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看的大汗,心道,果然从古到今,熊孩子的威力都是巨大的。
林清把这两件事说完,剩下的事只要他在学堂自己弄就行了,也不用这些堂兄弟帮忙,就留大家吃了饭,然后把他们送走了。
等林泽一众人走后,林清就去了学堂,开始大刀阔斧的整顿学堂。
林清先给学堂编了一份校规校纪,规范了学堂的纪律,然后又把后世学生量化那套拿来,把学生平日的表现、作业情况、成绩弄成分值,算在每年的期末成绩中,并且宣布了奖学金制度,规定了奖学金一等奖为一百两,二等奖为五十两,三等奖为二十两。
林家子弟平时的月银,才不过十两,他们年纪小,又没什么私财,听到林清设立的所谓的奖学金,不由激动了,学堂里原来懒散的情况顿时一变。
林清看到学堂里开始奋发图强的林家子弟,终于松了一口气。
第206章 番外六
五年后
林清最近正忙着选一块地, 打算用来建书院。
自从五年前,他整顿了林氏学堂, 林家子弟在科举中逐渐崭露头角, 再加上原来他做郯王太傅时教出的那批孩子,林清的名声算是彻底打响了。
由于林清教的孩子资质都算不上极好,但经过林清的教导, 最后却能比大多数孩子都强,所以沂州府甚至山省,许多家族,纷纷想尽办法想把孩子往林氏学堂塞。
毕竟哪个家族掌权者没有一两个不成器的后代,要是搁在以前, 不成器也没办法,可看到林家那些歪瓜裂枣, 在林清手中走一遭, 就成了良才美玉了,哪个家族还能坐的住。
就是那些资质不错的孩子,许多家族也想往林家塞,毕竟林清身为两榜进士, 又身为帝师,像林清这样有学识有身份, 又肯亲自教学生的真不多。
一时间, 不少家族的族长纷纷登门拜访。
林清一开始并没有打算收这些人,毕竟他是人不是神,他自己有几斤几两他自己知道, 如果真有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本事,没穿越前,他就是著名的教育家,而不是一个重点高中的班主任了。
不过全拒了也不妥,来拜访的中不乏有山省的世家大族,在这个讲关系讲人脉的时代,直接拒了,也是很得罪人的,所以林清思考良久,定下了一个规则,每年林家对外招收二十人。
之所以定为二十人,那是因为山省能排的上号,有影响力的家族也就二十家,二十家正好一家一个,这样既不得罪人,也不会太多影响林氏学堂的正常教学。
可即便如此,五年下来,林氏学堂的林家子弟加上外姓子弟,也达到好几百人,如此一来,林氏学堂难免显得有些拥挤,林清不得不开始考虑建新校的问题。
林清把自己在城外的几个庄子的地契拿出来,挑了挑,最后选了城南的一个庄子,这个庄子足够大,并且方方正正的,很适合建新校和校舍。
选完了,林清拿着地契到了学堂,刚一进学堂,就看到林松正往外出,不由问道:“林柱呢?”
“柱堂哥正在给乙班的学生上课。”林松说道。
林松当年被林清在号房折腾了一个冬天后,终于在第二年的院试中一举中第,并且由于厚积薄发,居然在随后乡试中也吊尾过了,当时欢喜的林二叔在沂州府摆了九天的流水席,这也导致了林清的名声更胜。
林松在考完乡试后,并没立刻进京赶考,而是到学堂教书,打算跟着林清学几年,再进京考试,毕竟如今他的学识,去京城赶考也是垫底的料。
林松看着林清手中拿的地契,问道:“堂叔这是选好了,打算让柱堂兄开始建了?”
林清点点头,说:“如今正是春天,冰也化了,正好适合盖房子,多请些人,应该可以在夏日前盖完,然后晾上些日子,正好可以在秋天招生的时候搬过去。”
林松听了,高兴的说:“那感情好,现在学堂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校舍却不够用,不得不把耳房,后院都腾出来,确实有些不大像样子。”
“可不是,所以我才想着快点建个新的,你们几个堂兄弟中,就林柱这小子平时最活,所以我打算让他去帮忙监工。”林清说道。
林松听了,觉得也是,他做事向来粗心,杉堂哥只会读书和椿堂哥性子腼腆不爱和生人说话,堂叔还得管着学堂,学堂中适合监工的,还真只有机灵好动的柱堂哥。
林松和林清正说着话,林柱教完课拿着书悠悠的从里面走出来,看到林清,忙上来见礼。
林清把地契交给他,又说了大体上的要求,才让他去找工匠。
林柱拿了地契,听到林清的要求,直接拍着胸脯让林清放心,然后就出了学堂去找工匠去商量图纸和准备材料了。
几个月后,林清看着眼前刚刚建成的新校,看着崭新的教室和校舍,突然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欢喜,他决定,要给新校起一个大气的名字。
林清思索良久,终于定下了一个名字——琅琊书院!
校史:
琅琊大学,原为琅琊书院,建于元高宗十七年,是华夏第一所私立大学。其成立,标志着华夏高等教育的开端。
琅琊书院催生了华夏最早的现代学制,开创了华夏最早的理科、文科、医科等大学学科,为后来华夏的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
史载:
琅琊书院,位于沂州府城南,建于元高宗十七年,前身林氏学堂。
林氏学堂,原林氏族学,高宗太傅林清,随高宗于郯城,因族学风气不正,怒而治学,更族学为林氏学堂。
后太傅致仕,亲教于学堂中,沂州府世家,闻而心动,求于门下,太傅许之。
经其五年,林氏学堂不堪重负,太傅迁校舍于城南,更名琅琊书院。
第207章 番外七
李氏躺在床上, 缓缓睁开重若千斤的眼皮,就看到自己床前儿子那张担忧的脸, 不由喃喃的念叨:“清儿~”
林清忙趴在李氏的面前, 看着李氏是真清醒了,惊喜的说:“娘,您醒了, 您别动。”然后转头对外面的管家喊道:“快去叫大夫!”
李氏突然生出一股力气,一把拉住林清,然后喘了一口气,说:“不用了,不中用了。”说着, 竟犹如突然好了般,按着床缓缓的坐了起来。
林清忙扶着李氏, 在李氏身后垫了一个枕头, 这才小心翼翼的让李氏倚在枕头上。
李氏靠着枕头,看着床前围着的儿子林清林泽、儿媳王嫣小李氏还有一圈的孙子孙女曾孙玄孙,不由有些心满意足,说道:“我也是时候去见你们父亲了!”
林清看着突然红光满面的李氏, 再听到李氏不详的话,心里突然咯噔一下, 眼圈顿时红了, 有些哽咽的说:“娘说的是什么话,儿子们陪着您不好么?”
林泽也看出了李氏是回光返照,忙说:“娘, 您别胡思乱想,您好好养着,等明年春天又能多抱几个曾孙玄孙。”
李氏看着两个儿子,摇摇头,说:“我自己的身子自己知道,如今怕是过不了今日这个坎了。”
林清听了鼻子一酸,眼泪直接掉了下来,林泽小李氏王嫣也忍不住偷偷用袖子擦下眼泪。
李氏看到林清哭了,吃力的抬起手,给林清擦了擦,笑着说:“傻孩子,哭什么,多大的人,让孩子们看了岂不是要笑话,娘今年都九十二了,再不走,就成老妖精了,等到地下,你爹就不认识娘了。”
“娘”林清一把攥住李氏给他擦眼泪的手,哽咽的说:“儿子舍不得您,您别丢下儿子!”
李氏用另一只手轻轻拍拍了林清的手,笑了一下,叹息道:“生老病死,这都是天数啊!”
李氏转头看了看围在自己身边的一众子孙,对床头站着的贴身大丫鬟说:“去把我的体己单子拿来。”
大丫鬟忙到旁边柜子里,把一个匣子拿出来,然后回来,放到李氏的床边上。
李氏吃力的想把匣子打开,林清看了,忙帮他娘把匣子打开,李氏拿出里面的单子,说:“这里面是我当年的嫁妆和这些年攒私房,如今我也要去了,留着也没什么用,不如给你们做个念想。”
李氏咳了一下,接着说:“我平时用的这些东西,我也用惯了,等我去了,就给我带到下面,剩下的这些田产、铺子和细软,泽儿,你折算一下,平分给每个孩子吧!”
林泽听了,忙说:“娘,儿子这边就不用了,都留给二弟那边吧!”
当初大李氏去世的时候,林父直接把前妻的嫁妆封起来,等林泽成亲的时候直接交给他了,无论按照律法还是习俗,女方的嫁妆都是私产,都只能亲生子女继承,而且前些年林清在外,每年都送许多东西回来孝敬李氏,再加上李氏掌家这么多年,体己绝对是个不小的数目,林泽不愿意占弟弟这个便宜。
李氏摇摇头,说:“这点东西,你们谁家多了也发不了,不过是给孩子留个念想,孩子们都叫我一声奶奶、太奶奶、祖奶奶,总要一碗水端平。”
林清也在旁边说:“大哥,就当娘给晚辈的一点心意,您就别推了。”
林泽听了,这才说:“那儿子就代孩子们谢过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