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年事已高的丞相急昏了头,觉得皇上真的是迷障了,一怒之下竟然撞柱而亡。靖元帝也怒了,让人把丞相的尸体拖出午门鞭尸。
百官们心都凉了,也不敢再出言反对。这件事就这样血腥地落下帷幕。
那贵妃进宫没多久就有孕了,靖元帝很高兴,觉得自己宝刀未老,对贵妃更宠爱了。其实那贵妃心底都不敢确定这个孩子是太子的还是靖元帝的,但是为了活命,她一直坚称孩子是靖元帝的。
宫里这时也有了流言,说贵妃肚子里的孩子说不定是太子的,在贵妃进宫前太子还宠幸过她呢。靖元帝听了流言,心里也有些怀疑,特地找太医来询问贵妃的孩子是几个月了,那太医被继后收买了,故而告诉靖元帝贵妃的肚子已经两个月了。
两个月前贵妃还没进宫呢。靖元帝很生气,觉得自己被戴了绿帽子(黑人问号脸),一怒之下去了贵妃的宫殿要贵妃把孩子给打掉,贵妃不敢不从,只能喝下堕胎药。
贵妃身体好了之后,靖元帝对她也恢复了以往的宠爱,可是靖元帝对太子却是越来越不喜。太子名叫谢祁,是元后嫡子。元后在生下太子之后身体就一直不好,没几年就去了。后来元后的妹妹进了宫,也就是继后。继后一开始对太子不错,毕竟是太子姨母。可继后有了自己的儿子之后就看太子不顺眼了,若不是太子身边有元后留下来的势力保护着,可能都活不到成年。
太子谢祁从小就是靖元帝教导,聪慧好学,文武兼备,龙章凤姿,具有不俗的治国才能。在协理朝政的时候无人不称赞他能力出众。可太子越是有能力,靖元帝越是忌惮他。靖元帝怎么也60了,保养得再好也有一日会逝去,对比30而立正当好年华的太子,他已经垂垂老矣。
当皇帝的越老越舍不得手中的权利,把权力看得很重,把自己看得很高,往往到了一定程度就会出问题。在靖元帝的眼中,太子虽然优秀,但跟自己没法比,这也是他对他所有儿子的看法,你们都不行,我在的时候,你们乖乖伺候好我就成,可事实上他也清楚,总有一天要交班,而且得交到信得过的人手上。这就是一个矛盾。无法调和的矛盾,这个矛盾随着皇帝年龄的增长和身体情况的日益恶化不断激化,最终酿成了大靖朝末年储位之争的恶果。
靖元帝开始分权给别的儿子,让他们有势力与太子分庭抗礼。太子也是沉得住气,他知道自己再忍忍就能熬死靖元帝了,到时候再没有人敢把他的自尊往地上踩。
靖元帝看太子不接招,更恨太子了,再加上继后的儿子一直在他耳边挑拨,靖元帝出了昏招,伪造了罪证,说太子结党营私,“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把太子给废位圈禁了,不管有多少官员反对,还把反对得最厉害的几个官员全部抄家斩首。
太子也是没想到靖元帝这般无情,他不甘心就这样被圈禁一辈子,他宁愿死得悲壮也不愿默默无闻地死去。
太子协理朝政多年,手底下也是有一批忠心跟随他的官员,太子派人联系好他们,在非常平常的一日造反了,当然太子没造反成功,他的人马全部阵亡。最后太子看着他的父皇,笑着说:“惟愿来生不在帝王家。”说完便拔剑自刎了。
太子死后,韩清徐先生也辞了官,他实在对靖元帝绝望了。靖元帝在太子死后倒是后悔了,所以没有清算太子一脉的官员,林清徐先生得以安全回到江城,这个生养他的地方。林清徐先生感念家乡人对他的帮助,特意创办了集贤书院,希望能回报家乡。
百年已过,集贤书院成了江城最好的书院依然屹立不倒。可大靖朝早已灭亡,现在都已是大雍朝的第三代帝王继位了。
现今集贤书院的院长是当世大儒卢广陵先生。卢先生博学多才,早年游历大雍各地,著有多本游记。因厌恶仕途,卢先生在考中探花之后,辞官归隐。在卢先生四十岁的时候被聘为集贤书院的院长,到如今已有10年。多少读书人想拜在卢先生的门下都被拒绝,可大家依然乐此不疲,若是哪天走运了,被先生收为弟子了呢?
集贤书院和私塾不同,私塾大部分是囊中羞涩或屡试不第的秀才、举人所办。私塾的学生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即可获得入学资格,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或教学水平等无统一的要求。而且私塾只能给孩童启蒙或者满足前半期的学习要求,比如考秀才和举人,但是到了后半期他们就有些力不从心了。
集贤书院更像现代的小学到大学的集合体,从启蒙到考进士都一手包办。这样的书院有各种学科,各种层次的老师,不论是学习环境还是师资力量都不是普通的私塾或书院能比的。所以集贤书院一直是江城的顶头老大。吸引的不只是江城的学子,还有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学子。
当然比集贤书院差一些,但是也不错的书院在江城也有两个,就是云起书院和白鹤书院。毕竟集贤书院对学生的资质要求很高,不是谁都能进的。那么那些进不了集贤书院又不想去私塾的学生就是到这两个书院学习。
林景的三个表哥从三岁起就启蒙读书了,所以通过了集贤书院的考验进了集贤书院念书。林景的娘亲沈李氏怎么也是学过一些书,教自己儿子启蒙还是可以的,也就是说林景他前身不是个文盲。沈李氏和沈广志对自己儿子无比自信,觉得自己儿子就是要上集贤书院读书的人。
林景若是知道自己爹娘这般想,肯定要给他们一个么么哒。林景在末世前被称一声景公子,不是因为他的家世,而是他的一身风姿,容貌清隽,立如芝兰玉树,笑如朗月入怀。人见到他的第一个念头就是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
而他的气质不是来源于他的家世或者相貌,而是他的才学。他的外祖父是当代国学大师,人人都尊称他为一代大儒。他小的时候就是与外祖父一起生活。他的外祖父很疼爱他,小小一个就开始教他启蒙,读得就是三百千。外祖父常说三百千将早期的识字教育与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人格修养的教育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多读三百千更能懂得道理。
等他学完三百千,外祖父又开始教他四书五经。他曾不解地问外祖父为什么要学四书五经,明明现在的教材上没有这些,他也不用考科举。外祖父笑着反问他:“那为什么你不用考科举就不学四书五经呢?”
他找不到理由来反驳,有些怏怏不乐。外祖父摸着他的脑袋慈爱地说:“这书中蕴含的道理我们就算学一辈子也学不完啊。景儿不要以为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都是糟粕,这些历经时间考验留下来的知识是无尽的宝库啊。”
他无法形容外祖父当时的表情,似哭似笑,又好像什么表情也没有。只是从那以后他就一直跟着外祖父学四书五经,日日用心,不敢怠慢。
他的气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培养出来的,一举一动都透露着君子之风。
所以林景是不会惧怕科举的,末世这样的惨境都经历过,还有什么好怕的。
第10章
这边一群人在聊着以后,那边沈振海启程要回家了。这次出工他的工钱有3两,再加上主人家的打赏1两,也就是说他一个月赚了4两。这已经很多啦,虽然不能和三儿子一个月赚5,6两比。一想起三儿子,沈振海就有些生气,也不知道他的脑袋为什么那么蠢,总以为自己偏心他两个哥哥,对着老婆子嬉皮笑脸的,一见到自己就冷着那张蠢脸,真是欠他的。
沈振海这次回去坐的马车,他在路上遇见了一个正巧回江城的车把式,只花了300文钱的车费,其实已经算很少了,沈振海仍觉得像割了肉一样。
赶车的姓赵,也是江城县隶下的赵家村的人,赵家村离沈家村也不远,两人一路上可有话唠嗑。
沈振海一边与赶车的闲聊,一边整理自己带回去的东西。长寿爱吃的糕点,长寿喜欢看的小人书,长寿的新鞋子…
想到自己孙子甜甜地叫自己爷爷,沈振海就止不住笑意。他现在还不知道自己的蠢儿子集结了大舅哥二舅哥要来闹分家呢。
林景在外公家度过了美好的一天,回去的时候和姐姐立秋坐一起有说不完的话。
“长寿,你去上学了,姐姐给你打络子,再给你绣一个荷包。”
(⊙o⊙)哇,姐姐才7岁,女红就这么好了。“好呀,不过姐姐可不能累着。”不然我不要。
“长寿可真会体贴人,以后啊不知道便宜了哪家姑娘?”立秋想着弟弟要被人抢走,心里就有些失落。
咳咳,脸红。“姐姐你在说什么呢,长寿可听不懂。”
沈李氏在一旁看着自己儿女姐友弟恭的模样,心里高兴极了,这人打拼一辈子为的可不就是自己的子女能生活得好么,这姐弟和睦,做爹娘的才能放心地去赚钱啊。
一家人回到家时太阳已经下山啦,怕晚上冷,沈李氏动作迅速的烧好一锅水准备儿子女儿洗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