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重生之媳妇穿成婆 (时雨凉)



这人一多,狭窄的车厢里,那味道可想而知。

唯一能让赵清茹庆幸的是,这会儿已经是深秋十月了,若是再早几个月,车厢里的味道只怕更销魂。

“小汝,你说我们下乡当知青,还能回城不?”说话的是女生叫吕迎春,是赵清茹上火车后新认识的朋友。梳着两根长长的麻花辫子,瓜子脸,跟赵清茹一样,也是刚刚初中毕业。原本吕迎春初中毕业后,可以顶自家姆妈的班,在工厂当学徒。谁知道偏心的爷奶知道后,给做主逼着吕迎春的姆妈将这份当学徒的工作,让给了吕迎春小叔家那个只比吕迎春小两个月的小堂弟。为此,吕迎春不得不收拾好包裹,下乡当知青。

下乡当知青,组织关系什么的就会转移到所下乡的村寨里。也就是说,哪怕之前家住燕京,是正了八经皇城脚下的居民户口,下乡后也得乖乖地变成农民。所以有条件的人家,自然舍不得自家的娃,吃不吃苦还在其次,关键当土/农民,一辈子背对黄土,地里刨食吃,什么前途都没了。

“不知道咧。”虽然赵清茹跟吕迎春一见如故,但这会儿在火车上,四周还有七八个同时知青的同龄人在,自然不可能什么话都往外说,“走一步算一步呗。其实当一辈子农民又何妨。”

农民跟农民自然是有区别的。旁的不说,在赵清茹前世,也就是几十年后的未来,像有些富裕的小康村子,每年分红就几十甚至上百万,别墅洋房小汽车,那日子可不是比一般的大城市白领更好。当然,混的差的,一年到头几百块收入,不得不当农民工在外打工,一年到头赚不到什么钱也就算了,还会被无良老板克扣拖欠工资。

其实根本不在于是不是农民。城市户口又如何?农村户口又怎样?

“我说赵清汝,你可别告诉我,你当真想在农村生根落户了。”坐在赵清茹斜对面,隔了一个走道,叫司甜的女生抬眼瞥了一眼赵清茹,不客气地冷嘲热讽道。司甜五官其实长得不错,只可惜有一张大饼脸,脸上扑着香粉。人还没接近,香味已经迎面扑了过来。

因为都是知青,所下乡的地方又是同一个,所以街道居委会给统一买的票子。可不知为何,大家坐在一起后,一番互相介绍后,司甜就对赵清茹有了一种莫名的敌视情绪。赵清茹确信在此之前并不认识这个叫司甜的女生,也不存在任何交集,对于司甜莫名的敌意,暂且也只当没察觉。

“是啊,小汝,你不会真打算嫁给一个农民吧。”吕迎春眨了眨眼,附在赵清茹耳边,轻声道,“上车前,我家姆妈可是千叮咛万嘱咐我,要把自己保护好,千万别头脑发热,嫁给农民。要不然,就把我腿给打断。”

“我才几岁啊,嫁人什么的还早着咧。就算我头脑发热,要嫁,我大哥只怕也不会答应的。”

“你大哥?”

“恩,我大哥也在那里当知青。这次特意选在大塘镇,也是因为我大哥就在下面的沈家洼村当知青。说起来也有两年没见了大哥了,也不晓得他现在怎样了。”

对于自家婆婆嫡亲大哥赵清山,赵清茹并没有见过本人,而自家婆婆残存的记忆并没有多少赵清山的片段留下。赵清茹只能通过悄悄翻相册,记住这位运气有点背的大哥。要不然,回头见面了,认不出来,可就丢人了。

“真好……说起来我也好些年没见到大哥跟二姐了。”许是赵清茹的话,触动了在场诸位内心的某根心弦。坐在司甜旁边,齐耳短发的女生,慢悠悠地开口道,“以前大哥总仗着自己是老大,欺负我跟二姐。后来,大哥去东北当知青,一走就是七八年,年年写信回来说会回来过年,可年年骗人……阿奶到死都没等到大哥回来……后来二姐去了甘肃那边。现在轮到我了,家里就只剩下小弟一个人了……

说着说着,那个齐耳短发的女生眼睛有些湿润。赵清茹记得,这个女生之前自我介绍时,说她叫李月荭来着。

020文乐前辈

对于上山下乡当知青,赵清茹这个曾经的八五后,若不是自家婆婆,根本无法感同身受。也是托了自家婆婆的福,为了找共同话题,赵清茹这才找了一下度娘粗略地了解了一下当时的大背景。从老三届大批知青下乡到七十年代末才陆续返乡,不管出于怎样的目的,几千万年轻人青春被荒废是不争的事实,无数家庭被拆散,像李月荭大哥那样留下终身遗憾的只怕也不是个例,甚至还有像自家婆婆嫡亲大哥那样永远地埋骨他乡的……

赵清茹长呼了口气,正想考虑着是不是转个话题,活跃一下气氛。坐在司甜对面,带着一副厚厚的黑色边框眼镜的男子,突然开口道:“都是一家人,离得再远,彼此心里惦记着,总有一天能团聚的。暂时的分开,是为了下一次长久的团聚……”

哇,好文艺啊。(⊙o⊙)

男子的声音很好听,是赵清茹喜欢的那一类声音,宽厚且有磁性,乍一听跟赵清茹老公方原那声音很相似。

赵清茹侧过头看向说话的那位,正巧对上男子也侧过头看向赵清茹这边。视线相撞在一起,隐藏在厚重的黑色边框眼镜下的目光,竟然炯炯有神,隐隐透露出睿智。赵清茹出于礼节,朝着男子微微颔首,随后回转过了头,不再理会。

真的好像……

赵清茹掩藏在军大衣下的左手不由自主地紧握成拳,稍稍平复了一下自己的情绪后,忍不住又偷偷瞄向那个坐在司甜对面的男子。男子比赵清茹几个要早几站上车,姓谢,名文乐,今年二十二岁。巧的是这位已经上山下乡七八年之久的老知青,谢文乐同志也在赵清茹几个即将去的目的地吕梁乡大塘镇当知青。

旁人会被分配到哪里,赵清茹不清楚,反正赵清茹是一心想去大塘镇下面的沈家洼找自家大哥,最好能分配到一个村子。而谢文乐就在清水湖水库最近的清水湖村当知青。

这一次,谢文乐乘着还未收割晚稻挤出时间回家探亲。前后只请到十天的假期,扣除花费在路上的时间,待在家里的时间其实也不过短短三四天而已。即便如此,能回家的机会每年最多一次,而且还不是每次都能轮到。

“也不知道下一站到哪里?”坐在赵清茹旁的吕迎春探头看向车窗外,发现列车行驶的速度明显放慢了许多,最主要车窗外的景致也有了明显变化,便好奇地问了一句。

“好像是梁溪。”赵清茹坐车前,研究了一下地图,虽说是未来几十年后的版本,大致的路线应该相差不大。当然,这会儿的火车,不仅仅是只有绿皮车速度慢,最关键的是不管大站小站,统统都停。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大站台停靠时间更长一点,需要补给供水什么的,常常一停靠就是半个多小时。当然,也有可能因为让路,中途休息休息。

哎,铁轨少的悲哀。

“梁溪?那可是大站台。我得下去走走,要不然整个人都酥了。”坐在座位上的吕迎春稍稍伸展了下身子,“小汝,你下去不?”

赵清茹摇了摇头,轻声道:“不了。”

七十年代的火车上还未供应一日三餐。大家口袋都不宽裕,出门在外多数人舍不得在火车上购买吃食是一方面原因。最主要的一个原因,现在大部分生活物资都是凭票限量供应,在火车上供应一日三餐,实际操作起来多少有点困难。所以即便有提供,也是极个别的车次。

这就造成了,每次火车进站,站台上会有一些流动的小推车出售各种热食。这些出售各种热食的,大部分是车站里的员工以及家属,当然也有住在火车站附近村寨里的人。车站也知道拦不住,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这会儿谁家都不容易。

赵清茹前世留下的后遗症,对于食物,很是挑剔。若不是众目睽睽之下,拿出太好的吃食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赵清茹也不会委屈自己,跟着啃冷馒头。即便有热乎乎的开水,泡开了伴了芝麻粉的米粉糊糊,夹着黄豆肉酱沫的玉米白面馒头,吃着也蛮香的。但赵清茹本身并不怎么喜欢吃面食。偶尔吃一顿杂粮馒头什么的没什么,可让她每天如此,顿顿如此,这不是逼着她掀桌子暴走嘛。

“去嘛去嘛。我听姆妈说,梁溪这边的酱排骨是一绝,还有油面筋,银鱼干……”吕迎春舔了舔嘴唇,抱着赵清茹的胳膊,撒娇道,“我都吃了两天的干馒头了,若不是小汝带了黄豆肉酱,我只能啃干巴巴的玉米面馒头了。”

“恩……好吧。”赵清茹思忖了片刻,点头同意了,“不过一会儿也别急着下车,等那些人都上车坐下来了,我们再下去。”

“可是那时候好东西不都被人买了?”吕迎春嘟囔了一句。

“上下车的时候,人挤人的,难免有人会错拿了行李。”赵清茹说的挺委婉的,但话中的意思其实很明显。托某场刚刚结束的运动的福,小偷小摸什么的这会儿并不多,因为一旦逮到了就免不了往死里收拾。不多并不代表没有,虽说这会儿绝大多数人口袋都不宽裕,难免有几个偏肥的肉鸡。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