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春寒开窍之际,桌上的梅瓶中都插满了梅花,淡淡的茶香伴随着幽幽梅香,却也是难得的自在惬意。
正在二人品茶赏梅之际,忽听闻外面传来一阵吵闹之声,像是从隔间楼道中传来的,二人本不想理会,可是此刻又听闻有一女子的哭声,便从隔间走出来想要探究一二。
只见楼道中一位抱着古琴的女子,满脸泪痕,旁边是一个书生打扮的柔弱男子,手中执着一只玉笛,朱权定眼瞧了瞧,那二人正是李良辰与其妹。
这时只听得一个醉醺醺,口齿已经不太伶俐的大汉指着那哭泣的女子道:“臭娘们,大爷是给你脸,这二百文定宝钞甩你脸上,买你一晚够本了吧,别给脸不要脸!”
李良辰忙挡在妹妹身前赔笑道:“这位爷,真是不好意思,我兄妹二人是出来卖艺的,这竹轩楼的规矩,向来是卖艺不卖身。”
那大汉后面还跟着两个小厮,走上前来一把推开了李良辰,李良辰本不善武,一个趔趄差点跌倒,那姑娘忙扶起她兄长,抽泣的更厉害了。
那大汉开始不规矩起来,他抓着那姑娘的手臂,嘿嘿坏笑道:“我呸!什么狗屁规矩,爷说的规矩就是规矩,爷今天赏你给你三百文定宝钞,你跟爷走!”说罢便用另一只手抓起那姑娘的下巴,身子有意无意地向那姑娘靠去。
朱权见此情此景已是怒不可遏,他刚想冲上前去出手相救,但见一白面少年已经挺身而出,那白面少年手法极其之快,他虽然身形力气不及那大汉,但恰到好处的制服了那大汉的软肋,可见那少年功夫不一般。那大汉此刻手臂已经脱臼,动弹不得,酒也已经醒了七八分,他身边的小厮见主子被别人制服,也是吓的不敢动弹,只听那大汉求饶道:“小兄弟,有话好好说,有话好好说!”
对方虽然动作之快,但徐妙锦定睛瞧了瞧,已看出那少年竟是位女扮男装的女子,心中不由得暗暗称赞,这女子身手真是不凡。
正当围观众人纷纷称赞那少年之时,那被制服的大汉给他身边的小厮递了个眼色,那两个小厮在趁人不注意的情况下,想要去偷袭那少年,徐妙锦忙会意朱权上前出手相帮,那大汉见此间乱成一团,便想趁机溜走,好在朱权出手及时,并未让那大汉有机可乘。
作者有话要说: 我又来剧透啦么么扎,这一卷虽然在讲大宁,但是不代表完全没有男主的戏份啊,男主过两天就会出现了,而且要搞个大事情!不过鉴于后面他还要搞更大的事情……我就不剧透了……
☆、第58章 张氏女(中)
第五十八章张氏女(中)
话说那正在那少年与宁王朱权一起制伏了那醉汉之际,那醉汉仍不放弃最后一丝逃跑的机会, 待二人稍未留神之际, 那醉汉反手一推那少年,那少年猝不及防, 便向栏杆倒去,如若此刻朱权不出手相帮, 那少年恐怕要从楼上掉下去。还好朱权扶的及时, 那少年才方知刚才只是惊魂一瞬。
待到竹轩楼的老板带着一众打手赶到时,那醉汉与小厮已经溜的无影无踪, 那老板忙过来拱手赔笑道:“真是幸得二位公子出手相救,才化解了今日之危机!”
李良辰本已是拥着妹妹在一旁泣不成声, 此刻也走过来鞠躬一辑道:“今日多谢二位公子出手相救,良辰没别的可报答二位公子, 今日便是二位公子想听良辰演唱到何时, 良辰与妹妹只为二位公子演奏。”
朱权忙摆手笑了笑道:“李先生如此这般便是客气了,今日我与夫人来此地,本是因为夫人听闻李先生歌声宛如天籁, 故此特来一探究竟。”说罢便回头看了看站在人群之外的徐妙锦, 徐妙锦这才款款走了过来。
那少年见朱权已成家, 而且夫人竟是如此这般美貌,心中不觉阵阵失落, 他刚想要起身离开,但见朱权转过身来,正冲他微微笑着, 面前这位公子本就面如冠玉,身姿如竹,温文尔雅,这如春风拂面般的笑容,不禁让那女扮男装的少年阵阵心动,想起刚刚他出手相救时的情景,不禁面上一红。
徐妙锦已看出那姑娘的心思,便走上前来拱手施礼道:“还未知这位小兄弟尊姓大名呢!”
那少年忙回礼道:“在下姓张,江西人士,此番是随父亲到大宁来的,你们就叫我张兄弟好了。”
朱权忙扶起那张姓少年,微微一笑道:“张兄弟何须如此多礼,今日即是有缘,不如一起听李先生演奏一番,否则岂不是浪费了这世间雅乐!”
那张姓少年脸颊绯红,轻轻低下头问道:“不知兄台如何称呼?”
朱权因是宗室之人,不好暴露自己的身份,这大宁城中,只怕除了宁王,便再没有几个朱姓之人,他看了一眼徐妙锦,便回礼道:“在下姓徐,应天人,此番是携夫人来大宁投奔亲戚的。”
李良辰见众位都自报了家门,便与妹妹客气的迎道:“众位快雅间请吧,我与家妹这就替众位贵人演奏一番。”
众人在雅间坐定,只见李姑娘弹琴,李良辰吹箫,先是一曲《阳关三叠》。李姑娘一指空灵,一指悠远,悠然如松涛阵阵,回应空谷;澄然似秋水漾漾,轻扣浅滩。
数年来与朱权相处,耳濡目染,徐妙锦亦仿若古琴欣赏大家,这李姑娘的琴技虽然不如自己夫君,但已是可谓称得上大家风范。
这边古琴曲音还未落,那厢箫声却已是悠然响起。琴声悠扬伴随着箫声袅袅,轻轻拨动着听众的心弦。霎时间,箫声琴声顿止,只听李良辰高声清唱道:“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清明的天宇,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设宴饯别,依依不舍。李良辰反复吟唱的那句“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就像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饱含依依惜别的情谊,也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切祝愿。众人听得都如痴如醉,歌声结束后,仍是意犹未尽,真所谓是余音绕梁三日而不绝。
从竹轩楼分别之时,朱权向李良辰拱手施礼道:“李先生歌声彷如天籁,在下不才,近日在整理北曲杂剧曲谱,先生哪日得空,可否能来在下府中试唱一番在下整理的曲谱?在下有意将那曲谱集结成书,取名为《太和正音谱》,希望这稀有的北曲曲谱在后世不会失传。”
李良辰对此事自是求之不得,连声称好。那女扮男装的张姑娘在一旁,看着朱权夫妇二人乘马车离去的样子,看着他对她举手投足间尽是温柔,心中便是一阵冷寂与酸楚,只是此二人都没想到的是,一月之后在大宁城中的静虚观,二人再度偶遇,要说这缘分便是,玄妙起来挡也挡不住。
朱权自幼便对道教感兴趣,因为他学识极为庞杂,所以与一般知识渊博的儒生是不一样的,他对道教感兴趣的点在于,他想探索这世间的真奥。而中国古代与西方的逻辑思维又不同,从古希腊人开始,西方人便有对世间真奥的思考,而这种思考经过一代代人的辩证与推翻,进而形成了哲学。中国古代亦有自己的所谓的“哲学体系”,便是这儒释道。朱权学道则是为了探索世间的真理与奥秘,并非是像某些人一样,修道为了逃避现实,而是为了把握道家的思想与理念。
大宁原是辽金统治的中心,这里原本就是佛教盛行之地,再加之元初那场激烈的佛道大辩论,以道教惨败而告终,自此终元一朝,佛教始终对道教处于压倒性的优势。朱权自就藩大宁以来,以他对道教的执着,便四处搜寻探访大宁境内的道教高人,自己也时常研读道教经典,只是徐妙锦一心向佛,夫妻二人便在宗教信仰上存在分歧,所以朱权出门寻仙问道之时,便不会带上自己的爱妻。
静虚观是大宁城中一座比较大型的道观,香火极是鼎盛,然而越是这表面繁华之地,内里却有可能暗藏不法之事。
这日朱权刚刚拜访完静虚观的紫虚道长,便在大殿中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那少年白玉发冠,身着一袭青袍,手中握着一把宝剑,他走上前去定眼一瞧,这不是那日在竹轩楼一起赏乐的张公子吗!
张姑娘没想到在这里会再遇见那日让她一见钟情之人,霎时间便微红了双颊,不知该说什么好,二人相互行过礼后,朱权便好奇的问道:“张贤弟怎会出现在这里?莫不是张贤弟也是喜欢寻仙问道之人?”
张姑娘微微皱了皱眉头,悄声说道:“我知徐公子是正人君子,亦是行侠仗义之人,此处不是说话之地,请徐公子与我同来。”
二人在静虚观对面的茶肆坐定,张姑娘便娓娓道来道:“徐公子可知,那乐师李良辰之妹失踪之事?”
朱权先是吃了一惊,旋即又在想,这些天没有听闻府尹那边有上报的人口失踪之事,莫不是那李良辰还没有报官?便轻轻蹙眉问道:“可有此事!那李先生可有报官?”
张姑娘点了点头,如是说道:“那绑匪要挟李先生,说不让他报官,如若报官,便要杀人灭口,李先生四处求门无果,那日刚好我再去竹轩楼,他遇到了我,便把事情说与我听了。”其实张姑娘再去竹轩楼,是心中想着还有没有可能再遇到朱权,可是赶巧的是,朱权最近忙于公务,已经一月有余没有去竹轩楼了,但令张姑娘没想到的是,无心插柳柳成荫,二人竟然会在静虚观偶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