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作坊开设分厂已刻不容缓。
年底作坊开股东大会,开设分厂作为首要议题讨论。经过一番商量,几个作坊老板决定年初派黎如晦和苏陌前往京城开设分厂。这一年作坊股东人人分得一笔不菲的红利。
——
因去年受蝗灾影响,北边的几个县均出现经济萧条,贸易中断的情况。更因为当地官员对于饥荒处置不当,导致人口骤减一半。好多县城几乎成了鬼城,更别提复苏当地贸易。
在这一大片颓丧的气象中,飞狐县却是另类一样的存在。飞狐县不仅没受饥荒的影响,还反增了一倍以上的人口。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飞狐县开发的商业圈项目横空出世,并得到空前轰动。据说仅仅开幕式十天就促成交易数万桩,成交金额达到五万两。
飞狐县的商业圈名气一下子打响,整个北边人尽皆知。不少别县的铺子纷纷迁居到飞狐县来开店。不仅如此连远在千里之外的商队也看重了飞狐县这一处贸易场所。
大伙儿惊叹飞狐县翻天覆地的巨变,却也想不通为何短短几年功夫,飞狐县能从原本的穷困鬼城变成现在人人趋之若鹜的贸易中心。县令黎崇文到底有什么魔力成就如今的飞狐县。
不仅是飞狐县在大齐出名了,连飞狐县县令黎崇文也大火了一把。世人纷纷赞他是百姓的好官,是大齐王朝的一股清流。一本本奏请飞狐县翻天覆地变化的折子如雪花片似的纷纷落到陛下桌案前。
皇帝翻阅着来自北边四方奏折,越看越兴奋,连连叫好:“这样的能吏,朕为何从来没听说过。”
皇帝身边的大内官乔公公答道:“去年年初飞狐县县令黎崇文被召回京述职。是礼部给考核的,并未举荐给陛下。”
“这般人才礼部却从不举荐给朕,元祯作为礼部尚书着实失职。你去趟礼部把黎崇文的历年考核统统拿过来,朕要好好看一看。”高炽皇帝自登大寳已有二十多年,大齐国力一直萎靡不振。有时候他不得不怀疑自己没有治国的本事。可想到这个得来不易的皇位,他又不甘心认输。是以,这几年他急于纳贤,以期能在有生之年创造一个太平盛世。好告知天下他乃天命所归,是上天指派的真龙天子。
没过多久,乔公公从礼部回来,一旁还跟着陈王殿下高元吉。
“儿臣叩见父皇。”高元吉恭恭敬敬的做了一套拜见礼。
“元吉来啦,朕正琢磨着黎崇文的调派。你来得正好,帮朕参谋参谋。”皇帝笑眯眯的招呼着高元吉上前。
高元吉一副诚惶诚恐的上前,随侍在皇帝身旁。“父皇说的可是飞狐县的县令黎崇文?”
“正是此人,这黎崇文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朕还记得前几年北边是朝官避之唯恐不及的不毛之地。人人都说北边地方穷山恶水,再加上常年受游牧族的抢夺,生活条件极苦,能图个温饱都不容易。”
“但凡有能力的人都往南边迁移,留下的也巨是老弱病残。倒没想到这个黎崇文过去才几年功夫就把北边最穷困的一个县治理地这般繁荣。”皇帝指着摊开在桌案前的北方志滔滔不绝的说着。
高元吉扮演着一个很好的倾听者,谦恭地站在一旁,仔细聆听着。
“黎崇文此人当属能吏,朕得好好想想如何褒奖他。”这样的人才是皇帝当务之急最渴求的。
高元吉故作不经意的提到:“父皇,三弟不也在北边么。要不去信询问下他的看法。”
“小三儿也在飞狐县么?”皇帝想起自己的第三子高元钧前几年也去了北边。
“据说三弟的恒王府就建在飞狐县一带。”
“这般巧,这小子跟他大哥一样,半点不懂朕求贤若渴的心,有这样的人才也不晓得向朕举荐举荐。”
“三弟身边人才济济,约摸是舍不得举荐给父皇罢。”高元吉似真似假的说道。字里行间却处处透着一股挑拨。
“怎么说?”皇帝果然皱紧了眉头。这个至尊之位本就得来不当,颇受世人诟病。是以他比谁都不希望看到兄弟阋墙的局面上演。生怕后人指责他们高家吃香太难看。
在皇帝心中长子高元祯是皇位的不二人选,更何况高元祯从小天资聪颖。
“不止黎崇文这样的能吏,连咱们大齐的第一公子卫珩不也死心塌地跟在他身边去了北边么。”
卫珩啊,大齐第一个连中三元的状元。从小天资聪颖,又有那样高的门第,谁不想拉拢。他和李承佑几次三番套近乎都没能说动卫珩。却不想他竟然默不作声地跟着高元钧去了北边。高元吉由此就将卫珩也视作敌对之人。
“卫珩,可惜咯。”皇帝很是惋惜的叹了几声。卫珩,原本他是要着重培养的栋梁之才,想着留给元祯用的能臣。却不想卫珩与家人赌气竟弃文从武,头也不回地扎进了军营。如今在小三儿身边转悠,想来今后也得不到重用了。皇帝虽然看中卫珩的才华,可到底没把一个意气用事的毛头小子放在眼里。
“不说小三儿,就谈谈黎崇文,要安排什么位置给他呢?要么把他调回京城来?”
“父皇,不可啊。”高元吉急切的喊出声阻止。
高元吉怎么想都觉得黎崇文必定是高元钧的人。把对手的人调到京城来占位,门儿都没有。
皇帝狐疑的看着他这般急切的样子。“为何不可?”
高元吉一时心急喊出声却没来得及想好阻止的理由,踌躇了半响才急中生智想到:“父皇,黎崇文的长子名叫黎静言去年高中状元。”
“喔,朕记起来了,原来翰林院的黎编修是黎崇文长子啊。这黎家尽出人才呐。”皇帝约摸记得黎静言,虽平日里见面的次数极少,但人才么,他都会多几分关注。“如此这般倒不适合调回京了。”
“父皇,依儿臣之见,北边贸易刚刚起步,黎崇文功不可没,倘若贸然将他调离北边,又没合适的人继任,万一搞砸了北边好不容易创造的繁荣,可不就是得不偿失么。”
“你说的也有道理。”皇帝一听,便消了把黎崇文调到畿县的打算。“那便在当地直升知州即可。”
“父皇此番安排甚好,北边百姓定会感激您的。”
“黎崇文直升知州,那飞狐县的县令由谁去接任呢?”这可是伤脑筋的事。
高元吉这会儿脑子转得很快,飞快的报了几个名字出来。这些人中有李承佑的人也有他陈王的人。高元吉深知皇帝尤为忌惮李承佑,断不可能用他的人。
果然皇帝一听,立马否决了前面几位。“那就陈志强罢。由他接任飞狐县县令一职。”
两项任命一同颁布。为表皇帝重视,特派了大内官即刻启程前往北边宣读任命。
年初,黎崇文的调令便到了北边。直升知州,掌管北边六县。
第一百三十六章 同僚送礼
年初,京城的调令到达北边。黎崇文直升知州,掌管北边六县。随大内官从京城一起来的还有镇国大将军府的人。
大将军府的人和大内官在飞狐县外便分道扬镳。
大内官直接来到官衙宣读黎崇文的任命书。宣读礼过,黎崇文恭恭敬敬的接过任命书,悄悄地递了一点子心意给大内官。
大内官手掂了掂,很是满意黎崇文的上道。尖着嗓子道:“黎大人,陛下很是爱重您呐。”
“托大内官的福,承蒙陛下看得起。”黎崇文向着天边一拱手回道。十几年的官场生涯让黎崇会了圆滑。
“陛下很是好奇飞狐县的商业圈,是以咱家会在飞狐县多住上一段时日。有劳黎大人做东。”
“大内官安心住着,有何要求只管提出来。下官定当竭尽全力安排。”
“如此甚好。”此行皇帝派了不止大内官一人,还跟着几名画师。出发前,皇帝叮嘱大内官要把飞狐县商业圈整个搬到纸上带回来。
“大内官远途而来,定是疲累。不如下官带您去歇息罢。”
“黎大人说的极是,咱家确实累极。”
黎崇文早些时候便在商业圈的繁华客栈定好了上房。这会儿正好带着他们过去歇息。
衙门到商业圈的路修建的极为平坦,距离不过一里多,走几步就到。是以,一行人边走边聊着。
客栈的档次虽比不上京城奢华,但意在巧思,且又干净舒适,周围还有各式各样的铺子,很是方便。
黎崇文将京城一干人安排妥当便留下吴师爷,让他随时等候差遣。吴师爷这会儿到是很乐意,以他的资历可从未接待过京里来的贵人。自是乐颠颠的候在客栈一楼。
——
军营处
卫珩刚和诸位讨论完公事,刚想喘口气歇一会儿,随从小王巴巴地闯了进来。
“少爷,镇国大将军府来人了。”小王跑得急,喘得上气不接下气。
“大将军府?”难道是二姐来了?卫珩嗖地站了起来,迫不及待地跑了出去。
“少爷,不是二小姐,是杨管家。”小王小跑着追上去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