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龙看了他一眼,又接着道:“即至尉迟义大败契丹人的二十万援军之后,契丹使者才又改了口,答应不再要求楚朝退还当初侵占的土地,也将要求的赔偿改来了补偿,双方约为兄弟之国,互不侵犯,只是由楚朝每年向契丹纳十万岁币,二十万匹布帛,在瓦桥关前交割,双方在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许云起点了点头,这个内容倒是与当年她所学过的澶渊之盟有些相似。
“楚朝答应了?”颜毅问道。
张玉龙点着头,道:“这就是他们双方议和的条件!”
张玉彪不由得有些愤慨:“既然这仗都打赢了,还要纳币送绢,这大楚的顺昌皇帝果然是个昏君!”
众人的目光都投向了他,他也觉得自己有些失言,连忙解释着道:“刘大头那些人,私底下的时候,经常提到顺昌皇帝,他们就是这么说的,我也只是一听而已!”
颜毅没有说话,许云起却道:“身为臣子,刘大头竟然这般得诋毁皇帝,是为不忠不臣,老三,你听到这些话,就应该知道刘大头是个什么样的人,早就应该离他而去,也便不会有前时的祸患。”
张玉彪红着脸,没有答话。他知道许云起才是太平寨真正的寨主,并不想让她觉得自己与大家格格不入。
许八郎道:“也莫怪三弟这般地骂,仗都打胜了,还纳币帛,任谁听到了都会气愤无比。”
许云起摇着头,道:“不!这并非是你们所想的那般简单,要说的话,这个和约对于契丹和楚朝来说,都是很不错的成就!”
“姐姐为何要这么说呢?”许八郎问。
许云起道:“楚国如今最大的外患就是北地的契丹之患,在与契丹人的对峙之中,每年所花费的钱粮最少也有五百万银了,区区三十万银帛与之相比的话,不过是一个零头而已。再者,北地一旦平静下来,便是富庶的粮仓,每年还可以向国家上交不少的银粮,也比所纳的那点银帛多了许多。还有更为关键的一点,对于顺昌皇帝来说,只要北地安静了,那么尉迟义再在北地手握重兵,便有些说不过去了,顺昌皇帝迟早是要重新要回兵权的。”
听着许云起的分析,所有的人都齐齐地点着头,便是刚才还对此事不满的张玉彪也诧异地看着许云起,这才发现这个女子,的确有着与众不同的思维,而且她的见解也的确是高人一筹。
“尉迟俭那么精明的一个,他怎么会不看不出来这些事呢?难道他就不怕尉迟义真得把顺昌皇帝收走了兵权?”许八郎奇怪地问道。
的确,如今尉迟俭可是楚朝的宰相,而且是可以左右大楚朝堂的人,只要他不同意,就算是他不出面,也会有别的大臣出来反对的。
许云起一笑,道:“这就是尉迟俭的精明之处,尉迟俭的野心很大,试想,对于老百姓来说,只知道尉迟义打了胜仗,但是顺昌皇帝还是要给契丹人纳币纳帛,他们又会怎么想?”
“昏君!”许八郎不由自主地说了出来,正是刚才张玉彪的所想。
“对!”许云起道:“尉迟俭十分清楚,就算是尉迟义打了一次胜仗,却也无法左右战局,因为这些契丹人的援军来不来,尉迟义都是强弩之末,无法攻下燕京城的。所以,要想尉迟义以战神的姿态全身而退,这却是最好的一个方法。如今一来,不仅令天下的人觉得顺昌皇帝是昏君,还觉得尉迟义受了委屈,都会为他鸣不平,就算是将来尉迟义做出什么不妥的举动来,也会得到天下人的原谅!”
“原来是这样!”众人都恍然大悟起来。
“尉迟义又会作出什么不妥的举动来呢?”张玉彪有些好奇地问道。
许云起看了他一眼,道:“北地没有必要再留驻大军,尉迟义手握重兵自然不再适宜,顺昌皇帝解除他的兵权也自然是在情理之中,所以,尉迟义为了继续能够握紧兵权,就会一定再制造事端。”
“制造事端?”张玉彪不解地道:“难道他还会与契丹人打吗?”
许云起摇了摇头,却是提醒着他:“不要忘记了,还有一个北汉和我们太平寨,北汉曾在契丹人南侵的时候,出兵进占过邯郸城,如今尉迟义腾出了手来,自然是要向他们报仇的,而且他的目标很大,这一次可能是要灭掉北汉国!”
颜毅微微点了点头,许云起的猜测正也他不谋而合。
张玉彪没有答话,这也是他在问出问题后,马上就想到的。
许云起却又将话题一转,脸上带出了忧虑来:“只是,我如今十分担心,尉迟义肯定会在出征北汉之前,先搞定我们的太平寨。”
一定此言,所有的人都紧张了起来,这里面也包括张玉彪。
第1卷 巍巍太行 第435章 织布(五)
第435章 织布(五)
自从知道尉迟义已然从燕京撤兵的消息之后,太平寨便积极地做着各项的备战工作,他们相信许云起的推测,毕竟许云起跟着尉迟义一起生活了有七年之久,对他的性情了如指掌。
只是,在外表上看来,太平寨还是一如继往的平静,反而是北汉、契丹和大楚,甚至于西夏、高昌的官方采购人员,也络绎不绝地踏入到这个原本偏僻的山谷,他们都是为了同一个目的,那就是希望能够大量的在太平寨采购火枪。
如今,太平寨的火枪已然成为了各国争相采购的重要武器,价格也从五十两一条,涨到了一百两一条。但是太平寨的生产能力就这么大,卖给这个人多一点,那么,另一个人就肯定会少一点。
许云起也知道,此时的尉迟俭正在抓紧时间,与大楚的工部一起仿制太平寨的火枪,其实也不止是大楚国,便是契丹、北汉和其他的国家的工部,也在积极的研究着太平寨的火枪。
大楚国已经减少了对太平寨火枪的采购订单,许云起便明白,尉迟俭一定是突破了火枪的制作瓶颈,在楚朝的工部兵器司制作出了差不多的火枪。
而且很可能,尉迟俭也弄出了与火枪用的火药相同的火药配方,否则,光有火枪而没有火药也是无计于事的,这从他们同时减少从太平寨购买的火药和子弹便可以想到了。
对于大楚国自己可以生产火枪和火枪用的火药,这一点上来说,许云起也一点儿不担心,毕竟他们已然有了更为先进的步枪。再说,就算是大楚朝不买他们的火枪,还有别人来买,他们的生意一样很好。
也许,火枪在各国军队中的装备,也便意味着冷兵器时代的提前结束。
与火枪销售火爆同时的,太平寨也正在推出机器所生产出来的漂亮的棉布,这种棉布第一批制出来了太平寨寨兵的制服,虽然不多,但是舒适性却要比麻布衣服强了百倍。
实际上,棉布衣服早就有人穿出来, 只是那些能够穿得起棉布衣服的人,并非是普通人家,多是有钱人家的子弟。而太平寨的棉布,却要比麻布还要便宜,这才是令许多布商们趋之若鹜地赶到太平寨来的原因。
如今,许云起就想要将棉布推向寻常百姓家,所有太平寨所生产的棉布的价格只有麻布价格的一半,而这,也已然是有了对半的利润。
当然,许云起最终还是决定将棉布的印染交给批发商们来完成,那些布商买了太平寨的棉布之后,再回去染色印花,再卖相应的价格,那就不是她所操心的事了。这一点令许八郎有些奇怪,不明白姐姐为什么不把棉布的印染也一起做了,那样赚得肯定会更多。
许云起微微一笑,告诉着他:“我不想把咱们太平寨的水和土地污染,那是赚再多的钱也补救不回来的。再说,经商之道,也不能将所有的钱都自己赚了,若是别人没有了利润,谁又会愿意跟你合作呢?”
对于许八郎来说,虽然开始的时候,也不明白许云起所说的污染是什么,但是他却也明白合作共赢的道理,他相信姐姐的决策,一如相信他自己一样。
在太平寨大卖棉布的时候,也放出话去,大量收购棉花,并将棉花的收购价格定得比麻还要高,就是为了促进农民种植棉花。
太平寨的政策已然有了成效,如今太平寨不仅自己在种植棉花,便是周围的河内郡、关中、河东,甚至于邯郸那边,都已经有人开始种植棉花了,这也正是许云起想要的结果。
只不过,有一件事却令许八郎有些耿耿于怀。万商会的尉迟得昌也跑到了太平寨,却是向他们提出,要尽数收购太平寨的棉布的事宜,而且他出的价格比许云起卖的价格还要高上百分之十。
尉迟德昌告诉许云起,他希望能够与太平寨合作,由他们万商会提供大量的棉花,再由太平寨生产成棉布,至于后期的印染、制衣,则全由万商会负责。当然,他的要求也很简单,那就是这份生意只能太平寨与万商会来合作,太平寨的棉布再不能够卖与他人。
对于尉迟德昌的建议,许云起却是有条件的接受,她自然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