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郎走到了床边,一把拎起张大财,在他未反应过来时,往他在脖颈敲了一下,并不重,只会昏迷一段时间。把软成一瘫泥的人扔床上,将木棒放回原处,又在屋里翻找一遍,寻来一个麻布袋和麻绳。将人捆严实了,又往嘴里塞了个臭袜子,然后才把人装进麻布袋里,轻轻松松的扛着走出了屋子,关上屋门消失在了浓浓的白雾里。
一路走着,出了深山,路过景河镇,刘大郎继续走着,丝毫没有停歇,专挑没人的小路山道走,麻袋里的人有苏醒的痕迹,他就毫不犹豫的给一个手刀。等到了正午时分,他背着麻布袋连续过了两个镇子,再走半个时辰,就是怀安县,这是他的目的地。
来到一条没人的巷子里,刘大郎喘着粗气,把人扔到了地上,解开了麻绳扔进了麻布袋里,看着地上昏迷的人,漆黑的眸子里闪烁着嗜血的戾气,终究是没能忍住,徒手折断了张大财的一只右手,剧烈的疼痛,使张大财立即从昏迷中清醒,因嘴里塞着臭袜子,他只能发出呜咽的声音,好不容易疼痛有所缓解,他才伸出左手扯掉臭袜子,看着陌生的环境,整个人都懵了。
此时,刘大郎已经出了怀安县,买了两个馒头,边吃边赶路。他没有和媳妇说一声,就这么出来了,媳妇指不定有多担心。想着,他走的更快了。
他是恨不得杀了张大财,可二弟说媳妇不愿意。那就不杀吧,让他生不如死也是好的。张大财连清岩洞都很少出,更别提怀安县,此地离景河镇甚远,也无人知晓清岩洞是哪,被折了一只手一条腿,回不去清岩洞,就只能当乞丐求生。
傍晚时分,刘大郎一身大汗的归家,连衣裳都汗湿了。
季歌忧心了一整天,见他回来,忙走过去拉着他的手。“你出山了?没吃饭吧?锅里温了些饭菜,你先吃饭还是先洗澡?”说着,打了盆水放架子上。
“想起一点事,就出山处理了下。”刘大郎洗了把脸,整个人觉的舒坦多了。“我先吃饭,一整天就吃了两个馒头。”
“好。”季歌赶紧摆饭菜。
刘二郎看着大哥,目光微闪。他特意去张大财家走了一趟,那人不见了,想着大哥大清早的不见人影,心里略有猜测,眼里有了笑意,觉的十分解气。
吃过晚饭,刘大郎稍歇了会,才往屋后洗澡,这么一折腾天也黑了,他走了整整一天的山路,疲累的很,躺在床上没多久就睡着了。季歌看着他沉沉的睡颜,眼里一片柔和。
第022章
三月下旬,气温越发的暖和。大郎回家后,户外的各种活计都归了他,季歌带着二朵三朵屋里屋外拾掇着,分工明确,都轻省了不少,饭后,还能坐一起说说话唠唠家常,再进屋眯会儿。
日子细水长流般的过着,平和静谧。那事如同一个梦境,也就当时留了点痕迹,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抹的一干二净。
二朵刚上了坡,就冲着屋门口喊。“大嫂。”眼睛亮亮,笑容灿烂,扬了扬手里的破罐。“抓了好多蚯蚓。”
三朵今年长了些肉,短短小小跟个小胖子似的,一双黑白分明的杏仁眼,衬的那张胖嘟嘟的小脸,可爱的不行,总勾的人心痒痒想捏捏。双胞胎都不太爱说话,能用行动表达的就用行动表达,能不说话就不说话,这会,颠颠儿的跟着二姐回了屋,就依到了大嫂的身旁,专注的看着她编草鞋。
草鞋用的是麦秸,前两天季歌腆着脸跟杨大娘讨的,又跟着学了两天,好在她以前跟人学过编中国结,两者有些相似,学起来挺容易上手。
“拾掇的时候悠着点。”季歌见不得这些软体生物,只是说了法子,没想到,二朵还真兴致勃勃的捣鼓了起来,也快将近十天了,还是有些成效,这让她更加的激动兴奋,有点儿空闲就跑出去抓蚯蚓,回家用破罐煮熟后,剁碎剁碎拌着糠末一并喂给鸡吃。
以前偶然听人说起,也没尝试过,听着二朵抱怨有时候两天才下一个蛋,她才想起这事,顺嘴说了说,没想到二朵还真上心,做的有模有样,现在家里的两只母鸡每天都下蛋,且个头大,看着就讨喜。
“知道了。”二朵知大嫂不爱这些,拾掇蚯蚓的时候都蹲屋后。
季歌伸手揉揉三朵的发顶,目光柔柔的看着她。“想学吗?家里的草鞋都坏了,进了四月,就得开始穿草鞋。”布鞋对家里来说,算是个奢侈品,好穿归好穿,就是不耐磨,常在山里来回做农活,二三个月就得换,也就天气冷的时候穿着,气温回升了,就换成了草鞋。
“想学。”三朵伸手扯了扯麦秸,冲着大嫂笑。“下午再学,我去帮二姐剁蚯蚓。”二朵做事马虎,她剁蚯蚓的时候,力道不注意,总会溅的到处都是,衣服也免不得星星点点的沾上一些。三朵比她细致多了,慢悠悠的动作,费时些,却能把活拾掇的干净。
季歌笑着点头。“去吧。”说罢,继续低头认真的编着草鞋,想着今年家里有半亩山地,种点苞米荞麦等,冬日里没事的时候,就可以编来年的草帽草鞋。
“大郎媳妇。”有个婶子扛着锄头从屋前的大道走过,扯着嗓子喊了声。
“嗳。”季歌拿着手里编了一半的草鞋,走了好几步,看着下面的婶子,抿嘴笑。“婶子下地干活呢?”
那婶子点着头,侧头指了指身后。“平安娘让我跟你说一声,鸡崽出来了,让你过去一趟。”
“谢了婶子,进来喝杯水吧?”季歌客套的问着。
那婶子摆摆手。“不了不了,我先走了啊。”
待人走远了,季歌才回到屋檐下,朝屋后说着话。“二朵啊,我去顺大娘家拿鸡崽,你注意点屋里,一会就回了。”
“大嫂去罢。”二朵蹬蹬的跑进屋,打了盆水端到了屋前,拿着胰子抹了抹手,来回搓揉着。
季歌把草鞋搁椅子上,进厨房拎了六个鸡蛋,还有一碗玉米发糕,吃过早饭那会刚做的,还尚有点余温。她估摸着也就这两天的事了,想着今天做些,不成就自己吃,明天再做点。
“媳妇。”大郎背着个竹蒌,竹蒌上压着一捆柴,他手里还各提了一捆,远远的见媳妇拎着个竹篮子,便喊了声,加快了步子。
“我去趟顺大娘家,出小鸡了。”季歌停在原地,等大郎靠近了,她掏出一方帕子,替他擦了擦额头的细汗。“家里就二朵和三朵在。”
大郎点着头。“等你回来了,我再进山取地笼。”
粗粗的说了几句话,夫妻俩就分开了。
顺大娘见季歌提着竹篮子过来,眼里堆满了笑。“这次运气可真不错,你那八个种蛋,都出了小鸡,精神劲头都不错。”说着,带着季歌去了屋后。
屋后叽叽喳喳的好不热闹,毛绒绒的小鸡,亦步亦趋的跟在母鸡身后打转。
“也是大娘照料的好,真是太谢谢你了,大娘这有点吃食,你别见外,算是一点心意,这么麻烦你,心里也过意不去。”季歌说着,掀开了盖在竹篮上的布,将篮子递了过去。
话说到这份了,顺大娘顺势也就把吃食给收了,脸上的笑越发灿烂。“邻里邻居的,顺手帮衬是应当的,等会儿,我腾了篮子出来,就给你抓小鸡。”
“好的。”季歌眉开眼笑的应着,看着那一只只毛绒绒的小鸡,小小的一团,心里格外的柔软。
在顺大娘家没多耽搁,季歌拎着篮子又匆匆回来了。二朵和三朵早就等在屋前,眼巴巴的张望着,见到大嫂的身影,纷纷朝着大道奔去,嘴里嚷嚷着。“大嫂,我看看小鸡。”
“回家再说,别惊着它们了,前天出的壳,虽养了两天劲头挺好,还是挺脆弱的。”走时顺大娘细细的叮嘱着一些注意事项,季歌听的特别认真,牢牢的记着。
二朵和三朵见大嫂说的严肃,都乖乖的跟在她身后回了家。
也算是了了桩心事,季歌松了口气,有了这几只鸡,往后就不愁鸡蛋了,等小鸡开始下蛋,有了好配料时,就把两只母鸡炖了,改善改善伙食增点儿营养。对了,一朵姐什么时候生来着?差点把这岔给忘了,赶紧在心里琢磨琢磨日子,应该是在六月底七月初生孩子,正好可以送老母鸡,还有添点钱扯些布料什么的吧?她不太懂这些,回头问问大郎。
三朵和二朵对小鸡照料的特别细心,差不多把注意力都放小鸡身上了,就怕它们会出事。进了四月,正午时分阳光略有些灼人,风暖暖的吹拂着,闲闲的坐着,一个不留神就打盹了。气候暖和,小鸡长的很好,当然精心准备的鸡食也占一半原因,蚯蚓剁碎后,还得并着糠皮再剁一会,怕不够细碎小鸡不爱吃。这是二朵和三朵的想法,她们这么想的也就这么做了。
大郎一早就带着火焙鱼到镇里去了,三月里大郎在家,很认真的在做着这活,用柴木换了不少木屑和谷壳,共熏了足足九斤火焙鱼,二百多个钱呢。春季正是各种菌类疯长的时候,季歌留了个心,特意让二郎问问秦师傅收不收菌类,菌类是个好物,自然是收的,价格还不低,秦师傅说一般的菌类是十文钱一斤,有些比较稀罕的就是二十往上或三十左右得看种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