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堂名馆’是个什么地方?”穆玄阳自问对京师,甚至整个应天府,都很熟悉,可却未听说过这个地方,不由一问。
剑鞘有些犹豫,可少主问话,又不得不答,斟酌再三,这才开口,“这馆子位于西钞库街,取‘堂名中人’为名,实则不过是豢养像姑、小官的风月作坊。”
说白些,就是满足男人断袖之癖的**馆。
自从查出,穆玄烈有意隐害陆崇宇始,穆玄阳便派了暗卫,对其紧盯不放。早几日华掌柜,便发觉穆玄烈常出入西钞库街的这座馆坊“打茶围”,可却并未太过在意。
毕竟穆玄烈是出了名的,好男风。今日却特来回禀,是因为穆玄烈花了大价钱,从“堂名馆”强行买走了正当红的一名清伶小官。
☆、第二百七十九章 揆度圣意
因秦王子穆玄烈,从“堂名馆”买了一小官,而引起燕王府暗卫的注意。
华掌柜查过这小官出身,原本姓陈,是因“胡狱案”,而遭株连的前御史大夫陈宁之庶子。
当时皇上下旨,抄家灭族斩陈府男丁,其家眷没为官奴。可不知此子因何会逃过一劫,而沦落风尘,成了嬖人**。
当初“胡狱案”,秦王奉旨查抄陈府,如今秦王子却买陈家子入府。这其中会不会另有原因,华掌柜一时间拿不准,这才急着禀报。
穆玄阳凝眉沉思,他也觉得若说这中间没有什么,反而不那么正常。可若说有些什么,依穆玄烈胆小如鼠的性格,又怎会将仇人之子,养在自己身边。日夜与虎谋皮,岂不危险。
“剑锋,吩咐华掌柜,想办法入秦王府再探。看看除了这陈家子,秦王府近日可还有新人入府?试着与那陈家子接触一下,不过不可打草惊蛇。”
事情吩咐下去,他这才洗漱更衣休息。
第二日一下朝,便见陆承耀身边的管事陆有年来请。回府更衣后,带上送给二老爷陆承宗的贺礼,便随着陆有年来了太傅府。
行礼问安,送上礼单。年后吏部已下公文,着二老爷陆承宗,任通政司左参议。仍是正五品的官职。
不过京官与外官自是有所不同。皇上登基后,罢承相裁中枢,却增设掌内外章疏、臣民密封申诉等事项的“通政使司”,可见皇上对此官衙的重视。
大老爷与父亲商量,这才为二老爷,谋了此差事。只待一步步坐等晋升,将来新皇登基时,有机会进堂上官,位列中枢。
原通政司左参议,因丁忧辞官回籍,守制服丧二十七个月。这才临时空出此缺。又有大老爷从中斡旋,且二老爷原就做到了正五品的同知。所以顺理成章的拿下了此缺。
陆承宗顾念胞弟举试,只在酒楼宴客,并未于府中大摆酒席庆祝。所以穆玄阳也只是顺势,带了贺礼上门。
留穆玄阳用了晚膳,陆老太爷这才携三子,沏茶待客,询问起谷物一事。
因为事前陆如雪便拟了条陈,两人又仔细相商过,所以陆承耀问起,穆玄阳回答的滴水不漏无懈可击。
就连陆老太爷、大老爷和二老爷,也听的连连点头,对穆玄阳大加赞赏。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此物关乎百姓饱腹大计。鸿轩即已试种成功,为何不据实上报?”大老爷想的更深些,一语道其关键。
“此物为舶来品,始时,晚辈担心是否能试种成功,不敢夸口。后来是因为,此物生长时,常会伴有斑纹茎腐病症,产量不如粟、黍。再未想出预防根治之对策前,晚辈实无十足把握,顾而迟迟未上书禀奏。”
安民济物,穆玄阳年纪轻轻,即知晓民为邦之本。行事稳健,不意气用事,为些虚名而争一时之长短,实为国之干城。
陆老太爷想着孙女能嫁此子为妻,不由老怀安慰。陆承耀如今再看穆玄阳,眼中也多了几分欣赏。
送走了穆玄阳,陆氏父子,又对殿堂策问,如何作答,仔细斟酌商量一番,这才各自休息。
因为有了穆玄阳的帮助,陆承耀信心大增,行间举步也多了几分轻松惬意。就连一向不出二门的云氏,都能感觉得出夫君近日来的不同。
太夫人更是一早,便从老太爷那里,打听到了事情的原委,特意准备了谢礼,命人送去了燕王府。
穆玄阳自觉理亏底气不足,哪好意思居功。可长者赐不可辞,只得硬着头皮生受。心里愧见陆如雪,又因穆玄烈之事,倒是一连数日,不曾偷入太傅府,与佳人相会。
陆如雪不知穆玄烈之事,以为穆玄阳不过是小孩子使性儿,倒也落得眼不见为净。
弹指旦夕,转眼就到了余月,经复试毕,便是殿试正日。一早陆老太爷便开了祠堂,带着三子陆承耀敬神祭祖。
太夫人携府中女眷,将儿子送出二门。由陆崇文兄弟三人,一路护送陆承耀至宫门处。
穆玄阳一大早,也赶来相送。
看着陆承耀上了马车,云氏心中忐忑,惴惴不安,立于二门处,久久不愿回院。
还是陆如雪多番相劝,云氏这才去了太夫人的院中。
皇宫保和殿,聚三百余,经会试复试之举子。经点名、散卷、赞拜、行礼等礼节,这才颁发策题。
“交通外藩,贸易香货。…。蛮夷为盗,禁民入海。…。”题长近三百字,制题所询正是“海禁”利弊得失。
陆承耀暗松一口气,将脑中存记,复又仔细回忆一遍,这才提笔以考场通用“台阁体”进行书写。
策文虽不限长短,但2000字为益。日暮时分交卷,再经受卷、掌卷、弥封等官收存。
至阅卷日,分交读卷官8人,轮流传阅。以五种记号分优劣。得“○”最多为佳卷。取十本进呈皇帝,最后由皇上钦定御批一甲。最后由填榜官填写发榜。
一甲三人立即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二、三甲进士如欲授职入官,还要在保和殿再经朝考次,综合前后考试成绩,经“点翰林”择优入翰林院为庶吉士。其余则分发各部,任主事或赴外地任职。
今次殿试的八名阅卷官,经皇上亲点,其中就有陆承宗的上峰,通政司左通政,及大理寺左寺丞,翰林院学士等人。
只是这次确有不同,放榜之日一早,太傅府便接到皇上圣旨,传陆承耀进宫面圣。
陆承耀的策文,关乎民生,得皇上看中,原就是意料中事。陆承祖又多问了来传旨的太监两句,知同时接旨的还有两人,若无意外,三人应该就是今科一甲。
心中大喜,却碍于传旨的太监在旁,不敢表露。等到陆承耀随着传旨的太监出府,一家人这才欢呼雀跃。
周皇自建国初期,便推出以农为本的政令。所以对于陆承耀的这篇策文,非常重视。兴奋之余即刻下旨,传其进宫问话。
☆、第二百八十章 鼎甲状元
陆承耀奉旨进宫,一路过奉天门,绕过雕有云龙海山的御路石,这才进了谨身殿。
殿内金砖铺地,殿阶之上设雕镂金漆宝座。周皇今日着一身绣有龙翟十二章纹的纱罗龙袍,头带上玄下黄串有玉珠的冕冠。
三人伏跪行礼,三呼万岁。得令方起身,低头垂目心中忐忑,不敢斜视。
周皇对于眼前三人,似乎很是满意。复又提出海禁一事,先询其他二人作答,这才看向陆承耀。
“陆博贤于策问中提出,开放部分朝贡贸易,指出对于惠利于民的商货,可以置官铺统一价格,给予开放买卖。引舶来谷物为例,只是碍于时限,策问中陈述不详,朕尚有几处不明。”
遂问了些春播秋收亩产等,更仔细了解了,此物的习性寒害,副产饲料等诸事。
陆承耀见皇上点到自己,这才上前一步回话。皇上所问之事,殿试之前,陆氏父子三人,便已斟酌商榷,拟出章程。所以将那日穆玄阳所说,整理复述,自是回答的滴水不漏。
甚至还提了策问上所不曾写的,其谷须,性甘平可入药。入肝、肾,有消肿平肝利胆之效。这也是昨晚,陆如雪送宵夜时,状似无意间透露给父亲的。
周皇这才知,原来试种成功的人并不是陆承耀,而是自己的孙儿,燕王三子穆玄阳。
不过陆承耀殿前对答,亦能做到不抢功不贪名。周皇难掩目中欣慰,“不愧是陆老太傅的儿子,果然刚正不阿。”
又听闻此物还可入药,更凭添了几分兴趣。
另外二人侧耳细听之下,不由得对陆承耀行事,也多了几分敬意。
周皇复又下令,传燕王三子穆玄阳,带着试种出的谷物觐见。穆玄阳一早就收到了陆如雪送与他的东西,自然是有备而来。
跪服行礼问安后,将拟好的条陈、谷物承上。
“哦?这就是苞谷。”周皇将谷粒捧于掌心,仔细端详,对此物倒并不感陌生。番邦朝贡中便可常见。
不过因其色,黄中带一抹橙红,所以在宫中多用于摆设装饰。从未有人想着,拿它来试种,甚至以其为粮服食饱腹。
“哈~!好,好!”能得皇上亲口赞誉,哪怕只有一个“好”字。穆玄阳和陆承耀心中仍难掩雀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