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一门三父子,都是在朝堂上有实权的人物,是发生了什么事,让他们逃离京城?
有的人可能已经想到了什么,但是,却不敢在朝堂上说出来。
难道宁王也要跟西南王平南王一样造反了?
猜到这点的大臣不少,但是谁都不敢说出来……说出来就是找死。
太子的脸色很难看,很显然,太子也想到了这一点。
一直以来,太子都以为,宁王府是自己的助力,宁王府和史家都是效忠自己的,可现在……史家和宁王府却很有可能背叛了自己。他被自己人给打脸了。
太子除了生气还有担心,他一直把史家看成自己的心腹,所以,很多事情都是让史家的人去做的,很多都是见不得人的事情,史家如果把那些事情捅出来,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
一想到宁王府有可能也会紧跟着揭竿起义,一时间,朝堂上更加人心惶惶,每个人都很不安……北方距离京城更近,而且北方在京城的大后方,这两年,其他的地方都遭了灾难,就只有北方因为提前一年有玉米和番薯,躲过了灾难,去年加上今年的丰收,北地的百姓过的相当的富足……
宁王如果揭竿起义,用不了两个月的时间就能打到京城来!!!
……
太子派了人去追史家的人,可史家和宁王府早就开始计划了,一路上变装,不停的换交通工具,一会儿骑马,一会儿坐船,一会儿跟着商队……
太子的人就像无头苍蝇一样根本就没办法追寻。
很快,史家的人就进入了北地,北地现在被宁王府完全掌控在手中,太子的人一进入北地,就被无声无息的给干掉了。
史家到了宁王府。史乔娘很多年没见自己的父亲和兄嫂了,很是激动。
“父亲,哥哥……”史乔娘红着眼眶伤心又开心。
史家的人见到史乔娘也很激动。
一家人眼泪汪汪了好一会儿。
……
史家安顿了下来,没有安顿在宁王府,而是安顿在宁王府旁边的府邸,安顿之后,宁王就给史家的人派了官职……接着,宁王府就起竿起义了。
有西南王和平南王在前,宁王府揭竿起义并没有遭到太多的指责。
大楚太祖算得上一个不错的皇帝,但在政事上没什么天赋,而皇位传到了楚振纲手上,楚振纲更是荒唐……沉迷于追寻长生不死,干了很多荒唐的事情。
比如效仿某位皇帝用童男童女的血肉来炼药,皇帝不管朝政,下面的人搜刮民脂民膏等等……
反正,楚振纲上位之后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政绩,反倒是令人诟病的地方很多。那些令人诟病的地方经过笔力非凡的文人写出来,就成了罪恶滔天。
在宁王府造反之后,古家紧跟着宣布投靠宁王府,起义……古家起义的原因就更简单了,对大楚皇室伤心了,古家一门忠烈,对大楚皇室对大楚江山对大楚百姓忠心耿耿,可当今圣上却听信奸诈小人之言,认为古家通敌卖国,把古家给抄了……古家起义,是为那些牺牲的古家人古家君报仇,要那些害他们的人血债血偿……
宁王府自立为王,自建国号:华。
泱泱大华帝国。
宁温为皇上,史乔娘为皇后,宁时被封为亲王,古青烟就是亲王妃,宁时之所以没有被封为太子是因为宁温正是春秋鼎盛的时候,古代的皇帝都有忌讳,特别不想死,而太子的存在就是在随时提醒皇帝,他最终还是要死,死了就是太子继位……
所以古代的皇帝在春秋鼎盛的时候一般不会过早的封太子。
古致远被封为了镇国大将军。
宁王府虽然不是第一个揭竿起义的,但却是第一个自立为王建立国号的。
西南王和平南王见宁王成立了过好,封赏了群臣。他们也有样学样的建立了国号,封赏了群臣……一时间,原本的大楚四分五裂。
虽然都自立为王,建立了国号,但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执着,只有攻占了京城,才是真正的皇帝。
但建国初期,很多事情要做,大家都没什么大的工作,都在自己的地盘这一亩三分地上忙活着。
转眼之间,过年了。
不管其他的地方,北地今年是能过个好年的。
去年每家每户都留了足够的玉米和番薯种子,今年播种,玉米和番薯都得到了大丰收,百姓们把粮食买了,有了钱去购买其他的生活说必须的东西,在入冬的时候,宁时又带着人帮百姓们把房子加固了……
有吃的有住的,手里还有银子,北地的百姓们今年的年过的很开心,在过年的前几天,街上人挤人购买各种年货……
北地百姓对于宁王府揭竿起义,是完全赞成的,宁王府在北地几十年,虽然没有做出什么太大的功绩,但也算得上是个好的藩王,没有搜刮百姓,每次百姓有灾难的时候,朝廷的赈灾的银子粮食到不了,都是宁王府自己想办法的……
不管在任何时候,宁王府都没有对北地的百姓不管不顾。
北地虽然贫瘠,但有这样的一个藩王,是他们的幸运……
北地贫瘠那是之前的事情了,现在有了玉米和番薯,玉米和番薯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就算是在很贫瘠的土地里,也能生长的不错……
正文 第500章 宁丰之死(一)
而玉米和番薯是以前的世子妃现在的亲王妃带回来的。百姓们把这功劳算在了宁王府身上,所以……他们是绝对支持宁王府自立为王的,他们相信,宁王府的人会带着他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
过年了。
各地都比较平静。
西南王和平南王都在平息着自己领土内的内乱。并没有扩张领土。而大华也很平和,相比其他的地方,大华今年的这个年过的更开心,更富足……
西南王和平南王的领地都有各种内乱起义。而大华却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大华立国第一年,第一个年,宁温决定好好过,大肆操办。
“皇上……”纪侧妃禁足已经解禁了,史乔娘是皇后,纪侧妃被封了妃。
纪侧妃到现在都有点儿懵,王爷居然造反了,而她居然成了妃子……现在身份比起京城的纪贵妃也是不差的,她之前还一直担心大楚皇帝会派兵来攻打镇压王爷。
可是,都过去两三个月了,一点儿关于大楚皇帝派兵来镇压的消息都没有听到。
她的心慢慢的安定了。
然后,心思又活络了。
王爷登基为帝,之前宁时是世子,按理说,王爷登基为帝,宁时应该被封为太子……可是,宁时没有被封为太子,只是被封了亲王……难道……皇上的太子之位是为丰儿留着的?
纪侧妃觉得是的。
看,丰儿和她刺杀宁时,认证罪证确凿,按理说,皇上应该杀了丰儿的,可是……皇上只是把丰儿送到了乡下去,并没有为难丰儿……
她思来想去,觉得皇上的举动也许是在保护丰儿,因为丰儿如果留在王府,宁时肯定会想方设法的谋害丰儿……所以,皇上就把丰儿送去乡下,由皇上自己的人看守着。
看上去是厌弃了丰儿,把丰儿送去乡下,其实是在保护丰儿。
安妃(纪侧妃)越想越觉得是这么回事儿。
于是,安妃觉得应该把丰儿叫回来。
安妃去找宁温。对宁温说了要把宁丰叫回来的事情,她的理由正大光明,就是过年了希望一家人能团聚。
宁温想了想,也觉得应该把宁丰叫回来,这是他自立为王的第一个年,他也希望一家人能团聚。
宁温派人去把宁丰带回来。
……
宁丰要回来的消息在皇宫(王府)里传遍了。
古青烟自然也知道了消息。
宁时的脸色很难看。
“别气了。”古青烟笑着说:“这有什么好生气的?”
“父皇……怎么想的?”宁时的脸阴沉的吓人。
古青烟看着宁时,挑眉,似笑非笑的看着宁时:“你真的不知道父皇怎么想的?”
“……”
宁时被噎了一下,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古青烟。
他当然知道父皇是怎么想的。
“父皇的想法太一厢情愿。”古青烟冷笑着说。
宁温的想法跟大部分老人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就是希望兄弟和睦……可是,兄弟和睦这种事情在普通家庭很正常,但在皇家……怎么可能?
皇帝宝座只有一个,所有的人都想坐上那个位置……
如果宁温真的能让宁丰在乡下呆一辈子,宁时和她都会给宁丰一条活路,可宁温想要把宁丰叫回来……叫回来做什么?叫回来跟宁时继续斗?
以前就只是一个世子之位,就争的你死我活的。现在可是太子之位,皇帝之位,岂不是要斗的更厉害?
宁温怎么就不明白这个道理呢?
虽然,她和宁时都不把宁丰放在眼里,认为宁丰成不了大事,但事情都没有任何的绝对,有时候,事情往往会出人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