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穿越之民国明珠 (即墨伦珊)



“老吴家的媳妇,太作孽了,买那种洋东西回来享用,贪图安逸,要下十八层地狱,永世不能翻身的。”

有一次他辗转的借到一本翻译西洋的小说《茶花女》,晚上的时候拿洋火点了洋油灯来看。母亲拿着一双袜子凑到他身边缝补:

“我也趁着这点儿亮光补袜子,洋油现在又贵了,零沽一小瓢要十个钱了。”

父亲笑呵呵的说:

“不打紧,再也不在村里的小贩手里买了,我们以后去镇上买整听的洋油,要便宜一半还多那。”

过了几日,父亲摇着船去镇上,买回整听的洋油,还喝的醉熏熏的:

“买了洋油,又遇到一位亲戚,喝了几碗绍兴,吃了一大碗猪头肉,这纸包里是给你们留的。”

母亲打开了纸包看,把眉毛皱起来:

“怎么味道有点不对?别是坏了吧?”

就不让他们吃,扔掉了,那个时候吴家竟然还扔的起东西。

猪头肉果然是不太好,大约是坏掉了。父亲当天晚上就拉过几回肚子,第二天,虚脱的躺在床上爬不起来了。

母亲十分着急,又托人去镇上请医生,开药,抓药,熬药。

父亲的病,时好时坏,家底慢慢的就耗空了。最后连家中最大的指望,十亩地一年两收的稻田都卖掉了。

父亲在病床上哭:

“还不如让我去死吧,有那十亩田,佃出去,你们母子几个也能吃饱饭。”

母亲哭的更厉害:

“等你病好了,你又勤快,我们佃别人家的田,不是一样能吃饱饭?眼睁睁看你一个大活人去死,我们娘几个就是石头心,也做不到呀!”

就这样耗着,有一个有些见识的远房亲戚来探视:

“这中医是没有办法的了,不如去试一下西医?”

母亲就请了两个健壮村民,摇着船行八十里地,把父亲载到一个有西医的甪直镇。

吴九山是家中长子,是要随行的。

父亲被送去镇上的西医那里。

西医戴了口罩,详细的问过了生病经过,又用奇怪的工具将父亲肚子来回的听:

“这个是反复发作的肠胃炎,或者肝炎,不管什么炎,用山东先生的药吧。”

开了单子,让交五块钱。

吴九山就问:

“这么贵?是外国人卖的洋药?”

西医竟然冷笑一声:

“吓,什么洋人的药,这个是我们中国人山东先生制的药,洋人也是哭着喊着要买那!”

于是吴九山就知道了山东先生,最关键的是,洋人在抢着买中国的药!从很小的时候开始,他就记得,家常日用,洋人的东西总是要好一些那。

老天可怜吴家,改了看西医之后,父亲的身体很快就康复了。

到春天,父亲去佃了十亩地,每天起早贪黑的忙碌:

“放心吧,咱有的是力气,这个日子还能过起来。”

老天可怜吴家,这半年,风也顺当,雨也顺当,小虫子也不来作乱。

大丰收!父亲戴一顶旧毡帽,摇了船载了新米到镇上去卖。

“糙米五块,谷子三块。”

“多少钱?”

父亲简直不能相信自己的耳朵,声音颤抖起来。

旁边同来的村民议论纷纷:

“我们摇船到甪直镇去卖吧!”

“吓,你就是载到上海去,也是一样的价格,现在那里缺粮食?安南米、暹逻米、美国面粉、澳洲面粉,大洋船运过来,好吃又便宜。”

父亲卖掉新米,失魂落魄的回来,米钱交了租子,一文不剩。新播种的小苗要用肥料,父亲只好去借贷,按五分利息借了钱。

卖肥料的老板笑呵呵的:

“有洋人的肥料,便宜又好用,要不要?”

父亲回到家,摔了茶碗:

“洋货洋布,洋米洋面,洋肥料,中国什么都不产了,指望洋人养活我们那?我是看清楚了,这洋人明着卖给我们洋货,暗里是要喝光我们的血呀!”

吴九山安慰他的父亲:

“我看报纸上说:收成特丰,粮食过剩,粮价低落,农民不堪其苦,国民政府邀请社会各界,共筹救济的方案。”

父亲呆坐着:

“能有什么好方案?除非我们中国也有好东西,卖给洋人去。”

听了父亲的话,忽然有一道闪电划过吴九山的脑袋,他有些迟疑的回忆说:

“中国有一种山东先生的药,外国人都争着买。”
------------

058吴九山的青云路(二)

父亲是知道山东先生和他的神药的,旧年得病,就是靠了山东先生的药治好的,也在村子里跟村民夸奖过几次。

但是他只是一个见识短浅的农民,要不然也不会从一个富裕的农民沦落到如今落魄的佃户了。

社会科学家在各种报纸上发表言论,从统计,从学理,提出粮食过剩之说简直是笑话。“谷贱伤农”也未必然,谷即使不贱,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双重压迫之下,农也得伤。

父亲还是在田里下死力气,但是肯定没用的。收成好了,米价就便宜,谷贱伤农。收成坏了,那就更不用说了。

常常要买种子肥料都很成问题,总是要找有利息的借贷。佃户里有的干脆把地退了,反正忙活一年,也没有什么收成,还不如将佃来的地退掉,彻底做个穷鬼吧。

穷鬼们还常常结伴去镇上赌钱,指望着财神开眼,一次能赢到十块二十块的,将债务都还了。但是那怎么可能,赌钱的人,总是会越来越穷的。债也更多起来。

实在是混不下去,就去爬了开往上海的火车。去找上海的工厂打工去。

上海的工厂很多,针对洋人的洋货倾销,中国的有识之士还是给出了办法的,那就是,工业强国。

于是火柴厂,面粉厂,纺织厂都纷纷建立起来了,虽然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也算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可是洋货的质量价格总是要比国产的好一些,洋货倾销。

乡村里,农业已经顶不住洋米面的倾销。

城市里,首先顶不住的就是最大的行业,纺织业。 洋布便宜结实,完胜中国的丝绸和土布。

有一日,父亲把吴九山叫过来,低着头,不看儿子的脸:

“现在这个日子,也是没有法子了,咱们鱼米之乡,吃的也是有一口的,可你读书的钱,实在是凑不出来了。不如,就不要读了吧。”

父亲低着头说话,声音越来越低。

吴九山的眼睛酸涩胀痛:

“我知道,正要给您说那,不读了,民国又不用考举人状元,认识这么多字,早也够了,我过几天就去上海寻一份工作。”

吴家给儿子凑了一份通往上海的四等火车票钱。

但是吴九山没有买票,他乡邻里常有来往上海的人,知道一些偷爬火车逃票的技术。

吴九山年轻,身手和头脑都很灵活,学这样技术也很简单。

到了上海,找了些亲戚和老乡,开始寻找合适的工作。找工作挺难,连去拉黄包车都要担保人,还要押金。

后来一个远房表哥给他找了一个报社抄写助理的工作:

“到底是读过几年书的吃香,你字也写的端正,又有我们老亲的担保,一个月八块大洋钱!干满一年,老职员的薪水能到十块,十二块。”

“八块!”

吴九山瞪大了眼,在他这个小农的儿子的眼里,这是一个极大的数字。

然而,吴九山才去报社工作了一个月,领到八只大洋钱,放在口袋里,叮当作响。只留两只就够做生活费,剩下的积攒起来,过年的时候拿给家里。

他在报纸上看到了平安药剂工程师管理学校的招生广告。

少年人躺在木板床上,夜不能寐,辗转反侧!无数的声音在他耳边嗡嗡的响起:

“洋鼓”“洋喇叭”“洋布”“洋米洋面”

“洋药?”

“切,药是中国的,洋人抢着要。”

“工业救国,工业救国”

“平安制药,平安学校!”

“平安!”

少年人大吼一声,从床上跃了起来,喘着粗气:

“我要去平安学校,学制药。”

远房表哥气的跳起脚来:

“你当你多大的本事呀,八块钱,抄抄写写,多少人挤破了脑袋,还不是看老亲的面子,辞了这份工,还要找这样的,我告诉你吧,比登天还难!”

吴九山就像一只初生的小牛犊子,四肢百骸里都有不甘心的热血沸腾着。

他坚决的辞去了报社的工作,不顾乡邻的冷嘲热讽,甚至不顾表哥的跳脚咒骂。

报名,考试,放榜……

吴九山成为平安学校的第一届学生,他做好了吃大苦头的准备,因为招生广告上写了,包吃包住,不收学费。

一般这种条件,都是店铺里开给学徒工的,意味着任打任骂,吃住奇差。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