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儿笑着回道:“免贵,姓李,名冰儿。老先生你叫我冰儿吧。H 市人。”
正文 第九十六章 习惯
泡茶的老人哈哈笑道:“冰儿,嗯,名字好听。”
说着指着喝茶在老人说,“你也别叫他老先生了,他姓刘,你叫他刘老就行了。我姓黄,你叫我黄老吧。别老先生老先生的叫了。”
李冰儿听到黄老的介绍,立即再次站起身来,给二位鞠了个躬,然后叫道:“刘老好,黄老好,请多指教。”
刘老见冰儿知礼懂节,越发喜欢,略带疑惑的眼神,和颜问道:“冰儿,你刚才真是闻着茶香寻进来的?”
李冰儿忍不住,噗嗤一声笑了出来,心想难道茶香能远远的看到吗?
然后转念一下,自己年纪轻轻,可不能在这两位老人家面前卖弄,立即正色摆手说道:“不是的不是的,我刚才是看见二老正在品茶,见你们举止优雅,谈笑风生的,我只是来凑凑热闹,来向二位讨教的。”
冰儿回头指着那半开的门,接着说道:“从这儿到门口,有五米多六米吧,从门口到街上少也有两三米,这泡茶又不是炒菜,那能飘那么远呢?”
冰儿说这话就是想证明自己并不是闻着茶香进来的。
两位老人面面相觑,目光交流了一下,又转过脸来看着冰儿,欣赏地点了点头,觉着冰儿是个实诚的孩子,不是油腔滑调的年轻人。
黄老头心里有些纳闷,这一个小女生,怎么就平白无故地闯了进来呢?于是接过话来,“那你是路过我这地,是好奇进来的?”
李冰儿连忙摇摇头,说道:“不是的,我在云华茶楼门口问那个报刊老先生,向他打听哪儿有茶楼,他就跟我说了这儿。”说着还把老头儿给她写的一品阁的字条递给了黄老。
黄清华接过字条,看了一眼,那小纸条上的字确实是景修文的字迹。黄清华看过后,点了点头,随手把字条递给了刘长兴。
冰儿观察着黄老和刘老的表情,看着他们的眼神交流,便知道他们三是旧识。只是,他们不说,她也不问。
确实,这三人从小就在一个村子里长大的,一起上学读书,在学校都是名列前茅、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六十年代初,在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一个村子里能同时考出去三个大学生,在那十里八乡的小地方,乃至整个地区都是轰动一时的。他们也因此成为所有年轻人的榜样,大家学习的楷模。几十年来,一直被当地人传为会佳话。
这三个人虽然都考上了大学,却因为就读于不同的学校,选择了不同的专业,命运也向着不同的方向发展着。
刘长兴考上了国防科技大学,毕业后直接去到了部队,成为了一名高级军官。
黄清华如他的名字一般,考到帝都这所大学的商学院,成为了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的践行者。
而景修文则是进了一所师范学院,毕业后,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
光荫荏苒,几十年,转眼过去,大家都从工作的岗位退下来,如今都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安享晚年。
黄老在老街开了这间叫“一品阁”的茶室,并不是为了赚多少钱,只为以茶会友,几年的经营,交了些有品位的朋友,也帮助了不少人在各行各业有所成就。
闲暇时,大伙儿都喜欢相约在“一品阁”聚聚,喝喝茶,下下棋,聊聊天。遇到有什么事,也会请教黄老,或者是大家伙儿共同出谋划策的。
“一品阁”也因此成为了H市,商界精英经常出没的地方,并号称“H市企业家的孵化中心”。
景修文退下来后,也没有闲着,又向邮政局申请了个报刊亭,用他的话说,几十年来养成了读书看报的习惯,与书刊、报纸、杂志打了几十年的交道,退下来了,心里空落落的,弄个报刊亭,每天继续整理书呀报的,心里踏实。
刘长兴在部队里生活惯了,不善于交际,就喜欢捣腾花花草草的。退下来后,刘长兴每天就是窝在家里,修修枝,除除草的,为满院子的花草浇水、施肥。忙完了,要么去“一品阁”黄清华这里了喝喝茶,聊聊天。
刘长兴看了眼黄清华递到他手上的字条,轻轻地放在桌上敲了两下,随后把字条捡来来,递还给了李冰儿。
黄清华抬眼看着李冰儿,好奇地问道:“云华就是很好的茶楼啊,冰儿,你为什么还要去问景老头其他地方的茶楼呢?”
黄清华说到这里,随口又解释了一句,“那个报刊亭的老头姓景,我们三人是旧识。”
李冰儿早已经猜出了这三个老人都是老相识,而且关系一定不一般。
听到黄老的这句云华是很好的茶楼,她有点诧异了,黄老为什么会对云华做出这样的评价呢?看得出来,黄老和景老对云华的态度完全不一样的。
另外,刚才黄老和刘老两眼相对,却相对无言,似乎也有些意味深长的含意吧,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冰儿对此充满了疑惑。
冰儿微微皱着眉头,默默地揣测着,刘老还没有对云华进行评论,他对云华又是什么态度呢?他们与云华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笑笑说道:“不是说,买东西不是要货比三家吗?云华固然很好,好茶,有时还要看缘份,多走几家,说不准,能遇到和自己有缘的呢。这不,我寻到这里来,今天就喝到了这么好的单丛了。”
李冰儿只口不提在云华遇到了事儿,一是她完全没有把李冰清放在心上,李冰清的那些话不过是阵耳旁风。
二来,没有必要在一个茶室去道另一个茶室的事,她不是嘴碎的人。
黄清远呵呵笑道:“嗯,说得有道理,好茶,是要看缘份。冰儿,你是如何看待茶的?”
冰儿没有立即回黄老的问话,只手握着那只细瓷的杯盏,略略思索片刻,淡笑着回道:“黄老这人话题有些大了,在我看来,茶,对于食茶之人来说,它就是生活中的一种不可缺的必须品。
一片叶子落入水中,改变了水的味道,这就是茶,食茶之人,喜欢这种味道,爱上这种味道,一代代的传承着这种味道。是一种生活习惯。“
正文 第九十七章 强一点
冰儿停顿了一下,接着说道:“茶,就是人行走在草木间。人生一世,草木一秋,几经冷暖,几经荣华。黄老和刘老你们俩可是几十年的人生感悟,一定有更深刻感受吧!?”
冰儿像是在回答黄老的问题,又像在倾诉自己人生的感悟。
刘长兴听后,对李冰儿的总结、概况非常认可,仿佛说到自己心坎里去了,不由得抬起头,再次认真地上下打量了李冰儿一番,心里嘀咕着,二十啷当岁的小姑娘,年纪轻轻地,却拥有着一颗早慧的心。
看着冰儿静静的坐在那里,沉稳地像入定的高僧一般,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透露出淡定与从容,与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比起来,真是不可相提并论,有太多的不一样了。
黄清华听着冰儿这番言辞,不由回想起自己几十年的人生经历,一生几经坎坷。
而李冰儿用了几句简短而精辟的语言就做了概况总结,而且说得非常准确。
黄清华立即产生了共鸣,像是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好朋友久别重逢一般,两眼露出欣赏的眼光的看着李冰儿,心里感慨着,这真是一个冰雪聪明的孩子。
已过古稀之年的黄清华,无法掩饰对李冰儿的欣赏与认同,激动得站起身来,脸上笑得像朵花样,高兴地像个孩子。
发自内心的夸赞道:“冰儿,你说得太精辟了,不仅是对茶的理解,也是对人生的总结概括。”
黄清华急着要表达对李冰儿的欣赏之意,接着又说:“今天你能走进我这小店,说明我们太有缘了,从现在起,你就是我一品阁尊贵的VIP。
同时,你也就是我的好朋友了,你可别不嫌弃我这老人做你朋友哦?”说着要与李冰儿握手。
冰儿看着黄老有些兴奋的神情,堆满了笑容的脸,连忙站起身来,伸出双手,和黄老握了握手,有些含羞地说:“黄老,你说什么呢?我能交到黄老您这样的朋友,是我冰儿荣幸和福气才对。”
说完,又补充道:“真应该感谢黄老不嫌弃我年轻、无知,愿意与我交朋友。”
刘长兴坐在边上,看着这两个人亲热的样子,心里有点酸酸的。
刘长兴心想,遇上这么聪慧的年轻女孩子,谁都愿意去与她交个朋友的。
看着黄清华与李冰儿已经握上手了,心里有些不服气了,不甘落后地说道:“冰儿,你说你有缘能到黄老头的一品阁来,我也是有缘在一品阁喝茶遇到你,说起来,我和你的缘,比你跟黄老头的缘还要有缘些。”
刘长兴说着有点激动了,又振振有词的说道:“倘若今天我没有来一品阁,你来了也就遇不上我了,对不?可是今天,巧就巧在不仅你来了,我也来了,你看是不是我们俩更有缘些,对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