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大郎,你这脸皮,为了喝酒,那真是比城墙都厚实了。”
“前头不是挺得瑟嘛,这换的也太快了吧。”
“去去去,要是换了你,你不讨饶啊!”
“也是,老肖的樱桃酒刚开封的时候,我也喝了点,那滋味,比米酒香多了。”
“当初是谁说这名字听着娘们唧唧的。后来又是哪个看着就跟着流口水的?这会儿还笑话我?”
陆大郎都不稀罕和他们怼上,只用一句就把这些人全拉下水了,不等他们反映过来,又扯着自家弟弟开始往铺子里头走,帮着老肖开始招呼起生意来。
第92章 山林变
老肖的铺子自打建成就一直很热闹, 或许是因为前段时间, 几乎各家新家落成的时候,总往这边采买东西, 顺带相互交流的缘故。不知不觉间这小小的杂货铺搞的就像是活动中心一般。连着没什么采购需求的, 闲着的时候也会忍不住往这里走。还有人顺手用树桩做了凳子什么的,丢在院子里。这样更是让不少人多了过来的理由--歇脚加八卦。
你别说,这些大老爷们凑一起,能八卦的事儿还是挺多的,比如这谁家院子的新规划,比如谁家琢磨的养殖业, 最关键的是,他们有地啊!这说说土地, 说说种植,真的是挺得瑟,挺有成就感的。他们这些把脑袋绑在裤腰带上的厮杀汉如今也是有家有业的人呢!这地以后还能传给儿子, 养活老小, 想想都觉得这一辈子没白活!恩, 土地情结这东西,即使一辈子打仗的人, 也不能避免,这算是民族特性的顽固性体现?
也许吧,或许这也有老肖用玉米勾搭的缘故, 无论哪个朝代, 无论哪个阶层, 高产的粮食永远都是很有吸引力的。
“昨儿你那地不是刚除了草嘛,怎么今儿又忙乎上了?”
“我这不是想赶紧的把已经摘完了菜的地都收拾出来嘛,对了,那老肖的玉米啥时候能收?”
“原来你是惦记这个啊,说起来也是,那才多少地,居然长出那么些棒子来,看这就特别多。若是不跟着种,那绝对是脑子有问题。”
“可不是,我前几日问陆大郎,他家跟着老肖一个时间种的,说是屋子里先育了苗的,能缩短种植时间,6月底就能收,还能腾几天收拾地,赶上种秋玉米。这样一算,即使一亩地一季没有原先说的什么四石,五石,这两季合一起,也一定有了,比种别的粮食和划算多了。”
“就是,若是整的好,我琢磨着,等着玉米收了第二季,咱们将地在像是老肖那样,上点肥什么的,说不得还能再加一季麦子种下呢。”
看看,说的满嘴都是粮食的话题,可见他们这些刚安定下来的老兵对粮食,对土地是如何的热情了。不过这人一年想种三岔?脑子没毛病吧!这要真这么干了,估计不用两年,那地都能直接罢工不可。恩,知道这一点的人不少,看,边上立马就有人鄙视他了。
“不是说那玉米挺损地力的,种过了两次就要换上种豆子,养养地嘛,你这还想种麦子?这心可真是够贪的。”
“我第二年不种玉米,直接种麦子加大豆不成啊!再不济轮地来不成啊!三亩地呢,哪怕是一亩地这么折腾,我算着,我这一家子也够吃了,怕啥?”
“喊啥,喊啥?就你能?不过是问问,伸脖子瞪眼的,你想打架啊!”
这是吵起来了?……哎呦,这都快动手了!这可不成啊,说好的河蟹退役村落,你咋能干架呢?这要是传出去,脸呢?岂不是让别的老兵村取笑?坚决要制止啊!恩,旁人还能当没看见,这刚走近他们身边的一个什长不能当不知道,脑子里乱七八糟的还没想完,行动力已经展开,一边拉人一边扬声训斥起来。
“别吵吵了,你们这是比嗓门呢?这东西咱们都没种过,到底哪个法子好确实不清楚,想试试没啥不对。不过小心谨慎些也确实是为了你好,如今都是有家小的人了,无论干啥,总要多想想,好歹不能让家里饿了肚子不是。”
各打五十,外带安抚,应该没事儿了吧!嘿,你这就是小看了老油子的胡搅蛮缠劲了,立马就给你好看啊!
“我说,你到底帮谁啊,和稀泥啊!”
“就是,你这人莫不是想两头好?说好了啊!我可不是你那什的人,讨好可没用啊。”
“你们两个混账,白担心你们,这是合起伙儿来反咬一口啊!我招谁惹谁了?早知道不理你们了。”
什长这才看清那两个差点打起来的是谁,这一看也跟着笑了,不过是苦笑,听听,这两个占便宜没够的混账说什么了?
“刚知道啊,我们两可是连襟,你才是外人,不反过来欺负才是有毛病。”
“哈哈哈,又上当了吧,就他们那两个混账,就该让他们打去。”
“老孙,刚才是没看清人就过来了吧。”
“这两个就该让他们自己窝里斗去,管他们干啥。不过你别说啊,这轮着来的法子确实还成……”
这些老兵以往就是种过地的,那也多是一二十年前了,如今重新放下刀枪,摸起锄头,即使架势再像,这骨子里也早就不再是原本的模样,很有些百无禁忌的意思,什么样的想头都敢说敢试。
像是这育苗的事儿,若是放到保守固执的老农眼里,那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瞎来,不是老实本分人的做派,可这事儿在陆大郎这样的山民,还有这些新来的老兵这里,却没啥大不了的。甚至反过来还觉得老肖脑子好使,是个好主意。他们更注重实际,不迷信权威。所以让老肖也忍不住情况了一把,想试试能不能把这玉米也做出两季来。
虽然说他自己也知道,这想头有点异想天开,可这做起来依然感觉特有劲。连着陆大郎几个也忍不住跟着忙乎,这育苗什么的,跟的就挺紧的不是。不过这也是没法子,自打这些老兵来了,知道了老肖的玉米,吃过碎玉米粥,这玉米种植就成了大热门,他们地里的东西还没成熟呢,就已经定出去大半了,全是当种子的,你说能不跟紧了?
这会儿一个个的,都恨不得这玉米能今天种下,明天就收获,好早点将这些要种子的人都打发了。这可不是因为这种子比粮食值钱的缘故,而是为了他们家的门槛……看看,这才多久,为了这玉米,家里新门槛都已经被磨去一层了,太吓人了。这么热情,他们真的,有点不习惯啊!
说起来,自打有了村子,人来人往的次数多了,相互之间自然就越发的熟悉,这附近原本的山民们日子已经改了不少了,除了寻常的售卖猎物,其他时间也能时不时的能看到他们在村子里走动,或是探访亲戚,或是约人一起狩猎,或者帮忙做活等等。各家不知道多了多少烟火气,可再怎么变,这也需要过程,猛地从极静到极动,换个心脏不好,心态不好的,都能被闹出毛病来。
好在玉米到收获还有不短的时间,给予了山民们不小的缓冲,倒是也让他们撑了过去。这些山民自己或许没有发现,事实上,在这村子建立之后,他们的生活方式,性格什么的,已经开始有了改变。
当然,这一点在大人身上不怎么明显,比如陆二郎,再怎么往村子里走动,这人那嘴巴还是和蚌壳一样紧,依然不喜欢说话,可孩子们的改变却十分的明显,日日都能看到他们呼朋唤友的一处去山里挖野菜,去河边摸鱼,怎么也看不出半年前那种孤单小白的模样。
如今的村子和山民,那是正以一种螺旋式的方式在前行着,从大人到孩子,再从孩子到大人,将这些山民和老兵慢慢的拧成了一股绳。
村落建好后什么最显眼?人多最显眼,而在这个时代,人多力量大不是说着玩的,安全度也好,人力资源也罢,都是最有利的优势。比如说陆二郎,说了大半年的娶亲问题,这一次终于到了关键时刻-娶亲。往日还要寻思怎么寻人帮忙去接新娘子,这会儿他不着急没人的问题了,扯出三个队伍都足够。这会儿只头疼这宴席该摆多少桌。
还有啊,这人多了,自家地方家伙事儿可够用?哪怕是一家子来一个呢,怎么也得准备上六桌,算算也是难得的大场面。那这喜宴该怎么整?谁当大厨?他们真没这方面的经验啊!记得他家老大成亲的时候,也就上了两桌酒席!咋办?问谁去?哎呦,真是头疼……
纷纷扰扰中,村子安稳的度过了新建后最忙乱的阶段,山民们也终于用时间调整了心态,整合了生活,双方的磨合也几近完成。恩,陆二郎也终于有了媳妇,反正所有人的生活似乎都开始归于平静了,唯一还在忙乎的,也就是那被划分成渡口的那一片,目前正匆匆的建造着简陋的客栈,那是石竹林北面河岸边一长溜坐东朝西的单间。
客栈因为建立在河边砂石地上,从一开始就颇费心思,客房地基被垫高了半尺,高于河面不少,即使丰水涨潮,也不会受到影响,还特防潮。后窗正对着河面,说起来倒也别有特色,景观雅致。虽然目前河上往来的船只还不多,这客栈也远没到能挣钱的时候,可想想还有水师帮着推荐,应该不至于没生意,这些建房子的人就不怕多用心。这可是村子里的集体产业,弄得好了,以后生意兴隆得利的可是全村人呢,能不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