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官的笔最刻薄,鬼知道被他们一形容,太子的形象会变成什么样子。是以元德帝才得和太子唱回戏,好歹把这事儿给糊弄过去再说。
唱戏就要唱全套,百官们也看出点门道来了,都感受到了元德帝要禅位的决心。互相瞅了瞅,文官们已经跪下附和太子,帮元德帝他们将这出戏添点背景音乐。武官们最是实在,反正陛下都已经做好决定了,那就听陛下的呗。两边脑回路天生就不在同一频道上,倒是战了个平局。
元德帝满意地点头,表示今天休战,明天继续。
连着拉锯了四五天,谦让的戏码做足了,太子的纯良孝顺人设也立起来了,元德帝这才拍板,禅位之事就这么定了!
拖了这么久,大伙儿的心里都有数了。一听元德帝拍了板,礼部尚书立即往外跨了一步,恭敬地问道:“陛下,禅让之事,乃是大齐立朝以来从未有过的大事儿。不知这这规制该依何而定?”
礼部的事儿向来最烦人,一大帮人扣着好些细节不肯松口。大到天子十二旒该用多少金,小到衣裳上的花纹都得讨论个小半个月。
元德帝之前丢了个重磅炸弹把百官给砸晕了,这会儿咳不就收到了百官们的回礼了么?禅让这么大的事儿,陛下您不早跟咱们通气,现在这个规制该怎么定,那就让陛下您来头疼吧。
真是互相伤害的塑料花君臣情。
陆安珩牢记着姜锦修的话,不惹事儿不出风头,缩在人群里装鹌鹑。这几天扯皮下来,陆安珩也看明白了元德帝和太子的操作了,跟着大部队当了回群演,终于让这出大戏落幕了。
说实话,对于陆安珩而言,太子当皇帝和元德帝当皇帝,差距可大了去了。元德帝可是把陆安珩当儿子养的,当然,前段时间让陆安珩干了回炮灰的活计,这话得打点折扣。不过相比起已经被元德帝亲手摁死的两个皇子来说,陆安珩觉得自己还是要比他们强一些。
元德帝护了陆安珩这么多年,即便后头差点让他变成炮灰,陆安珩心下还是对元德帝颇为感激。万分清楚,除了元德帝之外,自己再也碰不到这么个一直包容自己的帝王了。
太子和自己的关系虽然也还行,比起元德帝那真是差远了。陆安珩想了想,这段时间大佬们这么锻炼自己果然还是有深意的,好歹经过这一阵子的历练,自己的演技和心机都见长。即便换了个皇帝,混混日子也不愁。
只是没有以往那般自在了而已。
然而看着元德帝老态尽显的脸,陆安珩还是觉得这位功绩满满的帝王也该好好休养休养了。这场病对元德帝的打击委实不小,即便病愈了,元德帝现在还是一个干瘪老头儿形象,还比不得寻常地主家的老太爷那般健硕,刨去皇帝这层金光闪闪的身份,委实有几分可怜。
想了想当年第一次见到元德帝的情景,陆安珩心下不由一叹,英雄迟暮,真是让人惆怅不已。
朝上吵了两个月后,终于将禅让的规制全都定清楚了。举行禅让大典的那天,正是钦天监精心算出来的好日子,天高云淡,温度宜人。陆安珩站在百官之中,看着头戴帝王冕,身着龙袍的太子缓缓接过元德帝手中的玉玺,伴随着礼部官员兴奋的“礼成”之声,太极殿正殿两方顿时响起了震天的礼乐之声。
陆安珩跟着众人一道跪下,口中对着新帝三呼万岁。等到新帝叫起后,陆安珩忍不住抬头打量了一下新旧两位帝王,只可惜隔着太远,任凭陆安珩视力再好,也看不清楚这两位帝王脸上的表情,反倒被龙袍上张牙舞爪的金龙晃花了眼,不敢再多看。
眼神再往上一瞟,天空一碧如洗,偶尔掠过苍鹰的影子。一阵微风袭来,天边的流云随风漂浮着,慢慢地挡住了半边日光,让透下来的日光更温和了几分。
而后月升日落,周而复始,新的篇章又开始了。
第二日,陆安珩再次上朝时,看着龙椅上的新帝,一时恍然。倒是不曾想,自己也勉强混成了两朝元老了。
第196章 亲事
意识到自己竟然已经混成了两朝元老, 陆安珩还有点小骄傲,突然觉得自己以往在史书上看到的什么三朝元老离自己也不是很遥远啊。只要自己安安分分不强出头,日后莫不是自己也能混成个三朝元老?
当然,陆安珩也就在心里这么想想,连姜德音都没告诉。不然的话,新帝刚登基,陆安珩就在展望三朝元老什么的, 怕是要被新帝黑着脸给踹回老家去。
新帝可不是元德帝,和陆安珩关系虽然还算不错, 到底没有元德帝那种将陆安珩当儿子养的包容心。
陆安珩也算是见识过大场面的人, 之前被人明里暗里拐弯抹角的打探,练出了满点的打太极功夫不说, 脑子里的弦更是比以往崩得紧了许多。仿若一下子将这十几年来缺的心眼儿都给补上了一般,待人接物竟然还能称上一句滴水不漏,进步真是光速。
大佬们对此都表示很满意。
这样有灵性的后辈可真不多了。说实话, 姬玄之前还怕陆安珩撑不住掉进别人坑里去了,暗搓搓地关注了陆安珩许久,就怕他一不留神掉坑里了还毫无所觉, 时刻准备着将这小子从坑里给捞出来。
姜阁老他们也是同样的打算, 也就是陆安珩心大没察觉这些暗流, 只以为大佬们都忙去了, 没空关注自己。其他人又跟无头苍蝇似的,转来转去就盯上了自己。
好在姜锦修及时出手捞了他一把,没让陆安珩压力太大。陆安珩倒是不知道姜锦修出手也在大佬们的算计之中, 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之后,和大佬们恢复了往日亲密的陆安珩很是埋怨了大佬们一通,连个提醒都不吱声,真是太不讲义气了!
大佬们无语,齐刷刷送了陆安珩一个大白眼。心说就你之前那傻白甜样儿,告诉你实情怕不是转头就得被人无意识套出话去哦。瞒着你多好,本色出演,摆了那群心思不正的家伙一道,多好。
元德帝虽然退位了,威严还在。新帝登基后也不好大换人手,为了彰显自己的孝顺,新帝登基后,就连年号都没改。说是太上皇刚退位,自己就跟着改年号,乃是对太上皇不敬。再怎么也得等到明年再来商讨年号之事。是以现在的年号还是沿用元德,陆安珩为了区分两位帝王,也只能用新帝来称呼原本的太子了。
除却自己作死被元德帝抄家流放的,剩下的官员位置都稳稳当当。自己作死的那拨人留下的官职,新帝自然便让自己的心腹给顶上了。也算是达到了某种平衡点,老臣们也表示很满意。
最让陆安珩欣喜的便是齐琛也开始跟着众人一同上朝了。
新帝乃是元德帝的嫡长子,当年元德帝吃够了先帝嫡庶不分的苦,即位之后便将自己的嫡子,如今的新帝封为太子,正统地位牢不可破。
即便后来底下的皇子们们接二连三的搞小动作,元德帝也是一心一意地维护着自己这个继承人,手把手地教他怎么处理朝政大事,怎么平衡朝堂。
新帝和元德帝的父子之间的感情一向极好。要陆安珩的来说,元德帝对太子和其他皇子的态度有着极大的不同,对太子那是父子情深,对其他皇子,虽然也疼爱,细究下来,倒是君父的感觉更浓一些。
这样的差别对待,新帝自然是受益最多的那个。元德帝手把手教出来的新帝,受元德帝的影响自然最深。登基之后就爽快地立后立太子,已经十五岁的齐琛便从以往的皇长孙成了太子,实现了身份上的巨大飞跃。
其他四位皇子还未到出宫建府的年纪,元德帝又打算让新帝来拉拢人心,并未给皇子们封王,等着新帝来给弟弟们封赏。
相比起不安分的老二和老四而言,这几个还没成年的弟弟就顺眼多了。新帝刚登基,正是要收买人心的时候,给这几个弟弟的封赏也格外大方,万分爽快地给他们封了王。
九皇子被封瑞王,十皇子封煜王,十一皇子和十二皇子分别被封为康王和宣王,只等他们到了年纪便出宫建府。新帝除了要给他们拨一笔数额不小的建府银子外,还得给他们找个贤良淑德的王妃。
不过说到婚事嘛……不少家里有适龄女儿的大臣不由多看了站在左边最前面的齐琛一眼,心说这几年皇家要办的喜事可不少。九到十二这四个皇子不提,太子也到了选太子妃的年纪了,那可是下一任国母啊,自觉家里有点底气的,哪家不想逮住这块大肥肉啊?
不少大臣已经心思浮动,看着齐琛的眼神,就跟看着一座金山一般,摩拳擦掌地想要把这个尊贵无比的太子妃名头抢到自己家里头来。
陆安珩都已经看出了不少人的心思了,忍不住在心里感慨一番,当年的肥团子们也都到了该成家立业的年纪,时间真是如同白驹过隙啊。
元德帝对此也很是重视,特地将新帝叫过去嘱咐了这事儿,尤其强调了齐琛的太子妃人选绝对要慎之又慎,必须得品行端正教养好,还要有气度,有手腕,完全是按照皇后的标准来挑选这个太子妃。
新帝当然没意见,齐琛可是他的头一个孩子,既嫡且长,看着他就跟看着当年的自己一般,又如何能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