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他们一家子吃亏了,就希望里正和族长看在眼里,往后闹矛盾了,里正和族长站在他们这边。
立好文书,几人见没问题了,马氏、李小柱和李大柱都在上面签字按了手印。将文书递给族长,让他过目。族长接过文书后,里正转过身,正色说道:“你们这文书,我明日就去县城给你们盖章,往后你们就是三家人了,得个过个的了。不过这亲人,打断骨还连着筋,往后也得相互扶持。”
几人连连点头称是,里正主要的事说完了,自己也没啥要强调的了,转过头,笑着问族长:“族长,您还有要吩咐的吗?”
族长是一个六十多的老人了,当族长已经当了二十多年了,在族里威望很高,他说话一向都是没人反驳的。此时他将手里的拐杖往地上一敲,睁着下垂的眼皮子,说道:“大柱这孩子,在顶了他爹的缺,在镇上当掌柜的。他爹在世就说了,这马氏拜年后,有大柱下葬,小柱就不用管了。大柱,是这理儿不?”
这事,在李大柱去当掌柜的之前,李老爷子就说过。李大柱读书时,李小柱下地干活,家里好吃的好喝的也都是给李大柱了,临了,这杂货铺的掌柜的,也让李大柱当了。李老爷子觉得对不住李小柱,就开了口,将马氏的身后事交给李大柱。
此时族长竟然提起来了,这让李大柱有些吃惊。
“爹在世时,是这么说过。”李大柱毕恭毕敬地答道。他可以对马氏不敬重,却不敢对族长不敬重。毕竟,大郎的举荐信还得族长写。
得到肯定的答案,族长抬了抬眼皮子,瞄了李大柱一眼,继续说道:“你记得就好,对了,这马氏百年后,她这田产地产的,都拿出来再分吧。”
“族长,这可是我的田产,就是我百年之后,那也是我想给谁就给谁,咋能在拿出来分呢?”马氏再次开口了,她这田产可是给李冬芬留得,要是拿出来分,冬芬能分多少?
“对啊族长,娘的田产,那自然是娘说了算,咋能直接分呐?那不是又分次家?”李冬芬听到族长的话,也坐不住了。那可是她的,咋能送出去?
族长拿起拐杖,用力地敲了敲地面,语气也变得严肃了起来:“这是李家的田产,啥时候成了你娘的?这是给你娘养老用的,哪里就是你娘的了?你娘百年之后,自然是由她的儿子继承!这里是我和你哥哥们说话,你一个丫头片子,能插嘴?”
李冬芬被族长敲地板的声音吓了一跳,闭上嘴不再说话了。族长多年主持各家的纠纷,那是见惯了这些场面的。不过像李冬芬这种情况,他还是第一次见。
“好了,里正,把我刚才说的这两件事儿加到文书里吧。”族长将文书递还给里正,对他说道。
里正接过后,拿起笔,继续在文书后面添加着族长刚才说的那两条。
冬至看看族长,再看看里正,心里一阵欣喜。今日是她第一次见到村里的权威人物,不偏不倚,是真公道。这两人既然这么明是非,这往后,她地多让他们来替他们家主持公道了。
里正全写好后,两人也不再多留,起身就要走。李大柱转过头,将东屋里的李大郎喊出来,将族长送回去。
等两人走了,李小柱带着四个孩子,继续去清理他们往后要住的棚子。
一个上午,四人将棚子整理干净了。弄干净的棚子,比往日要亮堂些,看着也不是那么破了。
柳氏将几人的衣物被褥全都包好,拿过来后,才想起来棚子里没有炕。
没办法,李小柱只好从柴火里拣出几根来,钉了一张简陋的床。将棉絮铺在上面,也能睡。
再次见识到李小柱的强大,冬至再次深深地打心底里佩服他。就她爹这能力,简直就是居家必备啊,啥都会做。
“当家的,中午俺们还是去主屋吃吧?娘也没分粮食给咱们,不知道是不是忘了。再说,咱们这儿也没灶,这几天也开不了火啊。”眼见着午饭时间到了,柳氏开口询问李小柱。
李小柱沉默了下,开口说道:“我去问娘要粮食,你们等会儿。”
说完,李小柱向主屋走去了。
看这意思,他们一家今天就要开始自己开火了。
柳氏让二郎去提了水,倒在泥地里,再去搬了几块大石头,就着泥,堆起了一个简陋的灶。
柳氏这一技能,再次让冬至惊叹。娘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这能力,简直甩自己几条街。
等柳氏将灶堆起来后,李小柱回来了,背上背着一口锅,肩膀上,扛着一个大麻袋。一打开,里面是满满一袋子的干红薯。
中午,继续吃煮红薯。
吃完后,就着那个那口锅和冬至之前扫地时拿过来的木桶,将碗筷都洗干净后,李小柱回到屋子里,将上午没来得及搬的竹篾都搬到了棚子外面,以后,这里就是他们一家五口的家了。
既然现在分家了,家里又没钱,冬至想到了刺萢。反正她也是卖给学院里的学生,是不是赶集日,就不重要了。
冬至背上上午柳氏帮她拿出来的背篓,再次进了山。这次,二郎和三郎没有跟着她一起去,他们留在家里,帮着柳氏收拾他们的新住处。
进了山,冬至先到了之前摘刺萢的地方,慢慢摘了起来。现在这时间,已经过了刺萢的旺盛期,所以刺萢也越来越少了。她今天来摘,就没有上次多了。
看来,得找别的东西换钱了。如今分家了,他们又没攒到钱,这往后日子可不好过了。不过想想自己一家子过日子,也安心了不少。
☆、50.第50章 呼救声
这就是有得必有失吧?虽说现在生活艰难了些,但是分家了,他们也比以前自由了,过着也舒心。
放下背篓,冬至开始摘起了刺萢。今天只有她一个人,速度比上次慢了不少。还有就是上次这里也摘了不少,所以今天也不是很多了。
看着情况,再摘个两三次就摘完了,看来是要找别的换钱的东西了。
边想着,冬至边摘着。这里离深山已经不远了,来往的人少,连猎户都没看到多少。冬至可以放心地慢慢摘,不怕被人看到。
整个下午,冬至除了喝自己带来的水外,其余的时间她全在摘刺萢。到天快黑时,她才将装满刺萢的五个竹盒子整齐地码在背篓里,背起来后,便在林子里晃起来了。在这个时候,她又是一个人,她是不敢到深林里的,所以她就是在周围转了起来。
转了几圈,都没看到她认识的野果子。
晃悠了一圈后,没办法,她只得背着背篓回去了。
回到棚子时,柳氏已经在煮红薯了。冬至将背篓拿到屋子里放好后,出来再外面帮着柳氏添柴。母女两聊了会儿,红薯就煮好了。
一家人围着锅,拿了李小柱刚钉好的凳子,坐下后一人一碗红薯,开心地吃了起来。吃完后,柳氏执意要冬至去歇着,不让她洗碗。冬至见她这么坚持,也就拿了竹篾,开始编起竹盒子来了。
短短的一会儿,李小柱已经钉了两条长板凳,他们一家并排着,完全可以坐下。
二郎和三郎,见冬至在那儿编竹盒子,他们也拿了竹篾,开始学着编了起来。二郎是长期看李小柱便簸箕之类的,虽然之前没编过,但试了几次,也就会了。而三郎,手还小,不灵活,试了好一会儿,也没编出一个来,不禁有些气馁。
冬至见他这样,只得慢慢教他,让他慢慢跟着学。两刻钟后,他就编得像模像样了。
李小柱坐在另外一条凳子上,编着他的箩筐和簸箕。如今他们一家五口住在这里,啥都没有,他们几日连盐都没吃到,得早点编些篓子,拿到集市上去卖,好换些盐巴回来。
柳氏将碗洗干净后,就着那口大锅烧了满满一锅的水,然后让三个小的先去洗。等她和李小柱也洗完时,天已经全黑了。累了一天,洗了澡,一家人躺在几块木板拼成的床上,沉沉地睡去了。
第二天天还没亮,柳氏听到了声响。她一向睡得浅,稍有动静就醒了。睁开眼,看到李小柱正在穿衣服。
“他爹,天还没亮呢。”
李小柱转过头,看到柳氏已经醒了,再看了眼旁边睡着的三个孩子,低声说道:“吵醒你了?你再睡会儿,我先起来编些篓子,明日赶到集上去卖了,换些盐巴和油回来。”
“我也醒了,一起起来吧。如今也不用喂鸡喂猪了,那就起来把衣服洗了,今日再赶几条帕子起来,你明日一起拿去卖了,多少换些钱。”柳氏跟着穿好衣服,抹黑去找大家昨晚换下的脏衣服。
黎明前,天是最黑的。李小柱和柳氏两人就这么抹黑干着活。
等到冬至他们醒来时,天已经大亮了。这时候李小柱身旁已经编好了一个箩筐了,而柳氏已经在屋子外面的两棵树干之间搭起了一根草绳晾晒衣服。
一家人早上吃的还是煮红薯,现在冬至对红薯已经麻木了。三个月前,她一连吃了三天红薯后,开始讨厌红薯,现在只要能填饱肚子,就是每顿吃红薯,她也没感觉了。
吃完饭,李小柱再次扛着锄头下地了,冬至和二郎三郎一起去摘刺萢,而柳氏,则在屋子里绣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