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哑想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然习惯使然,心里想到了,嘴巴却忘记说出来,但她目光比往常柔和,江明辉却看懂了——她在安慰他呢。
“你可会想我?”他问。
清哑没有犹豫地点点头。
江明辉更加欢喜。
人都觉得她不说话心思难猜,只有他知道她的纯善。
“我用心挣钱,早些接你过门。”
他压低声音对她道。
清哑却摇头。
这一回,江明辉没弄懂她的意思。
可他来不及问了,郭大全出来叫他进去。
※
江明辉在郭家待了三天,不好意思再待,回去了。
然他在家不过住了一晚上,就熬不住了,借口跟清哑琢磨竹丝画,又到郭家来了。
这一回,又住了三天才回去。
走时和清哑依依不舍。
他是千言万语说也说不完。
清哑是万语千言说不出口。
然终究还是要走的,还有好些事等着他呢。
几乎是一上船,他的思念就开始汹涌。
待回到家,因见他空着手,一张图稿都没带回去,江大娘不高兴了,问他,他说清哑忙,没空画。他说的实情,他们两个说悄悄话都来不及,哪里有空画图稿!
江大娘很生气,说画一幅画要多少时候,就忙成那样。
江明辉听了很无语,加上心情不好,懒得跟她说,避开了。
江大娘便有些惊疑不定,不知郭家什么想法。
正月十五过后,江明辉便带着小堂侄竹根去了霞照县。江家老大和老二也都跟着去了,因为要押送货物,也顺便认路。下回还要送货呢,以后这条路要常走的。
兄弟几个怀揣憧憬,忐忑不安地来到陌生的城镇。
霞照县既是南北通衢要道,也是水路重镇。
朝廷在此设锦署衙门、开织锦大会,是英武年间的事。
英武帝乃历史上少见的英明睿智帝王,其雄才大略远超历朝君主,最是敢破旧革新,开创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举措。
当年,锦署衙门被权贵把持,官造衙门沦为权贵敛财之地,他便下旨废除了官造,改从民间选拔实力雄厚、技术优秀的锦商为皇商。
织锦大会由此产生。
逐利乃人之本性,这也不能避免官商勾结。
但天下锦商都参与竞争,角逐的结果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破除了一家独大的局面,锦署长官和权贵再不能随心所欲地安排随便什么人接掌织造生意。
十来家实力雄厚、技术优秀的锦商便脱颖而出,成为皇商。在他们下面,更有一批二流、三流的锦商汲汲营营,一个不慎,就会被代替,成为昨日黄花。上要应对朝廷权贵和官员,下要防范同行竞争,因此各家无不兢兢业业,如履薄冰。
历经百年风霜,数家锦商成为织锦世家,底蕴丰厚。
即便是朝廷权贵,也不能轻易动摇他们的根本。
不仅因为他们每一家背后都有着盘根错节的关系,更因为他们与普通商贾相比,虽也逐利,却多了些内涵,以诗书充实根本,提高织锦的品味,不是等闲商家可比。
因此这行便不是有钱有权就可以插手的生意了。
霞照县云集了天下锦商,越来越昌盛,附近的紫砂、漆器、竹器和南方的瓷器也逐渐汇集过来,硬是把个小小的县城发展成为水陆重镇,其繁华富庶便是州府治地也比不上。
江明辉就好像一滴水,融入这富贵繁华温柔乡中。
这滴水却没有消失不见,而是兴起了小小的浪花。
第42章 相遇
江家新铺子名“江竹斋”,是清哑写的,然后绘成图样,江家按图编织出来,镶嵌在一竹制的匾框内,不同与其他商铺裱糊的匾牌。
江竹斋虽卖竹器,竹丝画却是独一无二的,一时间门庭若市。
才开张没两日,便做了近百两的生意,江明辉喜上眉梢。
他暗想,来县城开铺子是对了,这里遍地都是有钱人。
这日,他正和竹根在铺子内打理,外面传来娇声嫩语。
“姑娘快看,这铺子怪雅致的。”
“咦,我瞧这那条幅好像和方少爷送姑娘的差不多。”
说话间,一群人就走进铺子。
江明辉忙打叠起笑脸迎上前去。
只见丫鬟婆子簇拥着一位戴帷帽的绿衣女子,轻纱覆面,虽看不清面容,但其体态娇柔,仿佛早春新发的嫩叶,清新妩媚兼具。
他忙殷切道:“姑娘想买竹器吗?小号的竹器和别家不同的,有家传的竹丝画,做屏风摆件最是雅致,霞照县只此一家……”
谢吟风闻声看向他,见是一俊秀少年,齿白唇红,不由凝目。
江明辉感觉流光婉转,透纱而出,不觉脸就红了。
又怕失礼,强撑着维持待客模样,手心却在冒汗。
谢吟风察觉他拘谨,觉得有趣,莞尔一笑。
“只此一家?我家里就有一幅,听说是在乌油镇买的。”
她的声音也是娇柔婉转,十分好听。
江明辉大喜道:“乌油镇那铺子就是我家开的。年前关了,搬来了这里。我们才开张两天呢。现在有好些新样式的竹器,比以前货多。”
谢吟风点点头,转开目光,在铺子里转悠起来。
江明辉迎上来的时候,谢吟风身后有一女子惊愕不已。
竟然是李红枣。
原来,李红枣就在谢家工坊织锦。
谢吟风见她手艺不错,又喜欢她言谈爽利,有意培养她,让她陪着出来逛。也不是闲逛的,多看看,长些见识,对她提高织锦技艺只有好处。
谁知一来就碰见了江明辉。
李红枣心里七上八下,惊疑不定。
所幸她认识江明辉,江明辉却不认得她。
当下,她一边若无其事地四下打量,一边思索。
再说谢吟风,她是前文所提方初的未婚妻谢吟月的堂妹,织锦世家谢家二房的女儿。去年,方初买了江明辉一幅竹丝画,向谢家姐妹展示。谢吟风十分喜欢,托堂姐的面子讨了来,让方初自己回乌油镇再买去。
谁知这卖家将店铺开到霞照县城来了,她暗道出来的巧。
当下,她细细观看。遂发现各色竹器都精致非凡,竹丝画也比方初送她的要强好多,越看越喜欢,当即就买了团扇、花篮、悬挂的风铃等许多小物件,还有竖着架起来的竹碟——不能装东西,而是将竹丝小画嵌在荷叶式竹框中,放在博古架一类的地方当摆设,十分别致。
竹根忙着将她挑选的物件包起来,等归总一块算账。
江明辉见谢吟风盯着一扇竹丝花卉插屏看,忙道:“这插屏编起来很费工夫,要贵些,得……一百五十两银子。”
他说着,底气就不是那么足,也不知这价格是否合适。
这是铺子里的大件了,还没卖出去一件呢。
谢吟风却不露一点异色,道:“确实精致。当得起。”
旁边有大丫鬟笑道:“比方大少爷送的那幅还要好。”
谢吟风点头,认可了她的说法。
很随意地,她吩咐“这个要了。”
丫鬟就对江明辉道:“先抬下去,省得别人看了要买,争起来就不好了。等会结了账,我给你个住址,和那些一并送到我们家去。”
江明辉大喜,知道碰见了行家,还是富家。
他强忍激动的心情,对谢吟风道:“姑娘既喜欢这个,就请移步里间瞧瞧去。里面都是大件,地方不够,又怕人多手杂,碰坏了,就单设了一处地方摆着。”
谢吟风听说后一笑,意味深长道:“是怕人不识货吧?”
江明辉被她说破心思,脸又红了。
谢吟风见他如此面嫩,越发觉得有趣,轻笑出声来。
她跟着江明辉走进后面套间内,顿时被满屋挂的、摆的画和屏风晃花了眼,加上各种精致竹椅、摇椅、各式几案和贵妃竹榻等,都镶嵌了或粗豪或细腻的竹丝画,精美异常。
她一一细细观看,遇见合心意的,就吩咐要了。
不知不觉间,已经买了近千两银子的货。
江明辉虽然欢喜,也代她着急——
银子再多,也不能这么个用法呀!
再说,他才开张呢,若是名声还没传开,就让她一家将货都给买去了,那他还做什么生意?
想毕,他上前小心道:“姑娘,这只是头批货,我们家还在赶做好的。姑娘不妨等一等,等新货到了,再告诉姑娘来挑好的。”
谢吟风这才醒悟,算了算,自己确实买了不少。
因隔着面纱对他轻笑道:“掌柜的是否嫌我把货买光了,不利于打响名声?这个你放心。我是真的喜欢这些,既买了,就会帮你向亲友们传扬。你就等着客人上门吧。不过说好了,要是再有好的来,你可要第一个告诉我才行。”
江明辉没想到她这样玲珑心思,当即承诺道:“姑娘放心,再有好的来,我第一个告诉姑娘去。”
谢吟风不知为何,又轻笑起来。
这才罢了,让他收拾了结账。
这一算,总共花了九百八十两银子。
几乎所有精细的大件都被她给挑走了。
因为大幅竹丝画太费精力和工夫,总共也就四五件而已。
江明辉真是又开心又发愁。
开心有个好的开端,发愁接下来若是有人也要这样的,他可拿什么来卖呢?
谢吟风不知他的愁烦,吩咐丫鬟锦屏付账。
锦屏付过银子,留下谢家地址,叫江明辉将东西送去。
李红枣在旁看着这一幕,神思有些恍惚。
她累死累活,每月工银七八两,一年不过百两,也只是江明辉这笔生意的零头。张家和李家却像她攀了大富贵一样,喜得逢人便告诉。若他们知道江明辉的生意如此兴隆,会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