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氏一家人没有回家过年,让萧楠颇感怅然,不过她现在上有老、下有小的,这种怅然的情绪持续时间并不长,很快精神就被手头的杂务所牵住,一转眼,新年就过完了,时光的脚步悄然迈进天圣元年(公元1026年)。
天圣元年,是新皇登基后启用的第一个新年号,所谓新朝新气象,现虽不是新朝,却是新皇,这位新皇行事的手腕和宋真宗全然不同,宋真宗是典型的守城之君,而新主显然不甘于满足现状,他登基至今不过五个月,这一翻过年,就开始和百官讨论关于燕云地盘之事。
燕云十六州在本朝太宗手上收回了八州,又在真宗手上丢了两州,而这个时候的大辽兵强马壮,君明臣贤,再加上还有耶律浩南这等妖孽坐镇,大宋一时半会想把燕云另外十州收回来,不异于痴人梦话,宋真宗在位二十余年,绝口不提半句半于燕云之事,其间两次增兵燕云,都是被情形所迫,不得已而为之。
现新皇一上位,就提起燕云之事,诸臣皆是吃惊不轻,好在新帝并没有表示现在就要兵发燕云,他只是和大家说,燕云是汉人的土地,总有一天是要收回来的,让大家不可有一日懈怠云云……
当然,朝堂中的这些事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关系,对老百姓而言,只要朝局稳定,政府不颁布影响百姓生活的重大政策条或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他们就不会去理会这些,对老百姓而言,丰衣足食,过好一家人的小日子才是他们的主题,对萧楠而言也是如此。
正月过去之后,就到了采茶的时节,萧家屋后那三百亩茶园,林氏和雀隐都不在,只能由萧楠负责处理,雀隐是乾兴元年四月底入京的,她入京之后,茶园就交到了萧楠手上,乾兴二年春,萧楠试着动手制了点茶叶,不知是茶树年龄愈来愈长,产生的原料没那么好的原故,还是因萧楠已然成亲的原故,总之,制出来的茶质量已然没法和当年未成亲的时候比。
之后两年,萧楠因有了怀瑾,根本腾不出功夫来制茶,而今过完年,怀瑾已有一岁半,早在三月前就断了奶,再加上家里有江天琪和莫嫂一家人帮忙看顾,萧楠已能腾出点时间干自己想干的事,正月过完之后,萧楠去茶园转了一趟,突然生出再动手试试,看看自己成了亲之后到底还能不能制出雪针的心事。
二月十六,萧楠从桑榆村召集了十数名待字闺中的少女帮忙采茶,鲜茶采下来之后,她打起十二分精神,耗费三日时间,头一批春茶毛尖制出来了,许是萧楠格外认真的原故,这几斤毛尖比她乾兴二年制的那批那强不少,单以外型而论,已和当年的雪针不相上下。
唯有冲泡的时候,茶水入口味道差了二分,萧楠静静的品着自己制好的茶,忍不住微微摇了摇头,茶这东西,确实是有讲究的,越好的茶,讲究越多,一些顶级好茶,不仅对水质环境、茶原料、制茶人的工艺要求甚高、采茶人和制茶人的气息体味也是影响茶叶质量的重要因素,像她这成了亲的人,终究是没有办法再制出做姑娘的时候那种品质的茶了。
萧家屋后的茶园一直走的是精品路线,茶园的毛尖每年只采清明前的原料,过了清明,就不再取叶了,为此,清明之后,茶园里的活计便告了一个段落,茶园的事忙完之后就到了农忙春耕之季,萧楠家的田地是租赁给别人耕种的,春耕倒没她什么事。
不过她不用耕种,屋后却还有一千亩果园和花木,果园已然成林,成林的果园除了需要施施肥以及采果的时候有些活计外,平常倒用不着费太多心事打理,而花木不一样,大多数花木每年都需要剪枝,需要松地除草,萧楠家的花木有几百亩,靠着他们家里这几个人肯定是忙不过来的。
为此,请了不少人来帮忙,萧楠自己也没闲着,她每天都会抽出两个时辰左右的时间,出去和雇工们一起干活,不仅自己出去,还会把怀瑜也带去,怀瑜现年已有五岁,三字经和千字文已经读完。(书读完了,里面的含义大多还是一知半解,必竟在他这个年纪想要全部理解里面的内容可能性不大)
五岁的孩子当然干不了什么事,他大多时间就是跟在萧楠身后捡捡枝叶拾拾草什么的,萧楠每天把他带到地里也没指望他能干啥,单纯是让他跟着出去感受一下农活的辛苦,她可不想因家境宽裕,就把孩子给养成了一个五谷不分、四脚不勤的二货,在萧楠看来,农家出来的孩子,你最起码要懂得农人的艰辛和五谷粮食的来之不易。
五岁的怀瑜现在每天的功课很多,每天卯时中就要起床(约六点到六点半之间。)起床之后,先用一盏茶的时间热身,活动身体,接下来喝杯蜂蜜水,就随萧楠站马步桩,鉴于其年纪尚幼,萧楠每次只让他站半个时辰,到点之后,就吃早饭,吃完早饭,再习一个时辰的书。
习完书之后,就随萧楠入地干活,从地里回来基本就可以吃午饭了,吃完午饭之后有半个时辰的午睡,午睡起来之后就开始习字,每天下午除了读书习字之外,还要习半个时辰的射箭,至于骑马,才五岁的孩子年纪太小,萧楠尚没有开始让他学。
萧楠并没打算把儿子培养成十项全能的超人,而是她觉得,不管孩子长大以后想干什么,你都得拥有一定的学识技能和资本,只有你拥有足够让自己立世的本领,才拥有随心所欲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的权力,而这些本领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它需要你从小开始,一点一滴去学习积累……
当然,如果孩子实在对这些安排没兴趣,萧楠也不会勉强,她会根据孩子自身的兴趣去培养他的一技之长……不得不说,萧大娘子上辈子虽没做过母亲,也没有什么育儿经验,可丰富的学识素养和宽阔的视野,让她颇有成为一个优秀母亲的潜质。
第三百九十二章、灾荒
天圣元年这一年的年景不太好,河南、山东,湖北、河北等四省同时发生了大旱,这四省自从三月下过两场春雨之后整整三个多月没有下一滴雨,也就是说最需要雨水的夏季,这四省几乎是一滴水未落。
如此严重的旱情让此四省的农作物几乎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除了冬麦玉米有一定的收成之外,其它如水稻,春麦几乎是颗粒无收,虽说朝庭这些年来一直在的大力督促各地的开渠引流,渠道工程做得不错,却也架不住这样的大旱。
面这等大旱,很多河流都搁了滩、露了底,渠道做得再好无水可引也是无用,冬麦玉米收成不错的地区,都是渠道做得好的县镇,有些乡县,因天高皇帝远,监督没那么到位,渠道阻塞不通之地,收成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旱了一百余天之后,到了七月下旬,又连续下了多天暴雨,多地引发了小规模洪灾,好在朝庭给力,自天旱超过了一个半月之后,就引起了朝庭的高度重视,到等旱情持续到两个月的时候,朝廷已派下各路钦差,到悍情严重的州府坐镇。
一边筹备赈灾物资,一边筑坝防汛,正是庭朝的各项准备工作做得很到位,才保证了在灾情如此严重的情况下,既没有发生灾民逃荒、物价暴涨的现像、也没有发生灾后瘟疫横行的恶果,这一场大灾过去之后,虽让满朝官员脱了层皮,国库都被掏空了三成,却为登基刚刚一年的新帝挣来了无上的口碑。
于天下百姓而言,一个皇帝好或是不好,主要看你能不能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而想让天下百姓安居乐业,除了税赋律法制度等等因素之外,还有面对突发灾难时,朝庭的处理方法和力度,刚上位的赵祯面对这种突发天灾,显然处理极其到位。
天下百姓对新帝满意了,满朝官员对新帝也是称赞不止,可当事人赵祯却没有多少欢喜得意之情,他这会正看着手里这张户部送来的国库帐本叹气,这一场灾荒下来,虽说民间秩序稳住了,朝庭却脱了一层皮。
四省同时发生大规模旱灾,这四省的税赋没有了不说,朝庭还要调拨大量的钱粮、耗费无数人力物力来振灾抚民、以及处理大旱之后可能出现的大涝等一系列防御措失,这一切消耗加起来几乎是一个天文数字,再加上天禧三年到乾兴元年的那场大战的消耗,大宋国库这些年来积攒下来的物资,几乎被消耗了一半。
直到这一刻,赵祯才深刻的领悟萧楠前两年和他讲的那句话的意思,他记得姐姐当时是这样和自己说的:“小祯,君王这个职位是非常不好做的,它代表的不仅仅是无上的尊荣,同时还代表着无上的责任……”
是啊,责任,他上位才一年时间,就充分感受到了责任这两个字的份量,现在的百姓和官员都夸赞他这位君主英明,可他自己看着手里的帐本却莫明的感到胆颤心惊,大宋近三十余年只被动的打过一仗,除此之外国家并未发生过特别大的灾难。
三十于年的太平盛世,国库里积攒下的来的东西,居然只支撑了一场持续了半年多的战争和一次四省同发的天灾,若这样的突发事件再多几起,或者说战争与天灾同时降临……意念落到这里,赵祯不由自主的打了个寒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