皆是老老实实地站在一侧,也没人知道他能不能听得懂,但论开口说话,这却是头一遭。
乾隆也觉意外,想到永琰被他带在身边也有些日子了,便欲考一考他,听听他能说出什么样的意见来。
“那你说说看。”
“皇阿玛教儿臣要‘纵古观今’,从先人身上汲取成败经验,儿臣便去读史。近日,儿臣读汉史,其中提到汉时犯人行刑有皇帝录囚制度,即皇帝亲自审理有冤狱或特大案件。此制推行后,百姓皆称赞君主慎刑。”永琰恭恭敬敬地站在那里,低着头说道:“既为百姓所赞,那想必便不是坏事,而既不是坏事,今日又有刘大人与阿桂大人一并提议,那儿臣以为,便可行。”
他说到前面,还有人讶于这位平日看来毫不起眼的十五阿哥竟还懂得以古谈今,来暗示万岁爷,可待听完,又觉得到底还是个心思单纯的孩子。
什么叫……不是坏事,便可行?
这都是孩子才有的简单思维。
重点只是跟大人炫耀自己在努力读书而已。
刘墉与阿桂却不这样认为,二人互视一眼之后,皆下意识地看向了站在殿中的那道小小身影。
太监总管高云从也悄悄地打量着皇帝的反应。
乾隆拿食指指腹摩挲着大拇指上的扳指,似在权衡着什么。
……
景仁宫内,嘉贵妃听到早朝上传来的消息,不由大为震惊。
相似小说推荐
-
重生之神医农女 (天使归来) 潇湘书院VIP2018-06-26完结67.3万字190.1万阅读1829收藏楚云月23世纪的神医,兼职杀手,一场任务结束,坐上飞机却...
-
结婚虽可耻但有用[穿书] (西方不败) 2018.10.7完结5814 营养液数:1279 文章积分:72,954,048米冉穿到一本名为《恐婚症》的小说中,成为了男主的拜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