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所有得分统计起来,挑选出前十名,这些人要是贱籍就为她们赎身,将她们培养出我们服装专有的模特,且第一名奖励一万两银子,第二名九千两,依次往下。一定要在整个江南,打响我们的名号,即使砸钱也要砸的响亮。”她要将这些人培养成大清的巨星!
“好了,没有多少时间给你们磨蹭了,各自行动吧,这算是交给你们的讨厌,我希望你们不要搞砸了!”敏宁站起来沉声道。
其他人纷纷也跟着站起来附和,“是,不会让您失望!”
计划定下,各自分工,就连冯翔到报馆忙碌去,他的儿子暂时留在了园子里给元宝做玩伴。
敏宁也有时间接见两个格格,稍微安抚后,告知圣驾很快就回扬州后,便将两人打发了。
闰四月初一,龙船驻扬州宝塔湾,此次已经是巡视江南的回程。在敏宁呆在南京的时候,圣驾已经降临过一次扬州。
两年前扬州盐商捐资在城南十五里的茱萸湾,为皇帝修建了高旻寺行宫。
圣驾一降临,自然就住进了行宫。
皇帝一入住行宫,周边警戒严森,四爷派人将敏宁和元宝接入了行宫之中,临走前敏宁将两个小格格也带上,虽然四爷忘了,但她却不能忘。
不然这些回去后这些都是福晋手中的把柄,敏宁虽然不怵,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她整日忙得很,真的不耐烦被府里的事拖后腿。
要说前些年皇帝来到扬州是根本不住扬州城内,毕竟扬州发生的血案,上一代人还历历在目。
只是后来一次一次皇帝主修水利,令扬州城的百姓安居乐业,这才对他的态度缓和。
这一次更是站在岸边热烈欢迎。
对于这种情况,敏宁心里的滋味却很复杂,她虽然说如今的身份是满人,可之前都是以汉人的身份生活。
骨子里还是更亲近汉人,有时候她甚至觉得自己是打入满人中的汉人。
高旻寺行宫,顾名思义就是个寺庙。
到了这里,大概是如了四爷的意,可以找和尚论禅了。
不过城里那个选美大赛弄得阵势太大,就连在行宫里的四爷都听说了。
与此同时他又听到了另一样东西,据说是从京城里传过来的妃子小衣。
四爷听到后,恨不得回住处打安佳氏的屁股,不过还是先忙去跟皇帝请罪。
拿妃子的名义来卖女子贴身衣物,也只有安佳氏敢干得出。
她之前可是打过汗阿玛的名义来卖祝融衣!
有了前车之鉴在,四爷很难不将这件事往安佳氏身上联想。
皇帝倒是没在意,安佳氏这些年做的事他都知道,并且还跟四儿子打趣道,“既然打着宫里的名义,怎么没见给朕报酬?安佳氏不是开了个让报纸登个广告都给钱的头吗?”
皇帝虽然是开玩笑,但四爷明显是认真了,一回去就跟敏宁说了。
敏宁一听,还巴不得靠着皇帝,她那些产业越来越多,四爷的名头显然不怎么管用了,周围皇子都在虎视眈眈,还有上回织造局跟他们作对,还没有查出幕后指使者是谁?
新城的建设,眼下是没人看到,回头等建成了,就怕有人伸手直接将成果截胡了,那可是她试验纸币发行的地方,不容得丢失。
要是皇帝真愿意做她的靠山,她还巴不得。
当即爽快的递给四爷两百多万两的银票。
四爷大惊,“怎么有这么多?”
敏宁白了他一眼,“妃子小衣只占了一点,还有其他东西呢?比如计算器,自鸣钟,从宫中弄出来的东西可是赚了不少钱。最重要的是出海赚到的银子才多。爷,这些够不够,要是不够的话,我再筹一些。”
四爷神情有些恍惚,这么多万两银子,光凭借他的亲王俸禄得两百年才能够领到。
四爷突然觉得自己好穷,还没有自己的女人富裕,好像府里这些年没缺过银子,也没有缺过吃的喝的用的,似乎安佳氏的庄子以及铺子每次有好东西都会送到府里来。
安佳氏用不了那么多,只挑选一点拿来用,其他的都交到公上。
弄了半天,有可能府里也是靠安佳氏在养。
四爷一路恍惚的揣着银票去了皇帝那里,将银票上交给皇帝后,皇帝翻了翻数额也是大吃一惊。
他没有想到自己儿子真的会将钱交上来,而且一下子会交这么多!
以安佳氏那精明的性子,交上来的肯定只是一小部分,还有一大部分截留。
这么说来安佳氏,岂不是做得比那些富得流油的盐商还要有钱?比他这个皇帝还富有?
留儿子说了几句话后,皇帝不客气的将银子留了下来,他的小金库干涸了许久,已经许久没有进项了。
这么多银子,完全可以贴补这一次南巡的花费嘛。
虽然每次皇帝南巡都从简,极力的降低百姓的负担,但官员哪里敢随意敷衍,有些还是免不了的,这些花费都要摊分到当地百姓头上,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沉重负担。
皇帝也无可奈何,只能睁一只眼闭只眼。
总不能不南巡吧?南巡河工可是重要的国策!
四爷离开后,皇帝就开始派人查敏宁在江南的产业,不过两天时间就得到了回禀,敏宁这些年虽然赚的钱多,可大部分钱都被置办成新产业。
工厂里的流水线,靠着水利水车纺织布匹,打造钢铁等等,都令皇帝大开眼界。至于其中低价印书这事就忽略了,不过是自费印医书,也是为大清的医学做了贡献。
难能可贵的是,这些产业完全可以借鉴过来,比如那流水线,造办处,以及内务府的工坊都可以借用。
皇帝又往下翻,发现敏宁旗下的田地出现了高产的外带粮种,他深思了一下,应该是她那庄子研究出来的。
前两年在京城里没看见有动静,还以为安佳氏是想藏着掖着,没想到早就在江南这块地方种开了。
还有一些工具的改良,银行那神来一笔的贷款,令原本百姓无法承担的农具、耕牛等大件,完全可以贷款购买,每年只要付少少的银子加利息即可。
到了灾年也不需要卖儿卖女渡过难关。
皇帝深知,光这一点就是一大善施,没有了沉重负担每年也可以有节余的粮食,来年就算遇到灾害,也能够自己挺过去。
老百姓最淳朴,只要不是被逼的活不下去,还是很容易知足的。
特别是还有一个现象引起了皇帝的注意,农具的改善,使粮食翻倍,农民也比以往减轻了负担。
许多粮收之后的农民,就会背着布履出门打短工,原本短工进城赚不到什么钱,但是这些年随着江南一带工厂遍地开花,出现了用工荒。
许多工厂的管事,甚至带着铜钱下乡去招工,这个现象当地官员的注意,虽然也禀报了上来。
当农民从土地上移开,这可不是个好现象。
千百年来,农民可都是跟土地绑在一起,从来没有出现这种大批量进城务工的现象。
皇帝有些头疼,不知道这种事是好是坏,因为历代皇帝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
这样想着皇帝决定还是先看一看,若是真出现不好的情况,再打压下去。
不过江南商业繁荣,粮食丰产,百姓安居乐业这一现象还是令皇帝非常满意。
自他登基以来,天下这些年修生养息,如今总算有了成果。
令他骄傲的是,如今的大清比前明人口翻了好几倍,大清带来的土地与大明的版图合并,整个大清板面也扩大了许多,还铲除了天花。
光这最后一项政绩,就足够令他自豪,可以光明正大的说,大清替明是上天的指示,至于是非功过,就留由后人去评论吧!
在扬州呆的几日,皇帝除了看戏就是宴请各地官员,敏宁是看呆了,皇帝呆了几天,几乎就是宴请了几天。
四爷也陪着喝了几天酒,每日都是酩酊大醉,想当初还是一个不善喝酒的少年,如今已经有了一定的酒量。
敏宁看着四爷,每次回来都要大吐一场,心里心疼都不行,这还是在江南,要是到塞外去,跟那群更加豪爽的蒙古郡王喝,那得喝成什么样子?
难怪这些年,四爷的酒量见长,还不时一个人可以在府上小酌,大概就是在锻炼酒量……
这一日,皇帝看完戏后,还没有去赴宴,先是将四爷叫了去。
“老四……”皇帝欲言又止,脸上满是一言难尽。
“汗阿玛,有什么事需要嘱咐儿子,您尽管说。”四爷开了口。
皇帝翻了翻桌上面的折子,递给了四儿子。
“老四,之前朕派人查了安佳氏那些产业,却查出另一桩旧事了,你自己看吧。”
四爷心沉了下来,莫非安佳氏又做了什么事被汗阿玛发现了?
四爷一边想着该怎么帮安佳氏兜下来,一边翻开了折子。
刚开始还看得漫不经心,接下来他的眉头深深的皱了起来,折子是越发越快,动作是越来越大。
他抬头看看皇帝,“汗阿玛,这、这怎么可能?”随后又低下头继续翻折子。
皇帝叹息了一声,“这上面都是真的,安佳氏小时候是被拐卖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