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想,只要将这生意做成了,后边油菜榨油更是会红火一番。
是以,桂长生离开了林家后就去买了笔墨纸砚回来,先用自个的算法,好生算算,不过是一回来听了杨氏的念叨也没顾得上。
她又是先写了一份关于火锅的几样材料,总之也是要记住才行,免得到时打了岔子。
等琢磨好后才发觉天色不早了,将物什一收便去厨房瞧瞧。
四妮已经将馒头放进了屋里去蒸上,蹲在灶头前烧着火,见着她进来,抬头道。“嫂子,三哥今儿不回来,俺要在屋里歇着。”
听了这话,桂长生皱了皱眉,好像是记着回来时候,杨氏跟她说道三郎是去山上逮家伙去了?“那三郎啥时候回来?”
说罢,开了锅盖瞧了瞧,又去拿了挂着的腊肉过来,先是洗了洗,再切上一片片放进碗里,馒头这会才蒸上,蒸些腊肉块就着下咽。
“三哥得明儿看还是后儿回来。”四妮也不知晓杨二娃说得要两三日是不是哄她。
桂长生倒是觉着没啥,三郎想去去了便是,合着一年到头也没见着他和谁走的近,能和杨二娃他们上山也好。
可这事儿,却是将杨氏气恼了一番,末了端着饭菜上桌,四妮去喊了五郎来吃饭,这杨氏作难的吃咽不下。
“娘,你甭担心,三郎又不是一人去的,明儿就回来了。”看杨氏明摆的担心模样,桂长生咬着馒头,含糊不清的说了句宽心话。
杨氏就是担心,做娘的哪能不担心,知晓往回有人去了就没回来,三郎也真是点儿都不听劝。
想到这,叹气一声,手里的馒头拿着又放了下去。“俺心里添堵,吃不下,长生你和四妮、五郎吃着,俺进去歇歇去。”杨氏说完,摸索着棍子一点一点的进了里屋去。
瞧着杨氏实在是担心,桂长生反倒有些不明白了,屋里男娃不都是野养散养的,那又不是养闺女,还说出去住一宿要败坏名声啥的。
三郎去的也不是他一人,不是杨二娃也都去了,能有啥事儿?大人几个还能撇了小娃儿们跑了不成。
合着,桂长生也没杨氏那般担忧,压根就没想着会咋样,倒是觉着杨氏担心过头了。
桂长生吃了,又拿了馒头掰开,往里边夹了三块腊肉合上,朝五郎道。“五郎,拿去给娘吃。”
五郎点了点头,从凳子上跳下来,接过馒头便送去了里屋,四妮撇了撇嘴。“娘是怕三哥会出事,大哥以往出门回来就没了。”
听了这话,桂长生一愣,她是忘了这茬了,也难怪杨氏会心急那般,想了想,道。“放心罢,三郎也不是小娃儿了,若是遇着不对劲的定是会知晓躲开。”
三郎和杨二娃他们去山上,压根就没去往深山里面去,在山上住了一宿,第二日上午就回来了。
杨二娃大伯他们是抓了几只野兔子,都打死了拎着回来,三郎和杨二娃两人是双手空空。
后来杨二娃大伯瞧着这般,就拿了一只给他们让他们俩拿回去分。
三郎上午回来了,杨氏心里的石头才落了下来,先去了墩子屋里,兔子是被扒啦了的,拎着一半回来。
☆、第九十章 去私塾
三郎上午回来,吃了响午饭,桂长生拿上银钱,领着三郎去了赵家村。
昨儿回来,桂长生去买了笔墨纸砚,还真是贵实的很,那毛笔,最差的都要二十文钱一枝,还是瞧着散毛的。
拿了回来后,桂长生又修剪了一番才觉着像样,起初用便宜点的也无碍,等日后学的字多了,再买好的。
除去毛笔,纸张更贵实,又不是像现代那般的纸张,糙的很,都是发黄,瞧着是放的久了,可转而瞧去,都是一个色儿,再贵的,也是光滑些罢了。
再来就是墨块可贵,一块半个巴掌大不到得一角银钱,砚台倒是能用的久,贵就贵一回,拢起来也花了将近一两银钱。
桂长生花的手软,可也是非花不可,她若是识得这边的字,还真是能省下一笔银钱,偏偏连她自个都不识字,也是没法子了。
三郎头一回去私塾,往回想都没想过有一日会踏进私塾里边。
在村里没少听人说道谁家的娃儿送去私塾了,毕竟方圆十几里都只有赵家村有私塾,有闲钱的也只是将娃儿送去,镇上也有私塾,可镇上的私塾,那都是大户人家才去的起的,乡下庄子的更是想都不敢想了。
大年初三就有了人送娃儿来拜见老先生,初六开学堂,三郎这会来的算晚了,人家送了娃儿上私塾的,巴不得娃儿能在私塾多学上一会,那是一刻都不耽搁。
私塾的院门是敞开的,今儿刚开学堂,自然也有来的晚的学生,此时私塾大堂里边已经坐着不少娃儿们在嬉笑打闹。
也有的在认真练字的,规规矩矩的坐在桌前。
刚吃了响午饭是午休时分,三郎瞧着里边人这般多,和他年岁相仿的也不少,桂长生带着三郎进院子,正在午休的娃儿们便瞧了过来。
三郎虽比同龄人成熟稳重的多,头一回来着,难免有些紧着。
桂长生倒是没觉着有啥,不过相对的,她在现代上学时,没有熟悉的同学们,也会觉着陌生,见到三郎面色有些尴尬,便道。“别怕,嫂子在呢!”说着,便进了院子。
三郎听了这话,非但没觉着宽心了,反而又是觉着丢脸了一番,顿时挺直了身子,大步跟着桂长生身旁。
老先生此时在后院歇息,桂长生和三郎进了后院便见着了上回来买门联开门的妇人。
妇人对桂长生是有些印象,那都是大年三十当日才来买的门联,还问了学费的事儿,自是记得。
见着她是带了屋里娃儿来了,面带笑意道。“是送娃儿来识字呢!”说罢,领着他们二人进了偏屋,让他们稍稍的坐等会。
桂长生坐了下来,在偏屋仔细瞧了瞧,果真是教学的夫子,屋里的摆设颇有涵养,即便是在乡下庄子这等地儿。
妇人去与老先生说道了一声,过来时,却没说让他们二人去见见老先生,而是率先说了银钱,又是拿了书名册出来。
桂长生倒是不介意,连忙将备好的银钱递了过去,妇人问道了三郎的名儿,桂长生脱口而出道。“杨三郎。”
妇人听了这话,不觉眉头轻皱。“这三郎三郎的叫着,可不是屋里叫的小名。”送这儿来识字的娃儿不少,叫杨三郎的更是有好几人,那都是自家的小名,自然不能记名册。
听的这话,桂长生一愣,她还真是不知晓三郎这是小名,末了瞧了瞧三郎,三郎抿了抿嘴。“杨杉...”
说着,又怕妇人听不清实,解释道。“俺屋里往回有颗杉树,就是杉树的意思。”
妇人点了点头。“这般便好,今日虽来的晚,今日倒是没教上甚,等会子便是听先生讲堂,若是没别的事儿,姑娘可是得先回了?”
桂长生微微颔首,将手里的包裹起来的物什递给了三郎,三郎垂头脑袋,默默的接了过来。
“晚点嫂子再来接你。”说完便抬步出去,却听身后三郎道。“俺自个回去。”
“成。”桂长生应了话便直接回了村子去。
三郎心里有些忐忑,嫂子直接回去了,他一人在这,妇人领着他这才进了后院去拜见先生。
桂长生想着三郎带物什没个布袋也不成,屋里可没找出啥布袋子,回到院子后,便翻出几块还用得上的布块,喊了四妮来帮衬一番。
四妮的针线活路可比她好看多了。
“嫂子,赵家村那私塾是啥样?”四妮听着嫂子说要做个布袋子给三郎装物什,心里又有些好奇那私塾的模样。
“啥样,还不是个院子。”桂长生回了一句,将剪好的布块递了过去,又瞧了四妮一眼。“等明儿三郎去私塾,响午饭你送去给他,顺道的瞧瞧。”
“唉!”四妮欢喜的应了下来,五郎坐在门口,有一搭没一搭的拿着手里木棍子在地上比划着,今儿墩子没来找他玩耍,他去墩子屋里跑了一趟,瞧着墩子都哭红眼了,没敢进院子去。
墩子娘也想送了娃儿去私塾,可送二娃还是送墩子,两口子早先就商量好了,又是先前听了桂长生那番说道,自是送了大娃去好些,都还几年就要娶媳妇了,能识字出去谋个好差事顶好的。
墩子又还小,现儿不打紧。
墩子一听是送大哥去私塾,一下又是急的哭了,半点玩耍的心思都没,在屋里缠着自家娘嘟嚷了许久,墩子娘也是被嘟嚷的烦心,索性就教训了墩子一顿。
屋里俩娃儿,墩子又是小的,自是没挨过打,墩子娘自个打的也是心疼,倒是瞧着墩子都这般大了,人家五郎在屋里是听话的很,啥活儿都能干,又懂事。
娃儿就是惯不得。
杨二娃知晓自个娘要送他去私塾,早就去大伯屋里串门子,和堂弟几个说道了一声,脸上的高兴是没遮掩住。
墩子娘也就打算着先送了二娃去个半年,若是半年不上进,后边也没闲钱送。
三郎在私塾里,也没和人说上话,听的老先生讲堂,书气味儿浓,又不大能听明白,学堂里好一半的人都是从去年就学上了。
这私塾有好几十年,倒是没见着走出去过一个学子,多半是这儿来,学个半年,一年,还没超过两年的娃儿。
和三郎同龄的不少,能送来识字,屋里日子都是过的宽松,自然不比三郎屋里先前那般清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