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物语 (Vinilla)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Vinilla
- 入库:04.10
齐逸早和边峰,梅兰妮商量过了。他说,“这车要从海上运过来,哪能这么快,如果真要急着要车,那就要加急运了来,那得加上加急费。那就是要多加六百两银子。你家世子只要耐心等几个月,就有车了,又何必这么急呢?”
王管事回去如实报告。
那世子是个急性子的人,哪里等得了几个月,直逼着王管事立刻把车弄到手。王管事又来了。
梅兰妮早有准备,把自家的一辆车换上了新浇铸的铜车把手。上面印刻了‘顺承‘二字。再把车轮胎换成新的。又把车子擦拭干净。他家的车原本就是新的,再修正了一下,更完善了,在客栈那里交了货,收来了一千六百两银子。
正好给边峰拿去买建连锁客栈的地皮。在那客栈旁,华家开设了一家车行,专卖华记车。天津那里又运来了几辆车,等着出售。虽然开张时也有人来问过,但那价钱,让人却步。
在这样的忙忙碌碌中会试的名单公布了。
华家人人榜上都有名,这次因为中不中对华家来讲都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所以没有太多兴奋。
叶惟世这次考上了会元。他心里知道是因为那些试题,所以不但没有兴奋。反而还有些惴惴的。别人看不懂,还以为他是谦虚。连李果都评价他是“为人谦谦,年少而老成。”
只是这阅卷时还是有些故事。阅卷官读到华家五人的文章时,那感觉就是字字珠玑,(这当然,别人是当场急写的,他们的都锤炼过)。又见这几人年纪这样小。心里都产生了怀疑,是不是他们事先知道了考题?
考题泄露是大问题。于是排查,当然不可能查出什么。这事还惊动了乾隆。
乾隆小时候因为出身的关系,看了不少眼色,所以在贵族的孩子中属于聪明的。又在康熙身边受过直接教育,康熙的浮华风气学了不少。他认为在他当朝的时候有这么一家五兄弟少年及第,是可以往后夸口的事。可是真伪要查清了,如果敢作弊,那就是杀头的罪。就派人调查他们的情况。
调查报告很快就到皇帝案边了,这么多天来,就一家权贵和他家有接触,就是顺诚亲王家,那家的管事从他们家卖了一辆马车。
关于顺诚世子的马车。乾隆有所耳闻,那厮正烧包的不行,在皇亲贵族中都要引起公愤了。再说,顺诚亲王家与那会试没有一点交接。乾隆把他家忽视了。
再就是查明了他们的业师是刚提升翰林院修编的沈德潜。(这事也不用怎么查,沈德潜的五个小弟子一同来京会试的事,他自己在翰林院就吹嘘过了)。
乾隆召见沈德潜。
161 殿试
更新时间2014-3-23 3:00:34 字数:3423
沈德潜颤颤巍巍地仆伏在皇帝面前,不知是什么事情。
等乾隆问起华家几人的学问来,以他多年的阅历,立刻就明白了怎么一回事。他如实禀报了那五个学生的刻苦和天份。讲了他们小时家景艰难,为了读书,五个人到书肆抄书的事情。又讲这五人从不游玩,苏州种种盛况对他们来讲就像是听“海外奇谈”,平日里五人只是读书,和商讨功课。
谈话中,沈德潜很会揣摩帝心,句句话顺着乾隆的意,但又不着痕迹。人活到这么高年龄了,看人说话的本事自然是炉火纯青了。
通过这次谈话,沈德潜得到了乾隆的青眼。
听了沈德潜的话,乾隆也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意,是真是假,再试一次,殿试的题目他自己出。是好是坏一试就出来了。
华家的几个,都不知道他们已经被皇帝问及过了。
那沈德潜知道了皇上的怀疑,哪里还会通风报信,只保持沉默。恨不得十二个时辰都在众人目光里,以便有不在现场的明证。
他们的朋友盛支炳也成了贡士。他们真为他高兴,这下大家都成了同年了。
发榜后,很快就殿考了。三胞胎对叶,屈二人说,别慌,就那几个策论题,你们已经做的很好了。到时候只要把字写得乌亮圆润,就能占很大的便宜。
叶,屈二人一路考来,哪里会不信他们的?再加上他们原本读书就读的好。更是心有成竹。
到了三月二十一日,几个人去参加殿试。
安排在正阳门的瓮城里集合。
学子们都不敢迟到。早早的等在了那里,北方的春天清早的风还是带着寒气。时辰到了,就有官员带着他们排着队穿过正阳门往皇城里面走。
到了大清门外,三胞胎都好好打量着后世不存在的大清门,和南面的正阳门及北面的天安门相比,大清门显得矮小多了,是一单檐歇山顶的砖石结构建筑,有三阙门,正门左右各立着石狮子和一下马石碑。门口站立着八旗兵。他们估计了一下这地方,就是后世纪念堂的地方。而在清朝的时候,这里就是皇城与井市的分界线。
走进紫金城,别人怎么想且不去说。三胞胎就是故地重游了。只觉的和故宫很不一样,天安门虽然还差不多,但那里少了一张领袖像和一排大红灯笼,看上去还是很别扭。再加上周围没有高大的建筑,那门越发的巍峨。
来到了太和殿,殿中已经排放了矮几,几前铺放着坐垫。按位坐定,殿试的题目果然是,经学,史学,河工,漕政。
那叶,屈二人一看,心中大定,当下,摈弃杂念,持笔沾墨,写了起来。
监考官因为有了前面的疑惑,多双眼睛就盯着这五人看,只见他们坐的笔直,信手写来,不像是写文章,就像在默书一般。
还好那五人不知道这种情况,否则准吓出一身冷汗。
结果当然可想而知。这几个人的文章,条理分明,有据有史,洋洋洒洒,经纬有序。有的文章是龙腾虎跃,有的文章是雅致清晰。再有那气势如虹,行云流水,酣畅淋漓。都是一枝生花的妙笔,加上那刻意苦练过的馆阁体,方正,光圆,乌黑,体大。让那些考官没法挑剔。
虽然他们不都是在前十名之内,但是因为他们的事乾隆过问过,他们五人的卷子还是呈上。
乾隆读了,不得不承认他们的文章做的是好。如果从文章排起,这五份卷子张张入前十。要从自己身边盗题几乎没有可能。看来江山代有人才出啊。
只是他们年纪太小了,状元是没有份了,今科的状元点的是浙江人金甡。将那华惟世排在了二榜第一,是传胪。华仪奉排在了第十名。三胞胎三人就在二榜殿尾三个。
接下来,金殿传胪,门生谢师,叶惟世和屈仪奉都入翰林成了庶吉士。三胞胎很难分配。好在他们早已有了准备。上表辞行,家母操劳成疾,他们要奉侍母亲,以尽孝心。再说年龄尚小,还须继续努力,等几年成熟了再来为国效力。云云。
乾隆看到辞章,觉的他们做人及有眼色,很懂进退。特地召见了这五个人。第一次见皇帝,虽然事先演习过礼仪,叶,屈二人还是很紧张的。但是,他们看三个表弟坦然自若,心也稍定了。
三胞胎见乾隆是很淡定的,就像是见一个电影明星,可不就是明星吗?电影,电视上他的故事家喻户晓。连他在外面有几朵野花,全国人民都数的一清二楚的。
只是,见到了乾隆本人他们还是有点失望的。和影视节的明星相比,乾隆长的可不怎么样,还没他画像上漂亮。当然,那些画也是经过画家们修饰过了。个子也不高,穿着厚底靴,那底足足超过十公分,那高度都没到一米八十。头上的辫子也不像电视里那样又粗又长有黑,只不过小小一根猪小辫。
和皇上对话,要求语简意达。别看他们年纪小,这点掌握的很好。乾隆很满意。问及叶,屈二人的志向,两人都说,希望在翰林院学习结束后就能下基层去磨练。乾隆一听很满意,很多人都不愿意下基层去当县令,认为那是大材小用。这两人这样提出,小小年纪就提这样的要求,可见还真是干实事的人才啊。
接见完还有赏赐,无非笔墨之类。五人磕头谢恩。
回到家里,梅兰妮并没有多问乾隆接见的情况。并不是她有多潇洒,而是她早根据电视剧脑补过了。她只是问,乾隆有郑少秋英俊潇洒吗?和张铁林比起来谁更像皇帝?当然这些问题只好悄悄的问。
倒是李果,问了又问,点点滴滴,枝枝叶叶的都问到了家。
李果这会充分体现出他做过幕僚的优越性,有关官场的规则或潜规则都了解的很。
像他们五个人拜老师送礼品,他就用了梅兰妮的双面绣和缂丝观音像。尺幅都不大,收礼的人也没心理负担,这可是货真价实的自家土产。但是要说名贵,就是拿钱也买不到的。
沈德潜作为业师,也有一份同样的礼。后来这厮把他那份礼品拿去讨好乾隆,得到了乾隆的赏识,那就是后话了。
盛支炳和叶,屈二人同进了翰林院,就和这家来往更密切了。他还为华家写了对联“一门五进士,耕读两书堂”。李果直夸他写的工整。
大事基本上定了,三胞胎超额完成任务。边峰伤好透后,他们和边峰去看了天津码头和仓库。从现在开始,他们要介入家族事业中了。
梅兰妮还有一事没有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