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肖先把丑话说在了前头,免得到时候给的少了,以为自己小气。把这账一算就不一样了,想想一般麦子能产多少?就是翻上一倍,又能有多少?分到这么些人家,确实每家分不到多少。
果然一说开了,所有人都跟着点头,陆大郎还扒拉着手指头再那里嘀咕:
“还真是,不算我还不觉得,我都答应了好些人家了,老安他们村子里就有四五家,再加上我媳妇娘家,二郎媳妇家,擦擦擦,这样一分,好像我自己也没剩多少了,要是想多留点种子,明年多种点,好像连磨了吃都不成了。”
“陆大郎,我记得,你和老肖一样是种了三分地吧,要是你都这样,那老卢和老陈那才种了两分的岂不是更少?”
“那两家没陆大郎这样的大嘴巴,没胡乱许种子出去,我觉得估计比他还多留点呢。”
“哈哈,这还真有可能。陆大郎,你啊,今年只有眼馋的份了,想吃,还得靠脸皮蹭。”
“那可未必,关键还是看产量,只要产量够,这都不是问题。”
都到这份上了,陆大郎还死鸭子嘴硬,这话说的所有人都笑了。一时间整个平台的院子里都是笑声,连着微风吹过的玉米须子都在招摇的摇弋着,像是在嘲笑陆大郎一般。
转眼间,艾草香的忙碌已经接近了尾声,而收割已经开始了。老肖家头一个开始收获。一家子人都钻进了玉米地里,开始掰玉米,就是豆丁大的方语都没有漏下,唯一的不同就是头上围着一个粗麻布做的头罩,只露出两只大眼睛,生怕被粗劣的枝叶划伤。
“大伯,这杆子真粗,晒干了能烧好些天了。”
“这杆子可甜了,保柱,等着掰完了,咱们砍了咬着吃。和甜甜根一样好吃。”
“真的?”
“那当然了,我以前吃过的,就是一点不好,这咬皮的时候不小心容易划伤嘴。”
“那有啥,不过咬着吃了以后还能烧不?”
“能的,晒干了就成。”
“那划算啊,一点都不浪费,大伯,咱们能榨汁不?榨出来能熬糖不?”
你还别说,这孩子脑子还真是不错,想的法子十分可行。老肖立马点头,只是他不赞成这么干,又不是没糖可买,何必那么麻烦。
“熬是没问题,只是不划算,你们自己吃就成,熬糖有点麻烦。也熬不出多少。浪费的柴火钱都能买糖了。”
方言一听笑的更欢了,他不是不想自己吃,只是作为一个依附在老肖家的孩子,总是下意识的想着怎么让这个家省点开销,生怕自己吃的太多,太浪费,让老肖养不起。即使他这些日子以来已经知道,老肖不缺钱,日子也不艰难,可潜意识总觉得,自己这样会让大伯更喜欢,这才多想了想,这是一个孩子讨好大人的一种小手段。老肖也未必不明白这一点,只是权当不知道而已。
当然了,既然大伯说不用,他自然也是愿意乐呵呵的接受这样的福利的。转头看向自家那个一声不吭已经偷偷的掐了一段玉米杆往嘴里塞的妹妹,咧着嘴笑了。
与此同时,另一边陆大郎家,老卢家,老陈家也开始了收获,除了第一天过来瞧了一眼老肖怎么收东西,其他时间他们都沉浸在收获的喜悦中。
“这一个个棒子可真大,等着晒干了,分量也不会轻多少吧。”
“一会儿咱们先算算毛重不就成了?我瞅着种这个确实挺好,比麦子多一倍肯定有。”
“这东西真好啊,咱们才多少地,看看,这都收了多少了?”
“老肖说这杆子也挺好的,若是养牲口的,这东西还能喂牲口吃,就是再不济烧火也实在的很。”
“明年怎么也要再种。”
“那肯定的。”
“明年咱们养上几只羊,对了,养上一头驴子。”
“老肖还说要养牛呢,他家可是有地的。”
“对了,地,秋日忙乎完,都去开地,咱们也弄上五亩,明年全种上,这口粮就不用买了。”
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笑,那是丰收的笑容。而这样的喜悦不止是这一天,随着慢慢的晾晒,随着一颗颗玉米粒的剥落,喜悦还在继续,还在扩大着。
“咋样,咋样?”
“一石,真的有一石,咱们这才2分地啊,就有一石,这还是晒干的,全都能当种子用的,老天,这一亩能有多少?5石?”
“真的是五石,再看看,你再看看。”
“爹,已经看了三遍了,真的,真的是一石,没错。爹。高产,高产粮食真有了。”
听到老卢那带着颤抖的一再肯定吗,卢老爹一屁股坐在了地上,已经震惊的说不出话了!!!好半响才回过了神,随即菊花般布满深深的岁月痕迹的老脸又泪流满面起来。
“老天爷,你这是开眼了啊!有了这个,有了这个,咱们这是永远都不用愁粮食了,再不用担心饿肚子了。老天爷,你这……开眼怎么这么晚啊!爹啊,你怎么不多活几年,看看这玉米,娘啊,若是这东西早点有,你怎么也不会饿死了……”
这样的喊声带着太多的欢喜,也带着太多的悲伤。而这样的情景,不仅仅在老卢家,陆大郎家,老陈家也一样发生着。山民,社会最底层的人,他们受过的苦,吃过的罪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就这还是幸运的一群人,有多少人没能熬过前朝末世的动乱,又有多少在开国的艰难中遗憾而逝。
最终还是那句话: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第103章 产量和分种
老卢家收获了, 自然其他人家也一样在收获, 至于产量, 差不多得地,差不多的种植手法, 差不多的用心, 收获自然也差不多。老卢家的地得了一石, 老陈家也差不离, 陆大郎家自然是一石半,老肖家一样。
说起来, 这种地实在不是他们的强项, 这收获到了老肖这里也只是勉强满意而已, 要知道现代的时候, 人玉米早就已经高唱超千斤亩产的凯歌了,一千二百斤都是常有的, 这里只有一半多那么一咪咪, 实在已经是很丢人了好不!都有些愧对它这高产粮的头衔。
只是想到这环境, 气候,还有土地资源上的差异, 还有化肥这种神器的缺失, 老肖觉得或许这才是正常状态下的正常产量。反倒是现代, 很有些用化肥当催生素的可能。
说起来虽然这些山民们都不是什么正经的农夫, 地也不是什么好地, 连着浇灌也能十分的不便利。可出于对粮食的虔诚, 每一家在对待这些据说能高产的种子的时候, 都用心的很,每一天都在地里转悠一圈,每一项老肖说过的,能增加产量的方法都实实在在的在做。
或许也同样因为不是专业农夫的缘故,他们没有什么根深蒂固的种植经验,任何老肖说的方法,即使有疑惑,即使感觉十分的奇怪,也统统归类到这种粮食的特殊种植方法上去了,做的很是认真。
可能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在如此绿色环保的种植下,还能有这样的收获,五石,按照这个时代约的量具,约莫130斤上下的玉米可以算作一石的情况下,足足得了650斤的成绩,这样的成绩对于第一次种植,又是薄地种植的玉米来说,真的不容易啊!除了老肖,所有人算出这个成绩后那脸就没停下过笑容。
别说是他们了,村子里其他人在这个数字出来之后,那也都快疯了,一个个盯着这些玉米种子的眼睛都散发着绿光。看着自家的地更是充满了希望,恨不得立马把地里的豆子全拔了,立马全种上玉米。连着刚懂事的孩子也兴奋的日日有点发癫。
还有河对岸的人家,不知道从哪里听来了消息,也匆匆的往这村子里跑,一次次的来求证这产量,可以说就几天的时间,这高产的玉米名声就已经传遍了周边十里范围的所有人家,可以预见的是,这名声还会继续传播,大家别忘了,老兵村子可有四个。这些老兵能不相互传话?都是老兄弟了,有好事儿怎么也不能拉下。
至于种子不够的问题?哦,这会儿实在没空想这个,先趁着激动多嘚瑟会儿吧。谁让他们已经看到了未来吃穿不愁的日子了呢。
“咱们总共种了一亩,按照每家半亩地分种子,倒是能分320家的样子,不过就是这样,要是所有人都来要,咱们也不够啊。总计才160亩地的种子,总不能一家给两分地的吧,人家还不得以为咱们小气啊又不是不给钱的。唉,真是头疼。”
老肖和陆大郎等几个种玉米的人家碰头了,不碰头不成了,在让这些人传下去,这种子咋办?给谁不给谁的,这不是平白的得罪人嘛,好多人家可都是很诚心的过来用钱求种子的。还都是关系户,这真是太麻烦了。
“反正,老安家那里,还有我媳妇娘家是不能少的,年前就说好的,咱们可不能毁约,不然以后咋见人啊!”
老肖想翻白眼了,他自然知道这一点,不然就不是说320家了,从这个数字上,就已经把他们四家加上老安他们算成了一亩的种子来看了。
“这样吧,年前说好的都给一亩的种子,咱们村子里的给半亩,也是说好的,其他的索性按照村子给,老兵的几个村子最先来说,就一个村子给二十亩地的种子,让他们自己分,这样就出去60亩了,加上咱们村子里的30亩种子,咱们几家的,总计差不多去了100亩,剩下的河对岸把实际情况告诉方树根,给他20亩地的种子应该也能应付过去,剩下40亩的留着给西面的几个村子留着,你看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