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眼光杀气腾腾的,孙福家的心里有而有些畏惧,但是想到一家子的前程,还是壮着胆子笑道:“奶奶这病可是心病,原本一季能有二千银子收成的良田铺子去年好歹收了个大半,到了今年春季收成竟连去年的一半都没有。也不怪奶奶窝火,实在是于管事这事办的太不地道了。咱们奶奶性子一向宽和,他从里面捞个一星半点儿的油水,奶奶也不会和他一般见识。可是他这回却是把奶奶当傻子耍呢,奶奶就算脾气再好也容不得他这样。奶奶这里急等着用银子,于管事又不格外蛮横,她一怒之下才让人去他家搜的。啧啧,说起来令侄真是敛财有道啊,一年多的功夫就弄了两三千银子,比奶奶都富裕呢!”
听到这里,于嬷嬷心里有点数了,于是也不急着走了,而是稳住身形皱着眉问:“这是奶奶的意思?”
正文 第二十一章大田氏
孙福家的呵呵一笑:“瞧姐姐说的!我可没于管事那么大的胆子。您也知道奶奶一向面皮薄,这才让我来传个话。再说了,于管事犯了那么大的错,还差点伤到奶奶,这样恶劣的行径便是乱棍打死官府都不会说什么的。奶奶给姐姐和大总管面子把这事压了下来,可是到底奶奶那里已然是吃了亏受了惊,这外头的贫苦人家犯了错还知道陪礼道歉呢,姐姐总不能就这么三言两语的给混过去吧。”
她那“赔礼道歉”四个字咬的极重,于嬷嬷哪里还不明白她的意思,于是眯着眼问:“那不知道奶奶想要多少?”
闻言,孙福家的拿帕子一挥:“哟,瞧姐姐说的,多少嘛就得看贵嫂子家的诚心了,或多或少的咱们奶奶还能嫌弃不成?”说完抬头看看天色:“哎呦,一不留神,都快黄昏了,也不知道奶奶好点了没,千万别半夜再不舒服起来。我先进去瞧瞧奶奶,就不在这里耽搁姐姐的功夫了。”说完,扭身走了。
只留下于嬷嬷脸色发青的在原地站着,孙福家的借着院子里的花丛遮掩,悄悄回头看了一眼,见她脸色不善心里也是直打鼓,只是如今简在弦上已经是不得不发了。好在等她第二次回头的时候,于嬷嬷已经走了,孙福家的这才拍拍胸口,长长的松了一口气。唉,早知道回来是这样一番龙争虎斗,她们一家还不如安生生的待在别院呢。
等到了正屋门口,瞧见站在廊下伺候的小秋时,孙福家的又把刚才的念头给抛下了。她们两口子年纪大了是没什么好争的,可是这一双儿女年纪还小呢,自家不争,将来儿女的亲事就不好说。儿子还罢了,年纪小性子也毛躁,女儿却是一向伶俐懂事,相貌也算出挑,难得的是跟着那口子认了不少字,若是就这样嫁给村里的泥腿子真就可惜了。
小秋见到娘亲,忙迎上来笑道:“娘回来了,刚才奶奶说了,让你回来直接进去呢。”
孙福家的见闺女穿了一身新衣裳,头上簪了新纱花耳朵上还多了一对金葫芦,忙问:“你身上这些东西是哪来的?”小秋喜滋滋的道:“是碧莲姐姐给的,说是我如今在奶奶跟前侍候要穿戴的体面些不能丢了奶奶的脸面。这衣裳是她以前在国公府得的都没上过身呢。娘,你摸摸,这绸子真滑溜,我还是头一回穿这样好的料子呢。”不待娘亲回话又叽叽喳喳的接着说:“奶奶说了让我直接做二等丫鬟,每月有二百钱的月例呢。”
孙福家的到底见的多些,一看那料子便知道是上好的杭绸,也就是以往在国公府时丫鬟才能穿的起这样好的料子。见闺女这样一打扮更显得齐整,心里为女儿得意,又低声嘱咐:“你好容易才来到奶奶身边当差,可得勤勉着些,有什么脏活累活的抢着做,多跟姐姐们学些规矩别做什么不守规矩的事,要不为娘就第一个不饶你。”
小秋一一应了,然后便掀开竹帘让娘亲进去。
孙福家的扯扯衣襟,又抿了抿耳旁的碎发方低头进了房里,先给冯莺行了礼。
冯莺原本正在喝燕窝粥,见她进来了把碗往旁边一放:“你回来了,于嬷嬷怎么说的?”
孙福家的笑着回道:“奴婢按着奶奶教的话一一和于嬷嬷说了,她并没有反驳的意思,说完话就走了,许是去于家商议去了。”
冯莺点头:“妈妈辛苦了,我话既已说了出去就不会反悔,从今日起你就是咱们家内院的二管事。恰好这里有两身衣裳,原本是给我奶娘预备的,只是她家里出了事如今暂且也穿不得。你要是不嫌晦气你先拿去穿着,等着我再让碧莲找几块好料子让针线房给你做几身新衣裳。”
紧接着碧莲便从旁边的桌子上拿来一沓衣服,上面还有一个小小的锦盒。孙福家的连忙上前接过去:“这样好的衣裳奴婢喜欢都来不及哪会嫌弃?谢奶奶恩裳。”说着恭恭敬敬的把衣裳接了过去,开玩笑了,别说是还没送出去的,就是真的从死人身上扒下来的,主子赏的她还敢嫌弃不成?
看到那个锦盒,孙福家的便猜测里头该是金银首饰一类的。华服美饰固然耀眼,只是她这会心里却是有些打鼓,奶奶明明说了要让自家男人做通州庄子的管事。可是瞧着她如今的态度,却是并不想严办于荣的,自家那口子的差事也不知道稳不稳当……
她真的跟在心里犯嘀咕呢,就听冯莺开口道:“不管于家态度如何,这个于荣我是不会再用的,回去让孙福好生准备一下,过几天这边的事情料理完了就去通州那边看一看,若是以后什么不妥当的趁着离秋收还有些日子今早改了才好。”
听了这话,孙福家的比得了东西还要高兴,忙恭谨的回道:“是,奴婢回去定会好好嘱咐孙福。”
冯莺点点头又说:“还有家里刚买的那些下人,尤其是那些男仆,都给我盯紧了,可别出什么岔子。”
孙福家的忙躬身道:“奶奶放心好了,这些人都是犯官家的下人,大都在牢里待过,以她们主家的罪责少不得要去煤窑盐场做苦力的。要不是有姨太太的帖子等闲人家想买也买不出来,如今奶奶买了他们已经是给了他们一条生路,这些人再不敢生事的。”
闻言,冯莺心里才略松了口气:“那便好,行了你也跟着忙了一天,还受了伤,早点回去歇着吧。碧莲替我送送袁嬷嬷。”
待她们两人出去了,冯莺一下子像泄了气的皮球摊在椅子上,这一天过的跟打仗似的,真是耗神耗力的!好在眼下看来一切还是比较顺利的,也多亏了原主和她的生母留下了不少得用的人脉,要不然事情也不能这样顺利。
当初孙福两口子得罪了人犯了事是原主生母帮着求情,他们才能全身而退还在那个别庄里谋到了差事。而刚才袁妈妈嘴里的姨太太则是原主生母的亲姐姐,如今的永昌伯夫人大田氏。
正文 第二十二章前尘
说到田氏就不得不提到田家的往事,田氏姐妹的父亲原本是先帝时正三品的通政使兼太子少傅,也算是实权文官。田少傅还是探花出身,本人亦是文武全才,因此倒是文臣里极少能与武官相处融洽的。他因为疼爱女儿不愿将女儿嫁到清流家里受规矩磋磨,因此把一对女儿先后许配给了武官家的儿子。大女儿嫁到了郑家,小女儿也定给了冯家。当时的郑家和冯家都还没有如今的功名爵位,不过是四五品的武官之家,当时也算是低嫁了。
按理既是低嫁,姐妹两个又都是温和懂事的性子,婚后的日子该极为好过才是。偏偏人有旦夕祸福,当时深受先帝喜爱的四皇子为了争夺今上的太子之位,设计陷害今上。为了保护主子,田少傅主动把一切罪责揽到自己身上,慨然赴死。他的家人也没有幸免于难,冯莺的舅舅和表哥都在流放途中不幸身亡。她的姨妈和生母也因娘家获罪而吃了不少苦头。
大田氏还算命好,她出嫁的早,当时已经有二子一女傍身,事情发生时长子都已经快十岁了。且那个时候她正和夫君一起在冀州老家守关,因此所受波及有限,无外乎是些闲言碎语,大田氏是个爽朗通透的性子并没有被流言中伤。只是冯莺的生母小田氏就没有那么好命了,当时她刚刚新婚不久娘家就出了这档子事,丈夫在族长的要求下不得不休弃了她,而她离开冯家之后才发现自己已经有近两个月的身孕。要是依着大田氏的性子说不得就没有冯莺这条命了,偏小田氏素来良善如论如何也要保全自己的孩子。在往日的几个亲戚好友暗中相助下,总算是有个栖身之地。
及至几年后当今登基,因当初那件案子牵扯甚广又是先皇亲自定罪,今上终是没有为田少傅翻案,只是暗中让皇后赏赐安抚了姐妹俩一番。那时候冯莺已经三四岁了,一直跟着母亲生活连个户籍都没有,而她的父亲已经重新娶妻生子。小田氏虽然对冯家十分膈应,但是为了女儿的前程,不得不再次回到冯家。因为田少傅的罪名并没有消除,小田氏作为犯官之后也只能是回到冯家做个妾氏。
恰逢当时大田氏的夫君在冀北关立了战功,皇上便顺水推舟亲自把小田氏赐为冯莺之父的贵妾。如此一来,虽然小田氏还是贵妾,但因是皇帝赐婚,回到冯家后也没有遭到什么刁难。就连裴氏这个正妻在她面前也摆不起架子来,只是小田氏在月子里落下了病根回到冯家后也没调养好,没几年就去了。小田氏去后原主便被其祖母保养在身边,虽说是顶着庶女的名头,实际上却是享受着嫡女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