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才家的小娘子 (路飞爱吃肉)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路飞爱吃肉
- 入库:04.10
这也是为什么,一向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杨县令,会不顾身边师爷的阻拦,在未得到知府老爷同意的情况下,私自将这几个罪魁祸首给绑了,游街示众,让百姓们出恶气。
封闭了两个多月的钱家村,终于可以跟外界沟通了,村民们争先恐后的去往镇上凑热闹,这就是人性,这就是鲁迅笔下所谓的血馒头,没受到灾害的人都会庆幸,灾难没有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对于别人遭受的灾难,也不过是这些人口中八卦的谈资罢了。
淑德本不愿凑这样的热闹的,这样的热闹看得让人心塞,让人憋闷,这样的情景,让淑德想起了上一世的那些中东难民,只不过这次的受害者是自己的同胞,让人更加的难受罢了。
战争中受害的永远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百姓,真正有点能力的人,早就逃了,上下这些没有能力自保的百姓,就只能任由别人屠杀。
像淑德这种生长在和平国家的人,根本体会不到中东人民那种朝不保夕的日子,也体会不到他们那种,有今天没明天的活法,他们对于淑德来说,不过就是新闻联播里播放的外人,是战争的牺牲品,看着可怜,让人同情,但却不会想着去救助。
现在角色调转了过来,淑德变成了战乱时代的难民,虽说是一个没有经过战争的难民,但是这几个月的感触,已经让淑德再也不想过这样的日子了。
应县令的号召,现在家里有粮食的富户,提前拿粮食来交税。这一次,淑德家没有后退,因为钱家人对杨县令有充分的信任,这样的好官,值得淑德捐献家里剩下的粮食。
因为要重建小镇,淑德是过来帮忙的,久不出村的淑德,此时看到这满目疮痍的小镇,饶是再铁石心肠,也不会将粮食藏匿起来了,淑德不是大善人,但是淑德也不是那种极度自私的商人。
此情此景,淑德早就忘记吝惜自家的东西了,如果家里的东西能帮着这些受害的百姓度过难关,淑德和钱兴旺不介意家里的买卖少赚钱点,同胞遭此大难,怎么也不能再顾着家里的那点小算盘了。
引发这场大难的罪魁祸首是那些前朝余党,他们勾结海外的敌国,打算侵占这片海域,然后通过打海战来击溃周边的驻军,获得海上制霸权,所以这帮前朝余孽主要集中火力在海边的镇子,就是为了控制海边的镇子,通过海运给军队运送物资。
本来海周边的小镇都控制得差不多了,就差码头小镇这一环,就可以闭合了,一旦码头小镇沦陷,敌军就会将这几个小镇子,全都掌握在手中,大战一触即发。
不过幸好掌权者终于醒悟过来敌军的目的,亡羊补牢,为时未晚,虽说附近的百姓被祸害够呛,但是起码没有酿成更大的错误,百姓还是免受了战争之苦。
不过遭殃的地方太多了,钱家村的镇子跟这些镇子相比,根本就不算受灾,朝廷也没有派发多余的粮食来救助,杨县令就只好故技重施,从富户的粮仓里先挤出点粮食。
不过这次杨县令要客气很多,不是直接要,这次将粮食主动贡献出来的人家,不仅能免税,还能获得嘉奖,所以大家都积极响应杨县令这个“粮食抵粮税”政策。
淑德带着家里的女工们,将家里剩下的玉米磨成粉,再加上没吃光的烤馍,全都一古脑的拿到了镇上去交税,淑德家一次□□了整个村子的税收,这下子村民家里秋天收割的小麦,就可以随便安排了,反正淑德家对粮食都不挑,村民还粮食时,可以还玉米也可以还小麦。
钱家村所在的镇子因为挨着码头小镇,所以才被殃及池鱼,钱家村小镇都被祸害成这样,码头小镇的惨状就可想而知了,那些歹人打着寻宝的旗号,在镇上哄骗无知百姓,招兵买马,将镇上已经摸得清清楚楚了。
这些人的目的就是占领镇子,所以才会杀烧抢掠,造成那么大的混乱,等百姓们害怕了,开始出去逃亡了,这些人就对着小镇进行了大洗劫,东西能抢的都抢没了,有些黑心肠的,直接连着房子给烧了,完全都是在祸害人。尤其是那些被招进去的原住户,更是趁机报复,将自己看不上眼的人家,给祸害个家破人亡。
李家逃得早,药材铺里面的药材都搬到了钱家村,本来就需要大量物资的敌军,看见药材铺早已人去楼空,一气之下,就一把火把药材铺给烧了,李默然家现在被烧成一片灰烬,看到自家基业毁于一旦,李家二老差点没背过气去。
朝廷能过来及时救援已经不错了,对于这种房屋损毁的,百姓们就只能自认倒霉了,幸好李家的好多珍贵药材,在钱家村还是保存的很好,而且这么多年,李家也是攒下了一大笔钱,重建房子还是绰绰有余的。
房子没了,李默然跟着李家老爹就回到镇上建造房子,李家老娘跟着钱如意带着孩子继续待在钱家村,反正钱家的房子多,这几个人,还是放得下的。
百姓们恢复了生产,但是这笔血债却还没清算完毕,人在做,天在看,坏事做尽,迟早都会有报应的。
☆、76.入狱
小镇上的危机刚解除没多久, 范夫子就带着老婆孩子,从闺女家搬回了镇子上的老宅,范老头逃难的时候,把家里值钱的东西全都带走了,所以家里损毁的东西很少, 就是家里剩下的一点东西被洗劫了,大概是歹人收获太小,故意将范夫子家翻得乱七八糟的, 不过幸好损失不太大。
相比较于出去逃难的范夫子一家, 淑德大姐家就要惨很多了, 因为没去避难,所以家里被小偷光顾了好几回,本就不富裕的家庭, 更是雪上加霜了,已经到了到了吃不上饭的程度。
范淑贤的婆家不算富裕, 遭此大灾之后更是一蹶不振,县令给受灾的百姓们分发了粮食, 也都是定量的, 而且以后还是要还给县衙粮仓的, 所以这些救济粮,对于范淑贤这一家十来口人,根本就不够吃,范淑贤的相公本来也是靠给铺子做掌柜的赚钱,现在店铺老板都跑了,也没有工钱赚,而且镇上遭此重创,找活都难找了,就算想干抗麻袋的活计,都找不到了。
被逼无奈的范大姐只好厚着脸皮来娘家借银子了,范淑贤来的时候,正好赶上淑德帮着张氏收拾屋子,范大姐在小妹面前实在是拉不下面子,支支吾吾没好意思说出口,就默默地帮着张氏一起干活。
“你要用多少啊?需要什么跟娘说吧。你这傻孩子,跟娘有啥不好意思说的,你们家刚遭大难,不在家收拾屋子,跑到我这来了,肯定是家里过不下去了吧。”闺女是自己生的,张氏还是很了解大闺女性子的,趁小闺女出去打水的时候,悄悄地把大闺女拉到了一边。
“我们家实在是过不下去了,这些年不是这个病了,就是那个倒了,家里一点钱都没攒下来,这阵子家里还不断地遭贼,一点好东西都没剩下,现在外面赚钱也不容易,相公也找不到好的活计,我们家都快断粮了,孩子和老人也不抗饿,要不然我也不能拉下脸面求到娘跟前。”范淑贤小声的跟母亲解释道。
“家里一堆老人孩子,也是难为你了,这谁还没有个难处,有难处来找娘是应该的,正好我刚从你妹妹家拿了一大袋子的烤馍,一会你回家的时候拿走半袋子吧,回家的时候,躲着点你淑良,要是被她看到了,以她的性子,又该不依不饶的了。”张氏握着大闺女的手,叮嘱道。
家里还有老人和孩子等着借粮开锅,范淑贤借到粮食之后,也就没在娘家久留,拎着半袋子的烤馍就回了家,将这一切看在眼里的淑德,继续收拾着屋子,装作没看到的样子。
其实范淑贤刚来的时候,张氏正跟淑德讲着范大姐家的遭遇,范大姐一来,淑德光看大姐的脸色,就对她此行的目的猜得□□不离十了,虽说淑德跟大姐的接触比较少,但是对大姐的印象还是很好的,既然大姐不好意思当着自己的面来借东西,淑德也不会没眼力见的凑过去,让大姐难堪。
范淑贤拿着半袋子的烤馍,匆匆的往家赶,虽说特意避开了二妹家,但是依旧被自家二妹的“眼线”看到了,范淑良一听姐姐从娘家拎了大半袋子的东西,立马就奔向了娘家,范淑良向来是个不肯吃亏的主,自私自利惯了,这个家里就属她的性子最像范老头。
范淑良急匆匆的赶到娘家,刚进门就看到妹妹跟老娘正在家里打扫屋子,也没进屋帮忙,直接去外面翻看有没有什么好东西,找了一圈也没找到好东西,这才进屋去质问老娘。
“娘,大姐从你家拎了一袋子什么走的啊?”范淑良直接向娘亲打听到。
“你大姐家断粮了,上我家借了点粗粮,你大姐家里一堆的老人孩子,都是不经饿的。我就分了她一点粗粮,让她家先渡过难关。”张氏见瞒不过自家闺女了,就只好跟她讲实话了。
“没粮就找娘家?我姐夫家那么多亲戚不去借,来娘家借像什么样子啊。那我家也断粮了,现在都没啥吃的了,娘你也给我点呗。”范淑良对大姐的行为嗤之以鼻,顺便也跟着占点娘家的便宜
“你婆家刚从外面逃回来,值钱的东西不是都带回来了嘛,怎么会没钱没粮食,你莫要被你婆家人给骗了,而且娘这,也实在是挤不出口粮给你了。”张氏熟知自家二闺女的性子,自然不会轻易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