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哪个孩子不哭闹啊。哭哭更热闹。”老爷子很是赞同宁二的话。
丑姑听得暗暗好笑,没想到宁二这么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样子,居然很喜欢小孩子。不过,她也明白古代人都喜欢生很多个孩子。但她已经习惯了现代人独生的情况,倒是忘记了自己现在所处的环境。
几个人说说笑笑的,干起活来就觉得时间过得更快了。
过了几天,丑姑开始带着宁家人给高粱地里施肥,说实话,除了自己家的厕所和驴子拉的粪,她也没什么好的肥料。两家人用牲口往地里拉了几趟粪肥,加了水稀释后,一棵一棵的给高粱苗施肥。
宁二第一次干这个活,丑姑还怕他不舒服,毕竟又臭又脏的。哪里想到他不过是皱了皱眉,就一声不吭的干起来了。大家各自提着个小桶,打一桶肥水后,拿着小瓢一棵一棵的浇。
所有人都一样,就连明儿也不落下,不过是他提的肥水少一些罢了。
但是,两家人口都不多,又没来得及养多少家禽,积攒的这些肥料肯定是不够给五亩地都施上的。其实要不是因为两家都有大牲口,别说浇一半的地了,就是一亩的地只怕都浇不上呢。
果然,等干完了,也不过给一半的田施了肥。
“怎么办呢?”宁二问丑姑。
“用灰再施一些田试试看。”丑姑说。她也没什么办法,总不能看着其他苗子不施肥吧。反正草木灰也是可以当肥料的,不过效果肯定没有粪肥的好。用草木灰总比完全不管要好很多。
“她吧,只能这样了。”宁二更加没好办法。他又不懂农事,以前也没注意过这方面的书。现在他就想去找两本有关农事的书回来看看。
虽然草木灰够多,但为了有个好收成,丑姑想来想去,还是决定沤些青肥料来慢慢改善这块地的土壤。这里根本就不可能去买肥料,只能自己慢慢想办法了。不然,这块高粱就会象原主人一样,不可能有好收成了。
某段时间她爱上了在阳台上种花种菜,但是她住的那个地方,就没什么好泥土。她从小区花坛和外面花坛挖回来的泥,全是夹着不少建筑渣的,放几天就板结了,而且一点儿也不肥。种进去的花也好,菜也好,没几天就干巴巴的,快死掉了。为此,她试过淘米水,茶叶水,鸡蛋壳等物,厨余等物,但都没多大效果。
为此,她查找了大量的资料,知道古代人沤青肥的一些方法。这些青肥都是纯正的有机肥,虽然比不上现代的化肥尿素等肥料起效快,但其对改善土壤却非常有帮忙,就是起效慢了些。而且也不会有副作用。
所以,她打算去弄些青草树叶等物,再混合上猪粪等堆在小池子里,加水后,再挖些河沟里的肥稀泥巴,封在上面。让它们在池子里沤烂发酵,变成肥料。
或者把青草树叶等物与细土人畜粪肥等物混合,堆放后,再抹上一层稀泥巴封起来,让它们发酵腐烂成肥料。不管是哪种,都需要较长的时间,得一两个月,甚至要中途翻一次打碎再封起来。
她把这些告诉给宁二听,宁二听后惊讶又兴奋的的说:“太好了,你懂得真多啊。”他也正在为肥而头痛呢。
丑姑愣了片刻,连忙胡乱找了个理由,说:“我也是听村里人说的。”
虽然村里人确实也会给庄稼施肥,但是其沤肥的具体方法,却因人而异了,她哪里知道别人是怎么弄的,而且以前也没有去看过。只不过宁二也好,老爷子也好,两人都不懂这些,见丑姑说的头头是道,再结合平时丑姑做的一些事来看,还以为她真的很懂呢,自然是全听她的了。
反倒是丑姑自己说:“其实我也只是知道要这样做,自己还真没动过手,也不知道弄不弄得成功呢?”
“没事,慢慢摸索吧。不怕的。”宁二连忙安慰她。反正他现在算是明白了,只要丑姑能说出来的,她就没有办不到的。
所以,他们在田边挖了两个坑,沤肥的同时,也开始收集材料准备搭建房子。
忙碌的日子过得格外快,时间一晃就到了四月底,大家施肥浇水除草松地一项也不敢放松,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地里忙碌。功夫不负有心人,宁二和丑姑家种的高粱也已经长到了两尺多高了。比其他地方的高粱都要长得漂亮多了。
不过,他们这块地平时极少有人会到这边来,还没有吸引到大家的目光。甚至根本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他们买下了这块地。就是知道的人也不在意。反正是块有名的薄田,又偏僻,真算不在什么,没人稀罕。
没人打扰也好,几个人在这里干活就更加自在了。想怎么弄就怎么弄,不怕别人说三道四的来参观。丑姑还巴不得没人知道,她正好试试自己脑子中的那些书本知识,看能不能来增加些产量。
等到他们搭起了一间约二十个平方的小屋子后,也到了春花出嫁的日子。
这个时候,所有的庄稼都种好了,地里的活也干得很齐全了。天气也开始热起来了,正好有个空闲。村里人也都有时间帮把手。毕竟是一个村的,哪家办什么事,大家都会要来帮忙,和送些喜钱的。
第104章 发怒
家家户户都在往姜家送礼钱,丑姑让明儿悄悄去找小猫子过来,直接问道:“你家送了什么礼?别人都送了多重的礼?”
她根本就不懂这些人情世故,不知道自己该送多少礼钱?如果姜家现在和吴家还是那么亲近,礼重一些也无所谓,但现在她只想当姜家为最普通的乡邻,这礼就要和大家差不多的档次了。多了不行,低了也不好。
小猫子象个包打听似的,居然十分懂的告诉她:“我家送了十个钱。其他的人家多半也是十个八个钱的礼,还有就是各家都会送点米粮菜什么的。还有村长家送了一块布。”
“为什么送米粮?”丑姑不解的问,送钱她很明白,送布她也能理解,就是不明白为什么还要送粮食过去。
“办喜事,来吃饭的人多了,怕主家不够粮食啊。”小猫子不以为然的说。
这年头家家户户都穷,没有哪户人家存有足够的粮食,能招待大量亲戚朋友们吃饭。再怎么穷的人家,也不能办喜事不给亲戚朋友吃饭的啊。但是人多了,吃饭可不是多一口少一口的事,一顿饭都得几十斤粮食呢。所以,大家都会拿一点粮食和菜过去,条件好的,关系亲近的人家还得拿些鸡鸭鱼肉之类的过去,帮着主家撑面子呢。
总之一家办事,同村的人大半都会伸出援手来。只有这样,下次你家办事时,别人也能再这样帮你。丑姑根本就不知道,当初她爹办后事时,村里人有没有拿钱和拿粮食过来。不过后事办完后,姜奶奶也没有提这事儿。
她现在想想,可能当时拿钱拿物过来的人家极少。而且因为她家里存的粮食也不多,事情又出得急,帮着处理事情的人当场把这些礼钱拿去买了粮食或者丧事上需要的一些物件了。总之,她一点记忆也没有,事后也没有留下什么东西。
但本地既然有这个习俗,她也要遵守。于是,丑姑拿了十个钱封好,又拿了两只山鸡两斤糙米让明儿送到姜家去了。小猫子陪同明儿一起去的。
“哎哟,丑姑家送了什么?”
明儿的到来自然会令众人谈论。毕竟要说两家以前关系可不是一般的好,再加上丑姑现在挣的也不算少,姜春花平时对她也很不错,所以看热闹的人可不少。
就是一直忙碌的姜奶奶都张大了耳朵,她都想第一时间知道明儿送了些什么过来,她心里头还是蛮盼望丑姑能给春花添点妆的。
明儿送上了礼物和喜钱,也没多说什么。他是第一次处理这种事情,虽然表面上装成大人的样子,但毕竟只是个孩子。要不是有小猫子在一边帮衬着,只怕会更紧张了,众人一打趣,他还是脸都红了。
“两只山鸡两斤粮食,十个钱。”专门管事收礼的人大声念道。
这份礼说重不重,说轻不轻。说重是因为两只山鸡也值五六十个钱。其他人家送的礼一般不超过十个钱。但说轻吧,也算得上,毕竟当初姜春花订亲时,吴猎户明面上可是送了一块鲜亮的可以用来做嫁衣的布,这块布起码也值一百个钱了,也就是说,姜家完全不用给姜春花再准备嫁衣了,这块布就可以给姜春花缝一身漂亮的新嫁衣了。但暗地底里,他肯定还送了其他的东西。大家都心知肚明。
最主要的是吴猎户那时可是当着大家的面说了,春花就象他的亲女儿一样,意思是说会为姜春花备点嫁妆,他既然开了这个口,肯定就会有准备。所以,还有不少人等着看这个嫁妆呢,虽然吴猎户已经不在了。
但是丑姑只让明儿送了十个钱来了,和大家都差不多,意思就很明白了,两家人以后只当普通乡邻走动了。两只山鸡大家不约而同的都忽略了,虽然它们的价值远高于十个钱。
但在大家的眼里,山鸡丑姑家多的是,而且送山鸡过来,也不过是为了让酒席稍微好看一点儿。毕竟办喜事要招待亲朋吃饭,还是要多弄两碗菜的。以姜奶奶的性子,她哪里会大宴宾客,肯定是抠抠馊馊的,糊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