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赵四娘家 (璇源)



之所以棚民来领卡的人很少,是因为赵四娘提出的苛刻规定,她要求申领人提交由所属地域的里正开据的贫困证明。然而要获得这种证明开据,就得满足一个大前提,那就是申领人得有里正管才行。

所谓棚民,十之**都是流民。这些背井离乡的流民虽比那些死在半路上的同伴们幸运太多,总算是冲破重重阻碍,活着进了府城。然而,府城并非乐土,堂堂一州之首府并不会给这些贱民提供遮风挡雨的港湾,在当今朝廷看来没把这些混进城来的流民驱逐出去就算仁至义尽,还妥善安置?纯属没事找事,想都别想。于是得不到朝廷援手的他们除去极少部分闯出一条生路外,绝大多数都住进了四面透风的棚子里,沦为了棚民。然后如同朝廷期待的那样,棚民们渐渐悄无声息地死去,将所有麻烦统统带走。

既然当今朝廷采取这种消极态度来对待流民,可想而知,它绝不会无偿为流民办理新的户籍。除去少数心思活络的人花钱找关系弄到户籍外,绝大多数流民都成了黑户。可以这样说,如今住在棚户区里的棚民八成以上没有户籍,对于这些没有户籍的黑户朝廷自然懒得安排里正来管他们。棚户区的里正最多只会管管剩下的两成人,这些人基本都是本地赤贫人家。

也就是说,棚户区里只有少数本地人才能符合赵四娘家的要求,得到一些援助,大多数缺衣少食的流民依旧孤立无援,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二百零二章 沿街叫卖

其实百味堂运作了一个月后,赵四娘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她不是没有想过降低申领条件。然而她粗粗统计了一下,棚户区里需要救助的老幼没有一千也有八百,就算只给每户两个名额,估计也有四五百号人,这远远超过了百味堂的承受能力。

诚然,依照赵四娘家的家底,扩大百味堂,每天多给四五百人供饭,她家并非是承担不起。可以说,只要她愿意就完全可以做到。

可当赵四娘想到每天要聚集近千号人两次,其中大部分还是不知根底的黑户,就会从心底生出恐惧来——这乌压压的,阵仗实在太大!一天两天还行,若是天天如此,不要说她家能力有限hold不住,就连不管事儿的朝廷多半也会担心发生动乱而出手阻拦呀!

赵四娘几经思考后,还是决定维持原状。哪怕家里那几个老好人轮番相劝,这事儿她都始终没有松口。

不过百味堂虽然没向广大棚民开放,赵四娘家却用另一种方式来周济棚民。生意不断壮大的她家不断地在建新铺子、新作坊,这就需要大量人手。每当这时,她家都会优先考虑棚民,先后多次从棚户区找人打下手。活儿不见得有多重多难,却给了他们幽都卖死力气的最高工钱,还包三顿油水很足的饭菜。若是饭菜有多,还允许他们打包带回家。

然而相比起庞大的棚民队伍,赵四娘家所招人员的数量极为有限,只不过是杯水车薪罢了。当她看到好些棚民们被香气吸引过来,眼巴巴地望着大锅,不知怎的,竟然生出几丝歉疚之情来。

于是她计较一番后,又在百味堂后面另支起一口大锅,等杀好第二头猪后,又炖了一锅全猪汤。然后宣布不管男女老幼见者有份,只需自备容器。就给领取热汤。

今天已经是第三天了,那两口巨大的铸铁锅里依然不断发出咕噜咕噜地声响,附近飘满了浓郁的香气。仔细辨别一下,就会发现两口锅里冒出的香气颇有不同。

百味堂前的那口锅里炖着的汤里没有加酱料。里面是奶白色汤汁,口味醇香;百味堂后的那口锅里炖着的汤里则加了赵四娘家特制的大酱以及小红辣椒若干,酱香浓郁,鲜辣爽口。

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去选择排不同的队伍。如此一来。熙熙攘攘的人流就一分为二。再加上有了前两天的经验,百味堂附近人很多却不混乱。

只见人们手里拿着从家里来带的大碗,有序地排着队伍。队伍里不时传出阵阵欢声笑语,虽然今儿才腊月二十六,还没到过年的正日子,可大伙儿却比往年过大年还要高兴,每个人都喜气洋洋的。

尽管外头在发放年货和免费派汤,一派熙熙攘攘,但百味堂里面依然井然有序地正常营业着。就在刚才,晌午的三百份主食销售一空。今天百味堂的营业算是结束了。

百味堂的九个员工在把铺子收拾得干干净净后,除了三个妇人急着回去照看孩子先走一步,剩下的六个人都主动留下来帮忙,其中就有褚小楼的娘亲周氏。

如今褚小楼他爹已经好得差不多了,尽管还不能出去揽活儿,但生活已经能够自理,因而周氏也就不忙着回家。这会儿她见年货发放处虽然有些繁忙,但那儿原本就有赵四娘和从各处调来的伙计在操持,加上新加入的几个百味堂的伙计,人手已是绰绰有余。于是有着一手不错的灶上工夫的她想了想。转而去百食坊里帮着做起酥糖来。

这个百食坊就是赵三郎盖来安置那些孩子的,青砖草顶十分独特,就在百味堂的不远处。

百食坊虽带了个“食”字却不是百味堂那样的食铺,确切地说它应该是一个食品加工作坊。尽管宅子的大门上似模似样地挂着个“百食坊”的招牌。因为作为作坊的它不必对外营业,大门两边的倒座房没有改成门脸儿,而是直接做了仓库。后面的三间正房是那些无家可归的孩子们的宿舍。两间耳房则一个充当厨房,一个充当茅房。院子里的四间厢房里就是作坊所在。

想当初,赵四娘拿出七钱银子帮忙修完屋顶后,在赵三郎的苦苦“哀求”下。又忍痛掏出一两银子来给他们做本钱。

若在静海,一两银子拿去做小生意或许可能,可在幽州,呵呵,几乎是天方夜谭。可眼见赵四娘这条路是走不通了,赵三郎又不好意思再向家里其他人伸手要钱。无奈之下,只得利用家里的资源,以成本价内部购买了一批饴糖,还从姜氏手上白拿了好些卤水料包,打算做些低投资的吃食。

于是,稍稍添置了些简易的家当后,名为百食坊的小作坊就开工了。作坊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制作切糖,是在东厢房;另一部分则制作卤味,是在西厢房。

最初的时候,那些孩子们天不亮就开始在作坊里忙碌起来,等到精心制作的成品新鲜出炉后,他们也不顾朝露会打湿衣服,就踏着第一缕晨光出发了。到了城南之后,孩子们中间小一些的或两个或三个结伴而行,提着篮子走街串巷;大一些的则挑着担子沿街叫卖。

百食坊出品的切糖都以饴糖为原料,有芝麻糖、花生糖和核桃糖等多个品种。别看其中大部分切糖都很大众化,基本上别的糖铺都有销售。但只要吃过的人就会发现他家口味清甜,比起别家用红糖或是白糖制成的切糖,另有一番滋味。当然了,有人喜欢清甜口味,就有人独爱重甜口味,这个全凭个人喜好。饴糖制成的切糖从口味上来说,并不能够胜过传统切糖。但是百食坊的切糖有一个巨大的优势,那就是价格低廉,售价只有别家切糖的三分之二,这就吸引了许多精打细算的城南小市民,没过多久百食坊价廉物美的名声就渐渐在城南的街头巷尾传开了。

切糖的生意好,卤味的生意也不差。因为刚开始时本钱不够,食材自然用不起鸡鸭鱼肉,就只能选用毛豆、土豆和豆干之类不值钱的素菜,再有就是赵三郎从自家铺子里搜罗而来的鸡下水和鸡爪。尽管都是些“贱物”。且孩子们还把不准火候,奈何赵四娘家的卤料太过出众,哪怕味道稍有欠缺,回味悠长的独特口味还是吸引了大批回头客。当孩子们唱着叫卖小调时。随时会有闻讯而来的食客过来要上一份儿,这已经成为城南街头的一景。

客似云来的生意很快就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益,赚到第一桶金的孩子们没多久就结束了四处叫卖的生涯。百食坊先是在城南夜市租了两个固定的摊位,一个卖切糖,一个卖卤味。前不久又在城南的石桥街和嘉善街各租下一个小小的档口。用以销售各式糖果和卤味。

“小陆子,怎么这么快就回来啦?”周氏见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驾着驴车回来,便问道。

这少年名叫陆小田,他还另有两个小伙伴,同伴三人负责在石桥街的档口里卖糖。按理说,铺子要开到傍晚时分才会关张,这会儿才过晌午陆小田就匆匆忙忙跑了回来,周氏见状好生纳闷。

“褚家婶婶,我是回来拿货的。刚刚有个路过的客商起底了咱家所有的龙须糖,铺子里一下子就断货了。可还是有好些人想买,大哥就派我回来取货。”陆小田笑着答道。

“哎呀,早上的时候茗香楼的掌柜捎信儿来说,他家要订花生酥糖和芝麻核桃切糖各二十斤,让咱尽快赶出来。咱这一上午都在赶他家的单子呢,龙须糖就没来得及做,估计家里就剩下十来斤了。”这群孩子里唯一的女孩子陆锦皱眉道。

“这可怎么好?原以为二十三之后就不会多少人会卖糖了,毕竟家家户户都有好些灶糖存着呢!谁知道府城人这么喜欢吃糖,都这个时候了还买个不停。”说着说着,陆小田灵机一动。提议道:“要不,我让西厢那边别做卤味了,都过来帮忙做糖吧?”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