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余乡甜 (清色的回忆)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清色的回忆
- 入库:04.10
为了那一家子奇葩真的值么!病得那么重,只不过是一场风寒。心病只得心药医,没有什么能替代想得开。
山下刘义也躺在床上和陶氏在聊二哥的病。
“本来也不是什么大事,只是在娘那里睡了凉炕……”
“这还不是大事?如果让二嫂知道了不得打过去?”陶氏惊得坐起来。“现在才入夏,不能睡凉的地方。就是炕上也应该铺一床棉褥子吧。”后面想说你娘是不是亲娘的话没敢说,怕刘义恼她。
正文 第137章 杂事
或许是想开了,刘顺这几天跟这天气一样越来越好。
云娘的亲事也正式在小院里提到议程上来,赵大郎自动去了豆腐坊住,要结亲的两个人不能住在一个屋檐下。
人家走的时候高高兴兴的,只抱了一床被,要不是张氏给他拿了褥子怕是他都不会想起新房子潮湿这些个事。
张氏依着院门看着赵大郎乘了牛车走远了,才满是羡慕的语气说了一句:“看这两个人才真是少年夫妻。满是欢喜啊。”
回过身却见刘顺站在她身后,“看什么看!咱俩结亲的时候也比他们好不了哪去。”
“你的嫁妆还是满多的。”这么些年来头一次听刘顺说起她的嫁妆,“我本来想多走走把你那副细花的银镯子赚回来,没想到娘都给要走了。”
“不给怎么办?不是今个儿大人有事就是明个儿孩子生病。我这人最怕听别人跟我诉苦。谁叫我心软呢。”张氏自嘲一下往院里走。
被刘顺拉住了手,“明天我们去镇上吧。买你喜欢的镯子。”
“那我还要耳钉、簪子。”
“行!都买。”
“你买得起么?”
“买不起也得给你买。”
这种幼稚的对话只怕是只有他们俩个说得出口,刘清清捂着刘小虎的嘴不让他笑出声。哪想到酒娘在一旁大声说:“不是说他们俩个还要打架么?怎么阿耶给她买首饰了?”
“你跟我进来。”刘清清拎了酒娘进屋睡觉,不让她站在外边乱说话。
这一阵子,也不消什么青菜,河边货栈的买卖很平稳。
船那边一直是自家的五条船混在祁家船队里营运。反正不是什么大船,也没引起祁家那两个儿子的看法。他们也知道这船队原来都是曲氏在管,现在她去了桃镇怕是为了方便也会买些船,所以他们不做过多的猜测。
洁具在中都闯出了名头,淋浴这个好玩的东西在中都的青楼里开了花。
“听说是隔了帘子洗澡的娘子更受恩客爱戴。”这是祁三郎跟刘清清说的。一旁蒋管家听了也是直乐,果然什么东西只要跟女人挂上钩都会好卖一些。
刘清清听了直摇头,这些人啊,真是让她无语了。
或许她应该再卖些女式内衣什么的,青楼里一定更火。可一想是祁三郎在做中都的买卖就想说算了吧。本来就是一个爱管事的,再打听这些个衣服是怎么想出来的,怕是会知道她是一个小娘子的事吧。
远清那里最近和小都陶匠两个人做了不少好玩的东西。在刘清清的授意下他们做了很有艺术感的陶制碗碟,一摆上包房的桌子就有人相上了。
吃了饭还用三千钱买走了这套碗碟。一旁的小二见了直呼要去做陶碗不在这里干了。
掌柜赏了他一巴掌,“当好你的小二吧。好好干什么活计都能赚钱。不用想那些个奇事,做这套碗碟的家伙怕是到死也就做这么一套好东西。你想你老娘跟着你饿死么。”
然后,刘清清就搬来了八套不同色彩的餐具套装在货栈大厅里售卖。
气得掌柜的让她拿到一旁杂货铺去卖。
“那哪行?”白他一眼,“我那里卖得东西都是寻常人用的,只有放在你这里才好卖,卖得好。”
没办法!大家都听她的,也只有她敢给小二红包,为了年末的红包就忍了吧。
因为豆腐坊就在隔壁,给云娘给亲用的餐具拿过去给赵大郎看看,哪想这个看上去精明的男子却是一副憨厚的性子,见了只是说好。
刘清清可不想背着几套餐具上山给云娘挑样子,一拍头想到了前世卖东西的本子。这里没有照像设备,只得用手画,也不错,以后可以给客人挑。
回头找了小都师傅让他画,没想人家一点没觉得困难就画出来了。用硬纸板夹了画页再加上缎带,看上去十分有特色还很上档次。
“娘子总是想一些奇奇怪怪的东西。”远清其实很喜欢刘清清的想法,那些餐具卖得的钱也用来重建这里的窑了。
这些个匠人就是这么奇怪,有人欣赏他的手艺,看重他,哪怕他都卖身为奴了还干得满是激情。
魏晋时的风气是不是就这么随性呢。
刘清清给大家修了宿舍,男生一座院子,女生一座院子,照四合院的样子盖的,私密性很好。正好小都师傅和远清一个人管理一个宿舍。
因为都是小孩子,大家嘻嘻哈哈地搬了家,原来住的地方变成了仓库。
跟远清说云娘要嫁了,近一段时间会没什么功夫到这里来,有活的话会叫跑腿的人来递话,让她和小都多注意些这里的事。
“是你提起的那个云娘么?”远清听说那个苦命的小娘子要嫁人了比什么都高兴。
“是啊。她的那个定了亲的郎君来镇上了。”
“会住下来么?”其实远清也不想云娘远嫁,本来就没了亲娘,再嫁得远,怕是受了气也没有人帮个忙。
“他们在豆腐店时做工。”
“也好。总算有个能养活自己的手段。也会对你忠心些。”
“这些事哪里看去。人的好坏不是这一时半刻能看出来的。我当初帮她一把也是看在大家都是小娘子的份上,见她受苦总是不忍心。”
远清不语,当初她们相遇也是刘清清的不忍心啊。这个小娘子有那么强大的内心,或许她们能在她这里平安一生也未可知。
多愁善感什么的最是浪费钱了。
这话是刘清清说的,这里的每一个人都被她催着干活。只是大家都笑嘻嘻地忙碌着,一点都不怕刘清清。
中都里这时兴起了洗浴热潮,当然是刘清清的淋浴及洁具带的头。
坐便的热度已经过去了,现在是蹲便在流行。
祁三郎不得已只得亲自去了一次中都,临行前对桃镇里的客商们说:“实在是不能陪大家过中秋节了,怕是这一去一回就得初冬了。这里还得仰仗大家相帮了。”
那些个平日里就好的,当然是诚心相助,只怕对他的产业已有了想法的会借机找事。
曲氏和祁大郎已经在桃镇落户,只是祁家还有些家底没有分完,等年前祁家郎君还得回去给这几个孩子处理一下后续的事情。
于是曲氏就接管了桃镇的生意。
不接手不知道,嚯,好家伙,自家儿子名下竟有了一大片地和这许多买卖。
正文 第138章 杂音
这座陶窑在张郎中的名下,所以想知道祁三郎的洁具都是从哪里来的有点不好查。只不过总有好奇心重的群众会发现从这里运包了稻草的东西去镇上。
再一打听就知道的差不多了。
陶窑里的孩子今天都有些不太敢说话,因为前些天有人向他们打听这里是做什么的。他们当然是说了实话,因为最近吃得好,又得了工钱所以有些想吹虚他们做了什么。
当那个人听说这里做的是洁具时顿时换了一副表情,还跟旁边的人说:“总算找到他们在哪里做洁具了。”
有胆大心细的孩子蹲在草丛中偷听他们的谈话,只听到那两个人说:“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什么时候下手?”
“等我找好了人再说。”
因为这些孩子以前都是在大街讨生活的,对别人的态度和言语十分敏感,听这两个人的对话怕是存了歹意,急着回来跟小都说了。
不管怎么样,他们现在都是奴籍,如果真有有权势的人欺负他们,怕是刘清清也挡不住。现在得赶紧让她知道这事好早做打算。
孩子们还小,但看那两个人的容貌却是很上心,大致说出了他们的样子,连口音也听得明白,一个是本地人,另一个么像是南边的人。
给官家使用的瓷器都是南边做的,那里制陶却是不太上心的。反倒是这里,近了北地,村人、平民都要用陶制口,所以产陶制的东西却是太多了。
刘清清得了信就找蒋管家商量,现在曲氏和祁家家主都在这里,遇事反倒不怕了。
“我跟娘子说一声,问一下娘子的态度,然后再给你信可好?”蒋管事一向向着刘清清,他一直觉得这个孩子踏实可信,是一个好助力。
曲氏听了这事一笑:“左右不过是商场上的那向种手段。查一查都是些什么人,如果对方明面上要买下这座窑,我们当然是不卖的。如果用手段,也不怕,水来土掩吧。”
这话是原封不动地说给了刘清清并把家里好一些的人手都派了出去查这两个人是哪里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