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石头并没有将衣箱里的衣物全部拿出来,而是四处检查了一下屋里情况,就回到桌前陪赵简,给他讲述屋里环境和布局。
正说着,韩逸青就打了一盆温水过来了,丁石头拿出干净帕子给赵简擦了手脸,自己也洗了洗,将帕子搭在面架上。
李坎很快提了一壶茶过来,里面放的是自带的洞庭茶。
丁石头从小箱中又拿了一只食盒,里面是自己做的糕点,给赵简倒了一杯茶,又让李坎和韩逸青也过来坐。
如今丁石头早已不找李坎麻烦了,毕竟李坎还能时常帮她带班呢,得罪了对她没好处。
这次出来,只有李坎和韩逸青,再就是十二个护卫,并没有从另两处抽调人手过来。
好在经过一年藏匿,又是临时来这里住两天,到也不担心被人发现。
再说了,这一年他们也不是被动躲避,赵王的飞鹰卫可没有闲着,虽然没有找到证据,但真凶已陆续揪了出来。
不过幕后黑手似乎也意识到了危机,来了个壁虎断尾,线索再次中断。
但经过这暗中较量,除非死磕赵王,否则没有谁会傻得一定要将一个亲王斩杀在民间。
只是去年赵王没有回京师过年,龙心不太高兴罢了。
但皇上似乎有意迁都回当年的燕、现在的赵,因而并没有责怪赵王不孝,在朝堂上已有意改变新的格局。
正文卷 第660章 不靠一家塾学谋利
只是如今的赵王,根本无意回去。
他甚至悄悄和李坎商议,要不要来个暴毙了结这赵王的身份。
只是堂堂亲王可不能随便死啊,会牵连一府上下无数条人命的。
事情就这样搁置下来,但日子却是悠闲地过着。
吃了些点心,喝了两杯茶,丁点他们就跑进来了。
“老大,已经在东厢屋里装好了,下午把红薯刨干净试一下。”丁点在桌边坐下,就要伸手拿点心。
“汗津津的,去打水洗了手脸,再来吃。”丁石头却打了一下他的手,“现在你是书生,可不是混子。”
丁点缩了缩脖子,连忙起身去了。江虎子和刘学贵哈哈一笑,也连忙跟去了。
李坎和韩逸青见他们忙完,便起身走了。
“老大,三岔口往左不远就是袁家村,我听袁柏说,他们那夫子是隔壁河下村的,来时看见的那条长河,就穿过河下村。”
再回来后,江虎子就一边喝茶一边说起别的村塾情况。
“上河村、河下村、枫山坳和他们袁家村,都在那夫子家启蒙,多是读个三五年就弃学了,能读到八年的不多。”
“夫子姓陈,不是下河村人,原是城里开铺人家的儿子,只因外婆家是这边。”
“十年前铺子起火烧了,一家人就搬到了这边,买了两亩地。”
“那时他已是秀才,就开了村塾,还娶了村里一个亲戚家的女儿为妻。”
“只是十年也只考到了举人,之前打仗失了一次春闱,前年春闱未能上榜,今年病了一场未能赶上。”
“如今他儿子都考上秀才了,也帮着带班,不过他带启蒙班和童生班,他儿子带其他班,一共四个班。”
江虎子将自己知道的情况说了一遍,看了刘学贵一眼,忽然笑了一声。
“不过这陈家父子比夏秀才父子高尚多了,他们是有心教出士子的,四个班分配得很好。”
“只奈何太多人打着识几个字懂些道理的心思,早早辍学,并没有一直读下去的打算。”
“不过陈夫子名声好,十里八村还是不断有人过去读书。田庄这边虽然离得远些,但我们刚才找管事打听了。”
“附近没有塾学,识字的不多,也都是靠做工或做佃户,恐怕五吊钱也不见得能供得起。”
袁家村离江夏村有十多里、近二十里路,江夏村的隔壁是他们南城村,但现在他们的田庄是继续往南再往东走了很远。
换言之,离城越远,环境越弱。
江南好种田,江南出士子,这里本该是富庶之地,奈何……
“无妨,咱们现在也不靠一家塾学谋利,启蒙班五吊、第二年四吊、第三年开始三吊钱,上午供一次茶点,下午不供,早些放学。”
一向不参与这种小事情的赵简,突然开口。
丁石头诧异地扭头看向他,并不明白为何他会突然做出这样的决断。
只有赵简心里明白,江南本不穷,朱允炆在位时甚至文人风盛,却也积下百业失衡的诸多弊端。
后来父皇领兵南下,几年战争,弊端爆发、江南疲弱、士人辱骂父皇,自然是杀了一批,隐了一批,剩下的投了新朝。
正文卷 第661章 开塾学的难处
但“诛十族”余威犹在。
就算父皇开新科,继太祖之令推行教育,甚至降低童生考难度,只为调动民间读书积极性。
但历朝历代经战乱后必有一个休养生息的过程。
而今,读书人欠缺,直接导致束修降不下来,普通百姓供不出一个读书人。
这般恶性循环,就出现了像江夏村塾高束修却无心教学的情况。
而读书人能开塾学,也多是子承父业。
换言之,读书也成为家业,在传承上难免失之公平。
当然在城里仍然不缺士子,甚至,像秦风酒楼周管事这样的,都有秀才功名。
读书人集中在城里或环境富庶之地,在穷乡僻壤、生活艰苦之地,仍是少见。
长此下去,最有身份的士,会脱离农的土壤,与贫富一样,形成两极之差。
因而,丁石头的九九塾学横空出世,让赵简心生希望,并且一开始就支持她。
如今证明九九塾学有其可以推广的特色,若能继续扩散,就算不赚钱,也如丁石头以前说的,优先推广教育,增加读书人。
只有读书人增加了,才有塾学的生源基础。
也就是说,只有大家都开始读书,并且重视读书这个问题了,才有入学的机会。
否则,五、六岁启蒙最佳年龄错过,在家耗到七、八岁甚至十岁再来读个一两年。
认几个字,会写自己的名字会数数算简单帐目,就完成了人生最重要的读书过程。
待到十岁以后也就渐渐出力气了,有了力气当然是干活去。
长此下去,白丁太多,也不利于推动社会发展。
当然,会有这样想法的人,除了本就思想超前的丁石头,就只有赵简这样的人了。
但开塾学的难处,也不只是降低束修就能解决的,还要挨村去了解情况,说服村里人送学童过来。
还要将九九塾学的学习特色和制度一一说明,如果人家不愿意送,再有优势,也是白搭。
在赵简提出降低束修后,丁石头又说了一系列的问题点,少年们面面相觑,差点挠头了。
读书难,他们自己就深有体会,但他们南城村近水楼台,占了不少便利,连束修都没有给过。
以前还积极为老大做些事情,如今丁家长工就有十二个,还有两个长随,连上山打猎这种事都办得到,哪里还需要他们来干活。
但老大说了,他们认真读书、考取功名,就是九九塾学的骄傲,其它的都可以先撇在一边。
“老大,要不把附近的村长都请来吃顿饭吧。”丁点突然开口。
他可知道当初老大在另一座田庄提议读书的事,那天下着大雪,他也一同去了。
“嗯,但现在师出无名,若单说读书的事,也要提防那些人以为是我们求着人读书,各种压价、提要求。”
丁石头想了想,说出自己的担忧。
若只是开塾学,还算简单,现在是在田庄。
守着这么大一座田庄,其他村子没有从田庄获利,凭什么你说收学童就送学童过来呢?
束修大降,那是对他们的原价对比下调,但人家不知道。
正文卷 第662章 比价而沽
就好比稻子往年卖三十文,今年只卖二十文,瞎子都知道那是降了。
但红薯刚上市,本来可以卖二十文,但担心人家买不起,于是只卖十文,结果人家还嫌贵,为何?
他们不知道你已经降过价了,不懂你的价值,自然嫌贵。
这是人的本性,不怪谁。
听了她一翻分析,少年们都沉默了,这翻道理,他们跟了老大这么久,自然一听就明白了。
“马上就是秋收最忙的时候,恐怕别人家也没心思想这事,不过秋收后多的是粮、是钱。”
赵简突然又开口。
“你是说这时候去说服他们,希望会大得多?”丁石头看向赵简,心思涌动。
“嗯,不是这么去,咱们以田庄名义直接去收粮,比行价略高两文也无妨。”
“再跟他们村里顺便提一声,咱们田庄打算办塾学,想上学的不分年龄,几个村子的人,总能成一个班。”
“好不好,咱们不去劝说,等来读书的人自己感受了,再帮咱们去说。当然也不指望今年就立刻有人来。”
相似小说推荐
-
[快穿]系统总和男主掐架 (花漾十三) 2018-03-04完结<叮!任务失败,扣除积分380点>音律:系统……在我走后你是不是又和男主掐架了。系统:...
-
一品弃妃:王妃要休夫 (花一) 梧桐中文网VIP2017-12-13完结她是21世纪的跆拳道教练,身手了得,一朝穿越到了不受宠的平南王妃身上。斗侧妃,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