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着世族名号的这类生物,不巧,有一种毛病叫做好面子。
尽管是分出去很久且不成气候的旁支,但崔氏也是意思意思给撑了腰,算是打了小的出来老的。
木怡和世家的梁子也是那时候结的了。
对此,李二却是拍手称庆,每每想及此心情就会好上几分。
为什么?
还不是因为世家们神助攻让自己得到了神队友,对方却有了神对手!
五姓七宗的世家们只知道多了一个难缠的对手,却不知道近年来他们明里暗里无论做什么事都波折不断,其中大半的功劳全都是她的!
木怡眼睛下移,在心中盘算了一下,前期的布置都差不多了,是时候将伏笔联系起来,进行下一步操作了。
重新再快速的盘点一遍,然后抬头对着对面的李二说:“我最近打算在全国范围内创立义校,6-12岁的学生可以免费入学,主要方向是中下级百姓。
愿意跟我的商盟签订契约毕业后在我商盟工作的人,可以免费进入中级甚至是高级学院就读。如果不愿签订契约但成绩优秀的人可以交学费入校就读,至于家境贫困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在学校帮工或者到我商盟做短工赚钱。”
李二轻“嗯”了一声表示自己有在听。其实李二并不是没想过创立学校吸收贫寒子弟来削减世家的能量,但是,咳,毕竟是新朝刚刚建立,李二虽然经验比较丰富,但无奈财运似乎就是不喜欢他,他怎么折腾也折腾不出钱来。
所以他建了几座学校,最多加强一下国子监的师资能力,想要扩大到全国范围内……
呵呵,也就只有木怡能这么轻描淡写的说出来了。
李二甚至不由的眼神飘忽了一下,木怡之前的商业法提出的减少农税、增加商业税收、对珠宝古玩等暴利行业施以重税等等的超强措施,让李二一下子感觉推开了眼前挡着的大山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似乎不久之后就能躺在金子堆里打滚了呢!
木怡对于李二看似冷淡的反应也不恼,继续说道:“师资方面我已经安排好了,给6-12岁的幼童启蒙并不需要学问很高深的名士,一般的秀才也可以胜任,我已经安排人手在各地寻看思想不会太古板,不亲近世家的夫子。
除了明经、明字的夫子,明算一科我可以安排商盟的人做义工,明法需要你来安排人,至于考进士的至少要到中学、大学去进修,小学的话只是打基础,可以在第一步做完之后下一步做。”
政治立场这种东西是不得不考虑的。
这样广撒网式捞鱼质量并不能保证,选到的夫子也可能不尽人意,不过却也是迅速高效的方法了。
“还有,这是我写的一些详细的计划,包括课程安排、教学用具、教学场地等等,你看看。”木怡不知道从哪里拿出来一叠纸,并不是很齐整,边角折了纸张皱了,甚至顺序都不对。
李二接过来,理了理顺序,并细心的顺了顺边,看了几张,在心中咋舌。
其中像是“将木板刷上黑漆,用石灰制成的白笔写字”“每个时辰做一次眼部按摩”“安排学生学习五禽戏”等等前所未见的计划让李二很是惊讶了一番。
对于木怡行为奇怪、作风大胆却又往往切中问题要害的行事方法基本上是见怪不怪了。
看样子,木怡也不是临时起意,而是蓄谋已久,甚至根据木怡的话也不难猜出,她将前期布置已经完成的差不多了,就算他不来木怡过不了多久就会迅速而有力的给予门阀一击。冲击最大的,便是山东世家了。
为世家点蜡。
当然,作为一位很有经验并且质量非常“合格”的帝王,他不会看不出这世界各地的“义校”建立之后,皇权也会减弱。
开民智,是很危险的行为。历代帝王为了统治的国家安稳,心照不宣的使用了“愚民政策”。
他能想出来,他不相信木怡不可能没有想到。
只是……
他不禁哑然失笑。
木怡就这么大喇喇的把计划书扔给他看,就是表现她的自信,即使他知道了也不可能阻止她,除非他拼着去给木怡下绊子,拉尽木真BOSS怡的仇恨。李二自然不可能做这么亏的事,所以他不但不能妨碍她,还得帮她,被她绑上“贼船”。
而且他敢肯定,木怡绝对有别的方法回击世族,但她就不,她选择的方式既攻击了世族,还削弱了皇室,最大的受益人却是百姓。
联想到木怡制定商业税,的的确确是治理财政的良策,如果不是木怡是女人,就凭商业法一出,户部尚书都有的做!
不过,商业法一出,商人的利益却会受到损害。而现在,商人的头头不就是木怡本人自己嘛!
义校的创办还有一个附加利益就是木怡与皇室的声望会变得十分高,但看木怡这么随意将计划扔过来的举动,似乎不在意皇室在这里面蹭一份声望值。
不为名不为利,这种人似乎没有弱点,若是一般人确实很可怕。
但是想想木怡的身份,却又不怎么奇怪了。
“对了,我要建立女子学校,大概和男子学校的数量是一比二。”木怡的话让李二有些惊讶,皱眉细思一番,问道:
“让女子读书又是为何?”
“女子也有女子的好处,女子天生柔韧,心思细腻,有很多地方是男子比不上的。我的商盟是男女皆受的,等到我的义校建成后,以后想要进我商盟的人必须要中学毕业,最少也是识文断字,不能是文盲。”
李二也没有在此太过阻拦。
实际上,李二为了鼓励天下人学习,在国子监内有设立女子学科,并且可以考女官,不过这些都是贵族女子的特权。
现在的大唐秉承隋朝遗风,对于女子的束缚比较少。木怡至此真是感谢大唐对于女子的宽容。
“对了”,半晌,木怡开口道,“等到事情暂时安定下来,我打算办一个学校。”
见李二将目光转到自己身上,木怡继续说:“学校只会有我一个老师。”
“至于教的内容”木怡微微一笑,脸上表情稍稍变化,做出几分抱怨几分委屈的表情,“你们总是觉得我是神仙,所以我决定。”
“教一些‘神仙’手段。”
作者有话要说:
呼~虽说正文完结了,但是番外还没写完。
因为正文完了,所以心中一直憋着的气就散了,番外一直不知道怎么写,而且加上最近学业很忙,就到现在才写完。
古代篇实际上我是想着重写上一篇结尾处的“女儿成长计划”的,但是,我发现我不太会写萌萌哒的小孩。
结果这一篇我发现我还是写了女主事业的发展。
不过“女儿”是不可能不写的,另外一只很心水的现代篇还要在后面。
要不要写“现代人”对于“木怡”的历史评价呢?
看文的时候这种内容感觉很爽,但是自己没有写过,估计也挺有难度的,我是说如果想要写的逼真一点,像是在引用古文,确实挺考验水平的。
第150章 古代篇(三)
木怡是个说到做到的人。
她说要开义校,八个月后,义校就在全国范围内如雨后春笋一般建了起来。
就目前来说,已经基本上做到了一乡一小学,一县一中学,一州郡一大学。
小学只要适龄就能进入,免费学习,中学和大学则需要考核。
唐朝地区划分为州(郡)、县、乡、里、村、保、邻,其中地方上只有两级政府:那就是州府和县,但此时各地逐渐形成了新的“乡里制”。
《通典》卷三《乡党》载:“大唐令:诸户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四家为邻,五家为保。每里置正一人,若山谷阻险,地远人稀之处,听随便量置。在邑居者为坊,别置正一人,掌坊门管钥,督察奸非,并免其课役。在田野者为村,别置村正一人。其村满百家,增置一人,掌同坊正。其村居如满十家者,隶入大村,不须别置村正。”
四家一邻,五邻一保,五保一里,五里一乡。
小学一词并非是后世人新创的,在古代就已经有了小学,小学教导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而大学则教导学生“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一批建成的义校名叫小学,招收6-12岁的童子,一乡设一小学,前面冠以乡名加以区分。比如龙陵乡,便叫龙陵世界小学。
是的,木怡的商盟名字就叫世界商盟。当然,此时的木怡还不曾注意到,“世界”一词最早是佛教用语,且至此还未曾在中原出现。因此,后世史学家在木怡是信仰佛教还是信仰在大唐盛极一时的凤凰教的问题上争吵不休,甚至分成了两种派系。
木怡建立的义校不仅不收取束脩,并且还有奖励补助贫困学子。在木怡的商盟中做工或者在慈善堂做义工可以获得学分,而学分可以兑换笔墨纸砚等学习物品。再比如考试中名列前茅的人也会获得金钱和物品上的学习补助。
这个计划并不容易完成,先不论其中所花费的财力物力,更重要的是这个时代的人一时还不能消化这么多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