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这几个红薯,你拿着路上吃吧!”苏雪就帮他说了,还把自己兜里的红薯也掏了出来。
小乞儿看了俩人一眼,没有接。
“对了,我们家就住在那边的李家庄,要不你去我们家吃饭吧?这个确实不好吃,我给你蒸白米饭。”苏雨见他没拿,就热心的招呼他。
见他还是不说话,就又道:“就在前头的李家庄,看见了么?”他还特意指了指前面坐落在高高低低地群山间的村落。
“嗯。”小乞丐点了点头,“我不要,也不去。”
“就是那李家庄的村西头,我们从这条小路过去,一会儿就到了,不费劲的。小路也是平整的,十分好走。”苏雨又说了一句。
小乞丐就往他所说的村西头看了过去,只见那里有几户人家,家家都升起了炊烟做起了午饭了。唯独只有中间的那座房子,冷冷清清,没有一丝的烟火气。
他不由地把苏雪的气质和屋子对比了一下,心中想到:想必这就是他们的家了,嘴上还是没答应。
苏雪见他看自己,明白了他是见自己神色冷清,才有所顾虑,就笑了笑道:“你拿着吧,我们家也不远,家里还有几件穿小了的衣服,给你刚好。”
这样的乡下人家,哪有什么穿小了的衣服,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她这样说,只不过是见他穿的单薄,刚好自己又准备给自己和苏雨一人做一件棉袄。
小乞丐这才拿了她手里的一个最小的红薯,接过去吃了。嘴里还说道:“谢谢你们。”黑漆漆的大眼睛看着俩人,满是感激。
三人不过走了一盏茶的功夫,就到了方才小乞丐心中暗自猜测的屋子前,“果然“,他又在心中想了一句。
苏雪上前卸了插在门上的木削,推了一把,门就“吱呀”一声开了。
这个时代,讲的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尤其是淳朴的乡村人家,更没有什么防盗的意识。也没有人愿意去当那个遭人唾骂的窃贼,有那一身的力气和聪明劲儿,做点什么不能养家糊口?
因此,上次苏雨在被误解为“小偷”的时候,才会那么担心苏雪会因而瞧不起自己。
兄妹二人的家,说白了其实就是李家庄的旧祠堂改成的住所。不是很大,却绝对不是家底稍微薄些的人家能够盖的起的。陡檐拱瓦,颇有些南方水乡的建筑美。南方人是不兴在自己的家门前圈上院子做菜地的,菜地都是零零散散地分布在田地里。
大部分人家都是没有什么阻隔的,依着山势建造的屋子间都有很大的一块间隔,这就是天然的庭院。只有那些士绅财主,才会把自己圈起来,派了一两个长工的孩子做看门的小厮。
李家庄的士绅和里正等人家,都是在直通刘桥镇的那条官道边,也就是苏雨说的“村东头”处。西头只有李大爷家的几个儿子住了,还有招赘的张大娘家和新来的苏家兄妹住。
打量完了周围,小乞丐就往大开了的屋内看去。
屋子里没有隔间,整个布局都是一览无余的。前面是摆了一张方方正正的四方桌子,旁边是两条长条凳子和两个方凳。桌子后面是一张大约半米来高的木板床,南方潮湿,每家每户用的都是这种高脚大床,床边是半人高的两开的衣橱。除此之外,再没有什么其他的家具摆设了。
他跟着二人进了屋子,这才看到,在门的右边是一个土灶,灶上收拾的干干净净的。灶台子的旁边是一个粗制的木架子,上面摆了棉布做成的毛巾等一应洗漱用具。包括两个大小不一的木盆,一个土陶的水杯和葫芦形状的瓢。架子下面是一个不算大的水缸,上面盖了木板盖子。土灶的对面,是一跺跺的柴禾,有劈好了的码的整整齐齐地放在那儿,也有几捆是系了布条还没有收拾利落的。
苏雪打了热水让他擦了手脸,就让小乞丐先坐着休息会儿,还把苏雨的坐垫给他垫在了凳子上。自己则是和苏雨一起忙活起了午饭来。
小乞丐看着苏雪一点儿没有嫌弃自己的意思,脸上的神情也不禁轻松了些,不愿意干等着吃饭,赶忙去灶下拿了柴刀帮他们劈起了柴禾。
等苏家兄妹二人做好了中饭,他已经劈好了三大捆的柴禾。
他似乎还不太适应这样的家庭氛围,吃饭前站在那里不知道该往哪儿坐下。还是在苏雨几次邀请下才坐在了最下手的位置,闷闷地扒拉着米饭。
苏雪今天做的还是蒸米饭,白花花的大米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刚刚出锅的米饭还蒸腾着热气,温热的气息熏的人身心都通泰了不少。
苏雨见秦川始终不去夹菜,就亲自夹了几筷子放在他的碗里了。“吃呀,不用客气的。”
秦川“哎”了一声,算是应答。
三人正默默地吃着饭,就听见外面有人在说话。
“二叔,这事你还管不管?什么人都是能往村里带的么?我们收留他们兄妹已经是天大地大的恩情了,这两个小兔崽子还有没有良心?”赫然正是隔壁李和水的声音。
又听一个有些苍老的声音说道:“你不要没事就胡咧咧!到底怎么回事我还不知道呢,等我问清楚了自然会拿个章程出来。”
第二十二章 抓瞎
更新时间2013-12-27 11:50:11 字数:2481
听到这里,小乞丐手中的筷子“啪”一声掉在了地上。
苏雨和苏雪齐齐去看他。只见他脸色不太好看,正紧张地扭身看着门外。
“二叔,我还会和您老说瞎话?隔壁何家村有人亲眼看到人是那俩兄妹领回来的。我就怕事情不清楚耽误了您老的功夫,特意跑回来看了。”李和水“呸”了一口吐沫,继续道:“他们哪儿来的亲戚?还是个穿的破破烂烂的乞丐。我看,十有八九也是和那小白眼狼一样的贼货!”
“你又跑何家村赌钱去了?”搭话的那人却不接这话,反而这样问道。
三人在屋里就听到一声闷闷的“咚”声。
“哎呦,二叔,我说错什么啦你就打我。不过是去串串门子嘛!”李和水惨叫了一声。
这时,李和水并来人已经从苏家的右边走到了大门前,和他一起来的那人正是这李家庄的里正:李二爷。
苏雪与李二爷还没有接触过,只是从苏雨的嘴里得知,这李二爷倒颇有些传奇色彩。
据说李二爷原先是个从军的,跟着朝中的一位将军一起上场杀敌无数,还做到了百夫长。二十年前还了乡,如今已是过了花甲之年的老人了。
兄妹二人初到李家庄之时,因了冬季吃饭睡觉是大事,耽误不得,就是这个李二爷力排众议,把原本的祠堂给了苏家兄妹,另带人建了一座祠堂。
家中的一应物什儿除了徐爷爷给的,剩下的都是李二爷送过来的。
话虽如此,苏雪却从没见过李二爷上门。就算她病的快死了和苏雨被众人责难也没有见他出头过,她这个冒牌的苏雪是自然没有见过他的。
“去串门?何家村有你的哪个叔叔婶婶啊?你就整日的去窜门?”李二爷索性停下了步子,转头大声的责问李和水,也不往苏家走了。
李和水本来趾高气昂的头一下子就低了下去,还骨碌碌地转着眼珠子,对李二爷道:“二叔,您老总说这个干什么,现在是要问问那苏家兄妹带了生人进村这件事。”话还是那句话,只不过他说的比之前心虚多了。
苏雪就明白了,看来这个李二爷对他们的确是不错的。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
她的确没有想到这个问题,这个时代,对于户籍的管理是分外严格的。因为死亡率大于出生率,又是以人力为生产力,每一个人口的流动都会引起关注。
李和水本来就因为自己二人占了他原本势在必得的祠堂,而对二人心中存了怨气。总是有那么些人,他可以什么都不在乎,却对讨巧卖乖得来的便宜非常在乎。很不凑巧,李和水就是这样的人。更不凑巧的是,苏家兄妹坏了他的如意算盘。
不管是诬蔑苏雨是小偷鼓动大家赶他们走,还是这次抓住机会煽动里正,都是因为他们不该得了那么老些便宜。
不过,李二爷很好的为他们找回了失去的先机,看李和水再也没了刚刚的气势就知道了。
苏雪是放了心,可小乞丐还是一脸苍白的盯着门外,动也不动一下。
他不是在担心吃不完这顿饭,而是害怕会连累了苏家兄妹。
这兄妹二人却不像别人,只是施舍自己一点就完了,他更看重的是他们对于自己的一片真心,他不想因为自己害了他们。
“你啊,没事多去地里看看。你看看你家那几亩地,荒的都跑兔子了,不要净瞎琢磨这些歪门邪道。”李二爷继续教训李和水道。
“知道了,回头我就去看看。”李和水一脸不耐烦的说。
李二叔见他这么不上心的样子,就摇了摇头。二人停的地方,正是苏家的大门口,屋里的三人一字不落的把李二爷教训李和水的话都听了、看了进去。
苏雨就对小乞丐嘻嘻地小声笑道:“放心吧,李二爷是个好人,不会为难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