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现在还是很不习惯靖州人时不时冒出来的新鲜用语,哥们儿是什么鬼!
听说好像是从太孙妃那儿流传出来的各种叫法,他觉得多半儿为误传。
实在是靖州人对那位娘娘过于推崇,但凡和娘娘有关的事儿流传的就非常快,他时常听见医馆里的病人,还有医生们私底下八卦,娘娘今天又穿了什么颜色的衣服,然后那个颜色的衣服就立马卖断货。
似乎还有人专门就做这一门生意,仿造娘娘的服装样式。
要他说,这简直是大不敬,娘娘的衣服,哪里是升斗小民们能穿的。
那位太孙妃未免太平易近人了些,出入衣着打扮过于素淡,不合身份。
腹诽了几句,孔子风还是很有礼貌地抬头,看向和他打招呼的年轻人。
医馆的花园里有不少住在这里的病人,或者病人家属在乘凉,神神秘秘凑过来和他说话的这位,看起来三四十岁,是个小商人,更确切一点儿的说法,他是个帮闲。
“哥们儿,病号饭吃腻了吧,看看我的菜单,东区新开的饭馆,都是炒菜,菜单按照咱们娘娘经常吃的菜单拟定的,大厨的手艺一流,三块钱一份标准餐,想不想尝尝?”
孔子风无语摇头。
到是旁边有个病患家属财大气粗,当场掏了三块钱要吃。
“哎!”
在靖州之外,不知道多少人流离失所,各地都在打仗,官兵比土匪更吓人。朝廷根本管不过来。
太孙到有魄力,把京城附近整治得还算安宁,江南那边也还好,虽然乱了好几次,但江南毕竟富庶,只要不是大灾年,总还过得去。
但别的地方。无论哪里。简直是一片焦土。
他这些日子带着小儿子求医问药,走了很多路,去的地方很多。见惯了人间惨剧,外面不知道多少人为了半口袋粮食,就能卖儿卖女,但在这里。白给的饭菜还有人不愿意吃。
孔子风在医馆的那个什么食堂,吃饭吃了十多天。只觉得奢侈至极,怎么可能不好吃?
如果顿顿有肉,有蛋,还有果味的牛奶和水果的伙食。也能叫不好吃,那天底下大部分人吃的都是猪食了。
自从太孙妃离开京城,满打满算。也才短短三载时光,难道她真是仙女会仙术。居然有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本事,把一个穷苦的靖州,打造成如此富裕的所在?
在靖州呆的时间越长,孔子风越不想走。
一开始,他老想着赶紧回京城,把这地方的情报汇报出去,好商量对策,起码要遏制一下太孙妃的发展势头。
可一天天过去,随着他的儿子身体逐渐健康,越发开朗,交到很多小朋友,甚至混在医馆的识字班里,学到很多很多知识,他越来越不想走!
谁不愿意呆在神仙才呆的地方?
这里好像就是传说中圣人治下的仙境,老有所依幼有所养,鳏寡孤独,都能很轻易地寻到可以谋生的手段。
在靖州,人只有懒死的,没有饿死的。
哪怕是寒门小户的人,只要想读书就能读下去,书院蒙学根本不要钱,还给管一日三餐。
每一次上街,他肯定会受到震撼和冲击,如果整个天下都如靖州,那该有多好!
他开始明白靖州人为什么对太孙妃娘娘视若神明了,如果不是神明,一个女儿家,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手段,怎么能做出这么伟大的事业!
正沉思,铃声响起。
一个女护士提着食盒给小贤送了饭菜过来,孔子风连忙过去接,转身回病房。
他现在知道,医院里穿白袍子的,不只是医生,还有护士,女护士很多,照顾人特别细心。
听说这些女护士,有不少是被拐卖来的,也有一部分是土匪抢上山去,还有青、楼女子。
反正出身来历大部分不怎么样,当然,也有好人家的女孩儿,靖州人不在乎这个。
护士们都很受尊重,病人和家属都对她们客客气气,也不敢不客气。
孔子风就见过有个病人家属闹不清楚状况,大概是外面来的,和护士动手动脚,结果让一脚踩断大腿骨,也幸亏这里是医馆,医生们医术高明,要不然他那条腿保得住保不住,还得另说。
就算保住了,也可能会变成高低脚。
这么彪悍的女人,反正他是不敢欺负,一开始还犯点儿老毛病,爱把她们当家里的丫鬟对待,现在可不敢了,幸亏他在家里的时候,对自家丫鬟也没打骂过,要不然说不准真出事。
把病号饭给小贤拿出来吃,孩子最近胃口特别好,尤其爱喝一道冬瓜排骨汤。
每次有这道汤,他都能多吃下一碗饭去。
那种香味,别说是孩子,连孔子风闻见都馋得慌,先儿子吃上热乎乎的饭菜,他才去食堂。
医馆里住了十几天,对食堂的规矩,他也算是适应不少,没有招呼也没人伺候,自己拿盘子去打饭菜,大部分饭菜都免费,有几样,例如红烧肉,红烧鱼之类的荤菜,到是需要另外加一点儿钱买,不过也不贵就是了。
孔子风拿着托盘,刚排队走过去,那个三十多岁,风韵犹存的妇人一看是他,就多加了两勺子尖椒肉丝。
“尝尝,这道菜最下饭。”
孔子风也不觉一笑,轻声道谢。
他到底是读书人,口才好,又和和气气,与人为善,长得还很不错,一身书香,女人们很难不喜欢。
“对了,孔先生,您惦记的图书馆今天就开张,您要是想去就去看看,有黄姑娘照顾小贤,您是大可放心。”
这个在食堂打工的妇人,居然也识文断字,一提起图书馆同样眼睛放光,“今天活儿干完了我也去,夜校的先生说了,图书馆里有一批新字典,可以借一本回家,我才得了一本商论大全,可里面生僻词一大堆,不拿字典读不懂。”
孔子风听得迷迷糊糊,不太理解,越不理解,越觉得人家这妇人颇有才学,靖州藏龙卧虎,不可小觑。
吃完了饭,他干脆和儿子说一声,真去看看。
书籍,对于读书人来说,的确是有很大的吸引力,再不放心儿子,也受不了这种诱惑。L
ps:ps:今天出去游泳,游了一整天,实在赶不出来了,少了少了。
☆、第二百九十三章
图书馆的事儿,除了图纸是许薇姝提供的,其它的她一概没管。
如今有了自己的邬堡,将近三十万常驻人口要靠着她帮忙找活路,甚至越来越多,如今统计都快统计不了,许薇姝最希望点亮的一个技能点,就是相人。
要是能有个两三万出类拔萃的手下,那她才能玩‘垂拱而治’,且玩的痛快安全。
图书馆就叫‘靖州图书馆’,也没请什么大儒雅士取多好的名字,刚开始筹办时,到是有人提议请齐世朝给取个名,结果那位一头扎进地里,都快变成正经老农民,根本不理会他们。
后来忙着就给忘了,直接叫了‘靖州图书馆’。
许薇姝到觉得还不错。
“图书馆就是给老百姓们看书用的,哪怕是个农夫,也能进来找找关于农事的书籍,朴素些正好,何必取特别高深莫测的名字,到让人平白敬畏。”
虽说太孙妃娘娘的这些手下认为图书馆本就该敬畏。
所谓法不轻传,任何拥有知识的人,都恨不得把自己的东西藏得严严实实,绝不给别人知道,传道授业解惑,更是最值得尊重的,他们图书馆囊括了大殷朝有的或者没有的各色书籍,难道不该敬畏?
当然,娘娘说什么就是什么。
娘娘说叫靖州图书馆,这个名字就是高端大气上档次。
不过,名字没取,图书馆的园艺工作,到都是这位齐世朝齐大儒给做的。
一共五层楼,每一层都竖立着一直顶到天花板的木书架。书架间隔处摆放了些简单的盆栽,多是绿色植物,花到没见几朵。
旁边还有书桌和椅子,四壁处则是布艺沙发,同样由高大的乔木盆栽阻断。
除了五层楼,还有一个大院子,院子里到没什么假山池沼。除了一个可以遮风挡雨的玻璃棚外。就是密密麻麻的树荫。
林荫掩映下,石桌石凳无数,方便那些读书人过来看书。
齐世朝假公济私。又霸占了一处暖房。
其实他在靖州的待遇向来是最高的,许薇姝几处温泉庄子,还有好些新制作的玻璃暖棚,都是由着他用。想用哪里用哪里,连看中哪块儿良田。都有人替他‘夺’来。
老百姓们也乐意让齐世朝相中自己的田地,一旦被相中了,能拿的补偿款足够翻倍置办良田的。
和那些上好的试验田相比,图书馆这一片那就是最糟糕的土地。种花种草还不知能活多久,但有一样好处,人才够多。齐世朝呆在这儿,能随时抓一堆苦力给他干活。他年纪大,德高望重,包括许薇姝那帮得意弟子在内,谁让他抓住,敢不听吩咐?
就是平日里大家都忙,齐世朝也找不着人,可图书馆一建起来,但凡爱书的谁会不去?
他守株待兔,就能抓住一堆。
最近齐世朝琢磨改良土地一类的事儿,图书馆这一块儿也正好合用。
一切准备就绪,图书馆开门。
“到了这里,才真正能感受到靖州文风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