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物语 (Vinilla)
- 类型:穿越重生
- 作者:Vinilla
- 入库:04.10
106 皇帝未来的老师
更新时间2014-1-26 4:13:14 字数:3223
怎样送羽绢姑娘回家,华家的人也讨论过了。
这一日,梅兰妮收拾的山青水绿的去了陈家。
先去拜访了老夫人。然后,就当着陈母的面把救了席家女儿的事情说了出来。这个年代没有广播电视,这样的新文也是很吸引人的。陈家的女眷借此事感慨了一番。
陈步云和丝绸业有来往的,他说,“如果是席家三爷的女儿,我倒可以去他家告诉这件事。我曾和席三爷有过几次交往。”
陈母说,“那最好不过了,梅娘子总是女流,抛头露面的不方便,如果让她家管事出面,席家会认为她太托大了。”
梅兰妮笑道,“老太太真是人精,一下子就把我的来意讲的明明白白。”
陈太太说,“还要谢谢你送来的鱼虾,新鲜得来,长远没有吃到介鲜的鱼虾了。”
陈家的两位少奶奶,在一旁相陪,奉茶。
梅兰妮客气道,“这个不值什么,是乡下人自己捕捞的。太太如果喜欢,下次我再送些来。”
陈母斜了陈太太一眼,对梅兰妮说,“这不是谢了,倒是预定了下一次的。”众人都笑将起来。
陈母道,“你不用这样客气,只管叫她嫂子。听说,你家和我们舅爷家经常来往?”
梅兰妮忙道,“李舅爷好学问,我家三胞胎拜了他做老师。回家不住口的夸,说是比学堂了的夫子不知强出多少。”
见夸自家兄弟,陈母脸上有了光,“那是,硕夫自幼聪明过人,考过了秀才后,终因为家景清贫,出去为人做幕僚养家。他那东家当时倒是个风云人物,很得帝心。他跟着也见识了不少风光,光是接驾就经历过三次。后来,他东家又几次到扬州管两淮盐课。荣华富贵都是见识过的。雍正年他东家坏事后,也不是没人请他,但是,他看破了,心里记着老东家的情,就归家安心读书做学问。你嫂子的一个族叔和他就来往密切。读书人在一起,总是有话说。你嫂子的族叔去年被荐举博学鸿词科,未被取用,灰心丧气,前几天才归家里,他们舅舅就赶过去看望了。”
“怪不得,这两天三胞胎没去李家。”梅兰妮说,“原来老师去远游了。”
陈母道,“倒也不远,就在虎丘。”
陈步云说,“我正想和梅娘子商量这件事,你嫂子的这个族叔叫沈德潜,诗文极好。这苏州地区是有名的,我想请他主持拍卖会。而且,我把拍卖会放在木渎举办,要造些声势。环境要选的宽裕些,借了一个小园子,请舅舅和他的朋友来助兴。”梅兰妮才知道陈步云的太太姓沈。
梅兰妮对这事提不出什么意见,“陈老板,”她见陈母斜过来不满的一眼,改口道,“这事,陈大哥你看着合适就行。”
梅兰妮懂得,当钱赚到一定程度,就要打知名度了。在苏州,没有比文人韵事更让人称道了。
陈步云又道,“这沈族叔和小舅舅是同窗,受教于叶燮。也是饱学之士,只是功名艰难。他家中也不富裕,我想借次机会补贴他些,听说,他打算两年后再北上。说起来他也已经考了十六场了,至今未第。年已过花甲了。”
梅兰妮道,“再好不过了,一次活动,有诗人写诗助兴也是见韵事了,只怕读书人都有些清高。”
陈母说,“不碍的,让你舅舅去与他相商。他那人是热衷功名的。”
梅兰妮中学时读过‘范进中举‘,知道求取功名的艰难,想到自家三胞胎,默默不语了。
“谁?沈德潜?”楚濂叫道,“那是乾隆的老师啊。”
“是不是这个啊?他都六十多了,还没考上举人。”梅兰妮怀疑道。
“这叫大气晚成。他是六十七岁中的进士。后来被乾隆优待,成为了他的老师,有时还帮助他写些诗词什么的。”楚濂说道。
齐逸说,“我们赶紧要借现在的机会认识他,现在他还是处于贫困之中。等他发达了,就巴结不上了。”一口的急功近利。
梅兰妮一听,觉着很合适,日后,三胞胎考功名有皇帝老师的推荐,不是能事半功倍吗?心里跃跃欲试了。
冬至节这天,华家依着往常的例,包了顿饺子,经过这些年的锻炼,梅兰妮擀饺子皮的功夫大有提高。
包饺子当然是人多好手快。保安队的孩子都洗干净了手,在大厨房里一起帮厨,梅香自然是当任指挥。梅兰妮和鲁妈都听她的调派。
席羽绢和绫子留在主屋里做针线活,绫子在这冷清的环境中,就想到那边的热闹,就有点坐不住了。羽绢看了她一眼,“不如你也去那边帮忙。”
“那姐儿你一人留在这里…”
“这里又不是强盗窝,安全的很。”说完这话,她咬住了下唇。
“那我,去,…去看看?”绫子迟疑地。
“去吧,以后回家,就没这样的热闹了。”
“要么,姐儿,你和我一起去吧。”绫子热切地。
“我?”羽绢想了想,还是摇摇头,“我正好趁这个机会把睡鞋做完了。”
“那我,去看看就回来,我把看到的告诉姑娘。”
羽绢看着出门的绫子,走路都欢快了。她呆了,有一种凄凉孤独感弥漫在周身。
冬至这天的日头特别短,渐渐地,黄昏进了房间。
如果,没有羽绢,华家的人就要在大厨房里一起吃饺子,但是有客人在,不能怠慢。所以,梅兰妮把包好的饺子放在一个圆竹扁里带到小厨房。三胞胎和秦炼跟了过来。
梅兰妮刚把炉火捅旺,将一锅水烧上去,梅香又托着一竹篇的饺子进来,“小师姐他们回来了。”
家里人都很高兴,冬至节也能吃上团圆饭,江南俗语,“冬至大如年”。这个节日在江南也是个大节日的。
冬至的前一天,东岸三家相互送了食品。这年大灾,粮价还在飞涨,所以食品成为很珍贵的礼品。
晚饭后,一家人在起居室闲聊。几天分别,自然有些许话要说。
边峰这人向来是惜语的,除了必要的描述,一般不多话。
梅朵讲到她的专业有关,才会眉飞色舞,平时也没什么多话。所以他们的农场之行听上去也没什么特别。
只说是水利工程开展的很顺利。再有小林他们已经回到农场了,房屋的一期工程接近尾声了。
可这次跟了个水妮,事情有些不同。水妮虽然经历过了一场恶梦,但是,她和羽绢是不同的。首先她没有受过完整的封建家庭教育。加上事后有梅兰妮等人的正确开导,及她自身原有的江湖女儿的爽性。再有她和华家人生活在一起,没有什么心理压力。她很快就恢复了少女的活泼。
“到了那里,我们在木框上糊上了桑皮纸,我也帮忙糊了,大家还说我糊的好呢。朵姐儿把那些木架子放到茶苗地里搭起矮房子,老农叔直稀罕。朵姐儿说,这叫简易暖棚,冬天给茶苗儿造的房子。老农叔说,怨不得朵姐儿在整地时,尺寸卡得很严谨,原来是为了造同样大小的房子。朵姐儿教他说,这叫做标准化生产。老农叔回去和农婶嘀咕说,朵姐儿的新名词让人记不过来,前些日子的‘流水作业‘,‘现在又是‘标准化生产‘,感情还真是高人的高徒。”
梅兰妮问梅朵,“桑皮纸经不起雨水吧?”
梅朵道,“下雨天,气温相对比较高,用不着暖棚,所以这叫临时活动简易暖棚。”
梅兰妮笑道,“别说是老农了,连我都倒不过来这些新名词。”
梅香喜欢听人夸她的小师姐,倒了一杯茶给水妮润嗓子。
水妮接过茶喝了一口,“庄子上现在可闹热的啦,村里很多人来帮忙。房子工地上进展的很快。那个林师傅还说,没想到才离开几天,你家人缘就这么好了。朵姐儿还让老农伯给帮忙的人发工钱,我就说不能这样。请人来和自愿来是不同的。乡里乡亲的常有造房子时,村里人相互帮忙。哪里要你的工钱,你给人钱,人家还说你外道了。就是吃饭上要大方,顿顿不能少了鱼肉。这事老农伯说我是对的,没照朵姐儿的意思办。”
梅兰妮认真听后,说道,“这事倒是水妮想的周全。梅朵到底是个孩子,办事不老道。水妮做得很好。”
水妮的脸上全写满了‘得意‘二字。
梅兰妮问边峰和梅朵,“张姑娘怎样了?”
边峰说,“老农叔说,等方便了,就托人过湖给她家里人捎信。张姑娘在庄子上生活的不错,和申妈妈及茶香相处的很好。”
梅兰妮问梅朵,“茶香怎么样?”
梅朵说,“挺好的,我看她做事做的有模有样的。”
水妮道,“茶香的志向可高了,她说她要把梅香比…”水妮突然意识到自己说错了话,刹住了。
梅香问道,“她把我怎样?”
水妮讪讪地,不再接话。
梅兰妮说,“做人做事,自己尽心尽力就好,不用和别的人比,个人情况不一样,没法比较。就象,水妮你会撑船,到了船上你就是老大。可是,管理我们家这些杂事,我都没有梅香做的妥当。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齐逸见气氛有些严肃,他对边峰说,“二哥,你不在的几天,我们又发现了新的人脉,我们去书房和你好好汇报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