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他的国家,这是他的治下,舆图上的一切,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所有黎民百姓,都属于他。
他主宰生,也主宰死,主宰着繁荣锦绣,也主宰着腐朽枯败。
明帝猛地站起来,疾步走向舆图,抬起手,轻轻描绘着上面粗细不一的线条,那每一条线,仿佛都是大明的血脉,交缠网覆,勾勒出江山的曲线。
他的手指忍不住微微发颤,御书房中安静得没有半点声音。
不知过了多久,明帝一字一句道:“爱卿,你说得对,这就是大明国,是朕的大明国。”
当夜,御书房中灯火通明,次日,明帝竟罢朝一日,这是他登基以来首次罢朝,不少大臣们都在猜测到底发生了什么?有那些消息灵通的,知道刘北平昨日面见过皇上,纷纷找他试探。而刘北平却只是高深莫测道:“皇上在阅读他的江山,他的子民。”
一日一夜,当明帝终于从那几十本手札中抬头,他又看了眼舆图,忽然笑了笑,笑声有些瘆人,“原来,朕的大明国,繁荣之下,已是如此千疮百孔……”
室内无一人敢搭腔,所有宫人都低垂着头。
半晌,又听明帝道:“昨日刘北平言,舆图名为《大明疆域图》,那几十册书,为何没有名字?”
总管太监回道:“刘大人说,书的作者还未想好名字。”
又是一阵沉默。许久,明帝道:“既然如此,便由朕来提。”
明帝取过毛笔,蘸了墨汁,在封皮上郑重落下苍劲有力的一笔。
一横、一撇、一捺。
笔走龙蛇,力透纸背。
最终,封皮上留下五个大字。
——大明山河志。
翌日,明帝在奉天殿中召见了韩鸿雪,当着满朝文武,韩鸿雪竟一点不怵,他博识多通、言之有物,一言一语分条析理又深中肯綮,其风姿引来众臣折服。明帝当场封他为博士,并入太书院主掌文教,其夫人方氏也获封诰命。
在大明国,博士素有通晓史事、学富五车之名,尽管权利不大,但十足清贵,受到天下读书人所敬仰。
韩鸿雪感恩受领,之后,皇上又念其情况特殊,允了他一年时间回乡探亲。
就在韩博士带着他夫人回乡的路上,《大明山河志》也被皇室书坊印制成册,在全国各大书行售卖。
这套由明帝提名、吏部尚书刘北平作序,又受到许多朝中大员推崇的书籍,一经刊发便被抢购一空,一时间洛阳纸贵。
京城,国中大儒王先令府中。
一位年过半百的儒袍老者狂饮一口酒,对天高呼:“好!此乃好书、真书、奇书!读此书,足不出户便可阅尽大明,它必将传于天下!传于万世!”
外间,他的数名学生们面面相觑,眼中都是羡慕。
潼天,总兵府。
夏侯枫挑灯夜读,直到时过三更,侯夫人进来为他披上件斗篷,柔声道:“侯爷,天已经很晚了,您明日再看吧。”
夏侯枫对她温和一笑,不舍地合上书,望着窗外月色低喃:“原来,这就是你的道。”
桃源县,张府。
一名小厮急吼吼地冲入院子:“老爷,小的抢到了!”
“真的?!”张举人从书房里快步出来:“好你小子,回头老爷赏你。”
周菀之被丫鬟搀扶着过来,恰好撞见这幕,她笑道:“什么事让夫君这般高兴?”她转眼见到小厮抱着一摞书,心下明白了,“恭喜夫君,可算是买着了。”
《大明山河志》卖得太快,又必须由皇家书坊印制,县里供不应求,这几本还是公公跟书行打过招呼,对方答应售书时会提前通知一声,才让他们抢到的。
张举人从小厮手中小心翼翼地取来一本,抚摸着封皮五个字,心里发颤地想,这可是皇上的御笔啊!
他敬畏地翻开书,只粗粗扫了几页就觉此书文采斐然,言简意深,不禁叹道:“好!难怪连大儒们都赞不绝口!听闻明年春闱的主考官或许会轮到吏部尚书刘大人,《大明山河志》正是请他作序,仅仅这一点,就足够天下读书人为之疯狂了。可惜此书现今不过印了五册,听说一共有四十余册,不知剩下的京城何时会刊印?”
周菀之笑了笑,她夫君八年前考中举人,又连续两次落第,一直在家苦读。她知道,尽管夫君已年近不惑,但依旧对明年春闱抱有很大期望。
《大明山河志》名头实在太响,周菀之不免有些好奇,她取来一本,细细翻看,忽然,她在扉页上见到了个熟悉的名字。
韩鸿雪?
方秋晚的丈夫不就叫这个名字吗?
她脑子里骤然浮现了个女子的身影,这些年,尽管她很少想起方秋晚,但却一直没有忘记过对方。一是两家人本来的纠葛,二是方秋晚临走前,她丈夫曾编了个故事,被说书人念得满城皆知,让周家受了不少指责。
她当时还有些怨气,幸而娘家宽解、夫家体贴,让她渐渐想开了,十几年过去,那些情绪早已淡了。
此时,周菀之看着这个名字,心道韩鸿雪会是她想的那一位吗?于是问道:“夫君,这位韩先生是哪里人?”
“对!你不说我差点儿没想起来,韩博士正是桃源村人,不日就将返乡探亲。”张举人摇摇头道:“也不知他是何等风姿卓然,能让皇上这般赏识,不行,我得赶快准备准备,说不得还有机会请韩博士指点一番。”
周菀之一怔,莫名又想到说书人口中那则半真半假的故事,想到方秋晚的嫉恨,还有对方那些在当年看来毫无可能的妄想,不禁微微苦笑。
或许要不了多久,周家与方家的故事也会传遍天下了……
四月初三,韩鸿雪与秋晚来到桃源村村口,如今的韩鸿雪可谓炙手可热,风光无限,他为了少被人打扰,一路上轻装简行,低调赶路,而今终于回到了家乡。
村口早有方家人等在那里,他们一切都好,方老大夫妇已年逾花甲,但依旧精神矍铄。
方秋晚的二哥虎目含泪道:“小妹,妹夫,你们终于回来了。”
“是啊,我们回来了。”秋晚微微一笑。
春风起,叶影烟碧。
又是一年九春盛景,满山花放,流光万里。
作者有话要说: 从桃源村来,回桃源村去。
从群众中来,回群众中去。
从娘胎里来,回坟墓里去。
_(:з」∠)_,看人民名义中毒了,推荐。
以及最近有点事情,之后都每天20:00更新,什么时候改回来,作者有话说告知~
还不知道下个写什么,我要好好想想,争取下个故事可以存点稿子。
感谢:云再再扔了1个地雷投掷时间:2017-04-04 21:09:34
读者“大花猫”,灌溉营养液
第71章 说好的校园呢?6.1
几番沧海桑田,数度岁序更迭, 一千年匆匆而过。
大明国早已日落, 这片锦绣山河上又诞生了数个新王朝, 一直到百年前,人类进入了科技高速发展的新时代。
东南沿海的某个小村庄正在大兴土木,有开发商看中了这里山清水秀,便在政府的支持下拍下了一大块地,准备建成豪华型养老基地。
然而就在这一天,施工队在后山挖出一座古墓, 开发商本想不管不顾继续施工, 可当地百姓不愿意,他们害怕受到先祖责罚,双方闹起来,险些酿成大祸。
最终, 政府要求开发商暂停一切施工行为,必须等拿到文物勘探报告后, 再重新申报施工流程。
开发商只有自认倒霉,然而省内的考古人员赶到现场勘察后, 确认这是一座大明朝时期的衣冠冢,迄今已有一千余年,并且, 他们在墓中发现了六个毫无损毁的木箱。
他们小心翼翼地将木箱抬走,这件事的热度渐渐淡去,最终消失在众人视线。
一个月后, 门海省忽然宣布,省内一处大明朝衣冠冢内,发现了六个木箱,墓主人不知用了什么方法,让木箱千年不损,里面封装的东西也保存完好。经过考古人员确认,其中四个木箱中装了许多竹简,上面刻制了共四十七册的《大明山河志》,还有两个木箱则存放着许多羊皮卷,拼在一起,竟是一张完整的《大明疆域图》。
消息一出,引发海内外震惊。
人们纷纷质疑消息的真实性,因为根据历代文献考证,大明朝覆灭后,新朝帝王将《大明山河志》列为禁/书,实施全面销毁。如今国家博物院中存放的只有四本,都是好不容易传下来的民间手抄本。何况,《大明山河志》一共有四十七册只存于传说,没有任何史料能证明,至少大明国皇室书坊只刊印了二十册。考古界一直认为,全套《大明山河志》早已随明武帝陪葬皇陵,但明武帝陵数次被盗墓贼破坏,几十年前国家对其进行保护性挖掘时,根本没找到这套书。
至于《大明疆域图》,原图已被战火损毁,如今只剩下一大半,同样被陈列在国家博物馆中,是国家禁止出展的一级文物。原图可是当时的大文豪韩鸿雪亲自绘制,一直在大明国御书房中挂了一百八十年,此后又被新朝皇室收藏,从未流入民间,那衣冠冢中的《大明疆域图》又是何人所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