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就在这时,她脑海中闪过一道灵光。早先在看到邵瑾瑜所写的评论之后,她就隐隐有一个想法,只是不太清晰,如今看到彤娘所写的这些短篇故事,她终于想到了。
——杂志。
第41章
杂志, 又可以称作期刊,大部分以月作为周期定期出版。内容也可以五花八门, 不管是短篇小说或者长篇连载,甚至如邵瑾瑜所写的评论也可以放在其中, 可以容纳许许多多的文学形式。
对于小说来说, 杂志可以说是最好的载体,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写出长篇小说的, 历史上也有很多知名的短篇小说家。
不说旁人,就比如彤娘, 虽然用词尚有些稚嫩,但灵气四溢,若有好的宣传, 绝对会大红大紫。但因为此时并没有什么短篇小说集的概念, 所以她写出来也只能自娱自乐了。
而这个念头自从在苏清漪脑海中破土而出之后, 就一直压不下去,占据了她整个思维。
苏清漪几乎是神不守舍地和白宝嵘与彤娘聊天, 离开之后就赶紧回了家。
回到家,苏清漪第一时间就拿着纸笔将自己的构思写在纸上, 只觉得灵感源源不断, 下笔如有神, 很快就写满了一张纸。
苏清漪在见过玉弓之后,就隐隐有一种感觉, 想要写一写有关这个时代的女人的故事。
她并不奢望自己能做到什么, 只是希望自己写的东西或许能给这个时代的女子一些新的观念, 虽然不一定能打破这个时代强加给她们的枷锁,但即便能稍微撼动一下,透进一丝阳光,这也是很好的了。甚至,如果能够在其中埋下一点平权的种子,那简直就是意外之喜。
从见过玉弓之后,这样的念头就不曾断过,她也想过要写话本,但想说的东西太多,私心也太重,一个故事根本承载不了,于是她只能暂且按捺下来,将这个念头放在心房深处。
而如今,杂志的出现给了她一个新的方向。
如果是短篇,自己能写的东西就多了。
而且,不一定是自己写,也会有类似于彤娘这样的女子写,往大了想,还会有更多的思想观念出现,在杂志上发生碰撞。
她一想到这些,就激动地睡不着觉。
可是想到现实她又泄气了,因为她没有办法将之付诸行动。
毕竟要做杂志,并不是拍拍脑袋就能做到的事情,需要的人力物力都太大了。
只是让苏清漪这么放弃她又舍不得。
正在这时,谢谨上门了,他是来问《仙缘》第三册 的进度的,
苏清漪看到他时眼前一亮,但又有些迟疑。在她心中,这是一个足以改变文学史的事情,可难道她要用这种理由去说服谢谨吗?
谢谨是个商人,他要看的是利益,而这一点她并不能保证。
谢谨见她欲言又止,猜到她是有什么话要说,便问道:“苏姑娘可是有什么事情要同我说?”
苏清漪便抱着一丝希望说了。本以为谢谨会嗤之以鼻,没想到他居然还在认真思考。
苏清漪看到了一丝希望,连忙道:“印刷成本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高,不需要雕版,可以采用活字印刷,纸张和油墨也不用特别好。可以以一个月或者半个月作为周期,还可以在杂志的最后面放上征稿启事,这样以后稿件的来源也有了。”
谢谨被她弄得哭笑不得:“你先别急,就算要做,这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决定的。”
苏清漪也意识到自己有些太迫切了。
谢谨思考了一会,心中有了决断:“这件事我还要回去同几位奉书和掌柜商量,若是有了结果,到时候再请苏姑娘同我们一起来参详。”
他虽然对苏清漪有好感,但终究没有被这份好感冲昏头脑,这个提议看似诱人,但问题也不少。谢谨没有冲动,决定回去和其他人商量之后再说。
苏清漪有点失望,但也理解谢谨的做法。
只是接下来她就陷入了焦灼的等待中,也只有在写《仙缘》的时候才能勉强忘掉这些事情,专心写作。
-
过了几日,谢谨那边果然传来了消息,请她过去详谈,为了保密甚至不在文昱书坊,而是将地点设置在了谢家别院。
苏清漪到的时候,吴掌柜和几名奉书都已经到了。
除了叶奉书,其他几人虽然早已知道颜亭书是个女子,但是第一次亲眼见到,且对方年龄还这么小,心里多少都有些异样。
就在苏清漪到了之后没多久,谢谨也到了,不止是他自己到了,还有印厂的几名师傅。
杜、丁两名师傅一到就无视众人,直接冲到了苏清漪面前。
苏清漪被他们直勾勾的眼神吓得退了一步。
“这就是颜先生吗?”丁师傅十分热情。
苏清漪连忙自我介绍。
杜师傅笑眯眯的:“我们两个老头子对先生可仰慕已久啦!”
这两位师傅从事雕版多年,技艺高深。平日里也会研究印刷方面的技术,尤其是字体。
他们除了常用的金石体,其他字体也有涉猎,但总觉得不那么适合印刷,直到看到《镜中美人》的原稿,两人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种字体,一致认为,这种字体大气磅礴,笔画清晰,非常适合印刷。
从那以后,两人就开始研究如何雕刻这种字体。到了《仙缘》时,总算有机会一展拳脚。
这两位师傅为人单纯,并不觉得苏清漪年纪小就如何了,在他们看来有本事就是有本事,与年纪或者性别都没有关系。
谢谨眼看着两人拉着苏清漪就开始讨论字体来了,只能又无奈将话题拉回来。
这个提议他们已经讨论过了,但的确有些问题暂时没法解决。
丁师傅首先问道:“胶泥活字看似方便,但其实容易损坏,成本也并不算低,颜先生可有什么别的法子吗?”
苏清漪作为建议的提出者,其实这几天她也想了许多。
根据丁师傅的看法,她提出后世经过改良的铅活字,不仅如此,还有在排版上也可以采用“转轮排字盘”的方式,降低人力。只是这些她也只知道一个大概,后续要如何做,还是需要印厂的师傅们研究。
但她提出的这个思路,对于杜、丁两位师傅来说已经是很宝贵的资源了,两人若有所思,走到一旁去讨论了。
吴掌柜连忙跟上:“就算成本降低,但若是每月发行,对于书坊来说开支也不小,且这不如话本,放多长时间都能卖,若是过了这个月,下个月又有新的出来,旧的自然也就没有人买了。这又该如何?”
吴掌柜也是一语中的,他所说的就是杂志的时效性,除此之外,还有杂志的发行范围,如果仅仅只是在临江城发行,恐怕销量难以保证,可要是在整个江东发行,光靠文昱书坊却是根本不可能的。
苏清漪这才觉得自己想的过于天真了,但好在吴掌柜提出这些问题,谢谨和几名奉书也提出了解决的法子,然而归根结底,还是成本的问题。
然而这个问题苏清漪却早有考量,那就是广告。
广告究竟能带来一笔多大的收入,经历过现代信息社会的人都了解。
吴掌柜好奇道:“何为广告?”
苏清漪解释了广告的意思,吴掌柜眼前一亮:“这倒是个好法子!”
“不止是广告,还有各种各样的启事,也都是收入来源。”苏清漪绞尽脑汁想现代杂志的盈利方式,只是她毕竟只是一个写小说的,对于杂志社的机制也并不清楚,只能说个似是而非,好在这些新鲜东西简直就像给吴掌柜打开一扇新世界的大门。
到了最后,苏清漪都有些招架不来,不过吴掌柜收获颇丰,眉头都舒展开了,像两位师傅一般,躲到一旁自言自语去了。
苏清漪擦了一把额头上不存在的汗,好在叶奉书他们并不像前两者一般那么多问题。不过叶奉书却把握机会,提前向苏清漪约了稿,这对于苏清漪来说却是正中下怀,一口便答应了。
眼看着众人都没有问题了,谢谨才问道:“诸位觉得如何,可以一试吗?”
听他这么问,苏清漪也不自觉紧张起来,紧紧地盯着在场众人。
叶奉书拱了拱手,首先开口道:“老朽觉得可以一试。”
这时,丁、杜两位师傅也商量的差不多了,一同走过来,丁师傅道:“我们二人商量之后,觉得可以尝试制作铅活字,如果能做出来,至少可以降低三成左右的成本。”
吴掌柜也笑着道:“既然叶老和两位师傅都觉得没有问题,我就更没有问题了,颜先生所说的广告很有意思,我有种预感,到了后期,或许这会是杂志最大的收入来源。”
这下,所有人都将目光转移到了谢谨身上,等到他的决断。
谢谨眸光微动。
其实在苏清漪一开始提到杂志的概念时,他就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个提议所带来的比金钱更大的利益,如果能够以此作为切口,连通整个江东的出版行业……
谢谨定了定神,对众人道:“既然诸位都如此有信心,那便去做吧。”
第42章
虽说谢谨放手让书坊众人去做杂志, 但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做成的,光是研究出铅活字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