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只想着,只要将她的一双儿女好好养大,看着他们将来娶妻嫁人也就好了。
只不过……
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
这位三夫人是个看得清楚明白的,也知道什么叫做安分,但架不住别人非得要来招惹她呀?
若是只招惹她也就罢了,在青楼里呆过那些年,有什么是她不能忍的?
可是,成国公府的其他人不仅要刁难于她,对她生的那双儿女,也是诸多的刁难,眼瞅着一双儿女到了成国公府之后不仅没有如她所想的那般活得比以前更体面,反而还因为那诸多的刁难而越发的胆小怯懦,这位新三夫人又如何还能再忍?
所谓为母则强,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一双儿女,又哪里能叫一双儿女受这样的委屈?
这位三夫人不仅在青楼那样的地方呆了十几年,而且还能在接下来的十来年里哄得沈兆临这样的人一直未对她有所厌倦,并且同意她生下一双儿女,又岂是个易与之辈?
虽然她在成国公府里没有什么地位,但她怎么说也是奉了皇命嫁进成国公府的,只凭着这一点,成国公府就没人敢明面上给她难看。
于是,在这位三夫人的出手之下,如今成国公府的长房、二房、三房、四房可以说是乱成了一团,成天你咬我一口我还你一口的,也就只有压根儿不参与这些的五房能得些安宁了。
别看只是女眷之间的明争暗斗,但谁还不会吹了枕边风不成?
于是,原本只是女眷之间的争斗,到后面倒是将成国公府几兄弟之间那本就薄弱的兄弟情消磨了个一干二净。
大概成国公府里最清醒的两个人就是老成国公和太夫人贺氏了,不过谁让老成国公和贺氏都已经年岁不小了呢,两人就算是有心管成国公府里这一摊子事儿,只怕也是有心无力了。
知道了这些,徐玉见也忍不住叹了一声。
也难怪……
如今的成国公府行事越发的没有章法了。
知道了这些,徐玉见也只有庆幸的。
也亏的安阳郡主和沈熙早早的就从成国公府里脱身了,否则,只要想想自己有可能也要在成国公府这个泥潭里与那么多的糟心人一起你来我往的斗来斗去。
倒不是她怕,但想想也累啊。
哪能比得上现在的日子这样悠然舒适?
成国公府的这些事,徐玉见也只是当作一个消遣来听听罢了,别的却也没有格外的去关心。
倒是沈熙信中所写的,有可能在寅哥儿满月之前就回京的事,大概过了半月左右,徐玉见就看到了些苗头。
正月十六。
朝廷重新开始上朝的第一天,辽城那边就又有捷报传来。
端郡王在五日前大败北夷,就连在大皇子亡故之后,北夷如今最有可能接任王位的二皇子,也都被端郡王领着人活捉了。
不仅如此,端郡王还领着大梁将士,将北夷的大军往北赶出了上百里。
此战之后,北夷损失巨大,至少在短时间之内是没办法再打大梁的主意了,辽城自然也就暂时安全了。
不过,原本被活捉的北夷二皇子,在被关捱了两日之后,不知道哪里有了疏忽,竟然又被北夷混进了辽城的奸细给救走了。
虽然北夷的二皇子最后逃脱了,但并不能掩盖端郡王在这一战里立下的大功。
听说,辽城的将士这几日准备一起联名上书,要替端郡王请功呢。
消息传来之后,朝廷百官既意外又有些莫名的尴尬。
一方面,辽城打了胜仗,而且还叫北夷在短时间内没办法再次侵扰大梁,于国于民来说这当然都是好事。
另一方面……
辽城将士要联名上书,替在辽城立下了大功的端郡王请功?
真要让这联名上书送到了京城来,那岂不是明晃晃的打脸?
这言下之意,岂不是朝廷里就有人见不得端郡王立了功,打着要无视端郡王的功劳的主意?
若非如此,又何需辽城的将士替端郡王请功?
至于,那在辽城将士眼里,会无视端郡王的功劳的人是谁……
百官都只能沉默以对。
不可说,不可说啊!
这些年来,虽然景泰帝表现得对沈熙这个外甥再宠爱不过,但也不是没有明眼人,景泰帝对沈熙的忌惮,也不是没有人看出来的。
但看出来是一回事,这叫他们怎么说?
第428章
谁敢直言景泰帝的不是?
是以自然就只有沉默以对了。
百官可以沉默,但景泰帝这个帝王却是不能沉默的,捷报传回来之后,在新年第一次上朝时,景泰帝拖着尚未痊愈的病体对于端郡王沈熙的功劳给予了绝对的肯定,还道是待沈熙他日凯旋回朝,定要亲自嘉赏沈熙的功绩!
有了景泰帝的肯定,百官自然也就将沈熙夸了一遍又一遍。
而端郡王府里,上门拜访的女眷也像那韭菜一样一茬儿接一茬儿的,就是拜帖都收了起码一麻袋。
不过,除了极为亲近的几家,安阳郡主都婉拒了这些上门拜访的女眷。
安阳郡主本就是皇室贵女,上门拜访这些人她不想见,还真没人敢说出个“不”字来,而且谁都知道现在端郡王妃还在月子里,郡王府的一应事务都由安阳郡主一人打理,总不能叫安阳郡主连端郡王妃以及府里繁杂的事务都不理会,只陪着她们闲谈吧?
各府的女眷哪里能这般没有眼色?
反正……
再过上不到半个月,就是端郡王府的小公子满月的日子了,郡王府喜得麟儿,就算端郡王现在不在京中,以安阳郡主对孙儿的疼爱,这满月酒是怎么也不会省的。
到时候,她们直接上门吃满月酒,不也是一样的吗?
于是,拜帖照送,但就算安阳郡主不婉拒了,真正会上门的也少之又少了。
而有安阳郡主拦着,徐玉见倒是半点也没有受到打扰。
闲下来,徐玉见倒是开始试着揣摸沈熙自打去了辽城之后所做的这些事。
去辽城,这在沈熙的意料之中。
而沈熙能去辽城的契机,却是因为穆宗的牌位被砸一事。
徐玉见难免的就会往深了想,是不是,这穆宗牌位被砸的事,其实也有沈熙的手笔在其中?
但随即,徐玉见就将这个想法给否定了。
她相信沈熙在景泰帝迟迟不下决定的时候,有可能会做些什么让景泰帝快些下决定,但穆宗不管怎么说也是沈熙的曾外祖父,可以说沈熙自小到大都是受着穆宗的余荫的,沈熙不是那种做事会不择手段的人,就算要多费些事,他也绝不可能拿穆宗的牌位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那么……
穆宗牌位被砸一事,必定只是个意外。
这个意外让辽城完全乱了起来,也让景泰帝不得不下了决心,将沈熙遣往了辽城。
之后呢?
沈熙平息了辽城之乱,还受到了辽城众多百姓与将士的爱戴,更被这些百姓与将士视作是能让辽城重新恢复平静的守护神。
这其中,沈熙只怕不是什么都没做的。
再然后,沈熙领兵出战,而且还打了胜仗,一直到这几日,沈熙大败北夷,并且生擒了北夷最有可能继承王位的二皇子。
就算那二皇子最终被奸细救走了,但谁都不能否认沈熙的功劳。
既是有功,自然是不能不封赏的,更别提还有辽城的将士要联名上书,替沈熙请功一事。
可沈熙现在已经是端郡王了,若是再进一步封赏……
徐玉见想到这里心头微微一跳。
她想起,曾经沈熙当着她与安阳郡主说过,他会成为端王。
端王。
大梁朝可从来都没有过外姓王爷,就是当初太祖定了江山,几个功勋卓著的将领,也都只是封了爵,而并未封王。
那么……
沈熙有可能打破这个定律吗?
徐玉见也想不清楚。
她这般将沈熙离京之后的所有事都捊了一遍,倒似是沿着沈熙走过的路重新走了一遍一样,心里只觉一片宁静,后来倒是再没有去想沈熙有没有可能成为大梁朝第一个异姓王了,而是想着,沈熙什么时候能够回来。
既然北夷至少在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卷土重来了,那沈熙回京自然也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
就是不知道,他要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又能不能真的赶上寅哥儿满月。
平时看着寅哥儿,徐玉见倒也不觉得有多思念沈熙,但这时想到已经许久不见的沈熙,那些思念立即就化作丝丝缕缕的,将徐玉见的一颗心都给完全缠绕,让她完全挣脱不了。
当然了,徐玉见其实也不想挣脱。
在这样的冬日里,一颗心能够因为思念一个人而变得火热,这其实也是一种不错的体验。
就着灯光,看着在自己旁边睡得小脸红扑扑的寅哥儿,徐玉见伸手轻轻在寅哥儿的小脸上戳了戳,“寅哥儿,你说你爹什么时候能回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