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雏鹰展翅
大学生活再美好,却也有结束的一天,真让人无法不惆怅!
与现在的毕业生不同的是,同学间不存在就业的恐慌,“我是dang的一块砖,东南西北任dang搬,放在大厦不骄傲,搁在茅厕不悲观。”当时风行的这么一句话可以看出端倪,“择业”这个词是不存在的,虽然都是天之骄子,但分配政策主要还是“面向基层,面向第一线,知识分子需要锻炼,像工农兵学习。”
分你去哪里,跟你的专业对口不对口,都是革/命需要,你本人很难去讨价还价。当然了,分配前会有从上到下的人来找你谈话,如果你坚决不愿意去,第一个法子可以放弃分配,继续攻读研究生(当时很平常的,跟现在不可同日而语,工农兵考的人相当多);第二个法子就是学校把你的人事关系和档案转回你的户籍地,由那里的人事部门进行二次分配。
嘴上说的再好听,也不会有人真的不在乎自己的去向,大城市还好一点,换了有些地理位置在农业大省的学校,譬如农机专业的毕业生,好一点讲是分你到农场做技术员,但大家都是插/队落户过的,技术员这回事也就比开拖拉机的地位高一点点,本质上还是上了个大学又回农田修地球。
再加上这时各行各业人才匮乏,争取到大学生指标的单位不一定就正好有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很多人都是“望文生义”,学微电子的进了收音机或者电视厂,可能学计算机的学生被招走去厂里的原因,只是因为他们单位有台计算机需要人去操作。
这样不以各人意愿,以国家需要为原则的分配现在听来让人有些爱恨交加,这在年轻的学员中可能还会有些微词,不过对于那些“上过山、下过乡、扛过枪、吃过糠”的同学来说可就太幸福了,考到上海来一定程度上能避免覆辙,再差能差到哪去,知青都当过了还会怕苦!
7703的同学上午准时都坐在了教室里,等班主任金老师和系领导来念名单,头几天卢秀贞被约去做过思想工作,他们专业一般去向倒是挺对口,除了教育局就是各大中小学,刚毕业肯定是去一线,可卢秀贞偏偏就不愿意当老师,在她看来老师太难做,不提教案,天天站在上面嗓子就受不了,现在的学生可不是想象中那么好管,80、90年代各种思潮的冲击让学生们都特别有激情,有行动力,更特别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总的来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还比较深,当老师是件有政治风险的事情,她可还记得八/九年还会有次涉及到学校的政治运动的,教不严,师之惰啊!用后世的话来讲就是她确定自己hold不住。
好在她不愿意当老师也有大把的地方要她,班主任就说还有市图书馆要人,她听到一瞬间眼睛都亮了,金老师一看乐呵呵让她出去了,这个学生还蛮有意思,其实他觉得图书馆真不如学校啊!
卢秀贞是满意的不能再满意了,图书馆是肯定没人跟她抢的,时下图书馆的工作在人们的理解中,就是一般的图书管理员,是为读者取阅方便而服务的,但卢秀贞晓得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要掌握的知识实在是很多,熟练操作计算机的能力、文献著录规则和书目编目的数据知识,信息学,档案学……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服务人员这样的概念,上升空间也很大,好好干说不定可以转成行政。
两位领导和老师终于拿着宣判他们这些人,几乎可以说是今后人生道路的名单走了进来,先念到的是要求回生源地的人,基本上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才回家,不过好在回去了妥妥一个老师总是跑不掉的,接着就开始宣读本地单位的名单,一个个的全都有了去向,最后报的是班长徐明,他被留校了。
同样的一幕在不同的大学上演,张磊被分到了上海广播电视技术研究所,相对于有的被分到一零一厂或者上海无线电十八厂的同学,他算是比较对口的了。
二姐夫高坚科研能力强,被留校,二姐卢秀玉有点离谱,分她去了饲料厂,当然她不去也不可能有更对口的,她的同学祈月如被分到了食品厂,可能要人的单位认为生物专业就是跟入口的东西有关?
大嫂殷兰算是彻底明白自己回不去家乡了,当然她死活要回去是可以再分配的,可就她一个人怎么可能!老公和儿子都不要了么!借着这次机会自然是好好发泄了一通积郁,然后就得去大境中学报道。
卢秀鸿还得等几个月才能分配,现在正在努力的做他的毕业设计,他是自动化专业,应该也就是那么几个厂,家里也不太为他担心。
吃散伙饭是重头戏,大家难得凑了份子大方的到福州路的老正兴摆了几桌,席间回忆满满。
“举杯吧!这杯敬我们的老师,也敬我们这一代!”徐明带头站了起来。
“干杯!”大伙都站了起来,能喝的不能喝的都把这一杯饮干。
转天又是要好的同学纷纷去拍照合影,汪顺颖家里是安徽铁路系统的,条件很好,她来上海用她自己的话讲“纯粹开开眼界”,现在到了离别的时候,她哭得不能自已,尤其和卢秀贞、郭艳关系好,更舍不得分开。卢秀贞和郭艳陪她照了几套照片,承诺一月至少通信一封,又赠送了她礼物,好歹是送走了她。
每次有人离开都是全班出动送别,同窗再见不知是否年华依旧!
7703将成为刻在每个人心中的红字!
回到寝室,床铺已经都收拾的差不多了,和梅丽、吴菲、谭琳琳还有匡美兰留下了家庭地址,互相拥抱后,卢秀贞就离开了华师大,她只有两天休息时间,之后就要去图书馆报道。至于甘琼婷和郭艳两个,土著见面的机会太多,郭艳已经说好拿了工资三人去外滩喝“咳嗽药水”(coffee~)。
新的篇章就此翻开……
作者有话要说:祝大家放假过得开心,明天见~
第52章 励精图治
“领班,有人找。”来人招呼了一声就出了车间。
卢秀华谢了谢他赶紧快步走到厂子门口,找他除了金水根不会有别人啦!
“阿华,搞定了,在官塘秀茂坪,二十平米,怎么样?”金水根得意洋洋拨了拨刘海,等着卢秀华赞美他。
“系啊!我梗知你叻仔啦!(能干)今日一起食宵夜啦!”卢秀华看到他得瑟也笑着配合他。
“好哇!靓仔,一会你收工来找我。”言毕扬长而去。
卢秀华回到高车组,看着老师傅就像做衣服一样,把烘好的假发片缝在假发套上,当然这个步骤机器生产更快,但工艺肯定比手工差,每批订单他们总会接一部分纯手工的,利润高,一个技术娴熟的工人一天也就最多做几十顶。
又踱到前面车头皮组看他们操作,他和水根来香港已经是第四个年头了,香港给了他很多人生的第一次,第一次饮早茶、第一次坐双层巴士、第一次吃西餐……
刚来时不懂粤语,他和水根两个去铺子吃饭只能指着菜单示意服务员点餐,后来先是跟着连续剧学粤语,又跟本地人经常接触,才解决了语言关。
粤语讲顺溜了他又在夜校报名了课程,白天急吼吼劳作,晚上8点多又要去上课,上学的这两年他也是累得够呛,有一次太困了结果拉尖时把手背扎了好几个血窟窿,好在读书这件事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你付出了多少自然有同样的回报,卢秀华的英语在这批学员里都算学得非常出色的,缺的也只是开口说的能力。
他运气真算不错了,因为在狱中几年钩编的经历,老板给了他一个机会,从开料、压机、拉毛这些最简单的工序开始学,一个月210元的工资一直做到了现在高车间的领班,厂里跟着老师傅后面学高车的几个徒弟,他的手艺也能排的上号,可以说现在这一整套工序除了最后的整型他因为缺乏练手的机会,导致水平不够外,整个发具厂的来龙去脉他已经一清二楚。
金水根就没那么好命,他的经历折射了当下偷/渡客的普遍生存状态,进不了发具厂就去了建筑工地卖苦力,干了一段时间后有个机会又进了一个五金厂做加工学徒,天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有时晚了就睡在工厂车间的夹板上层,很是辛苦了几年。
他们四年下来也攒了不少钱,这时稳定了,就想着找个固定的地方住,金水根这个倒卖的鼻祖爷爷,平时除了出工还近水楼台收购了许多废金属和下脚料,这些破烂都需要有个地方放。想找个价廉物美的住所不难也不易,当时很多大陆人还是抱着叶落归根的想法,在这边赚钱留下生活必需,剩下的都寄回大陆盖房子,所以置业对于他们并不是首需。
忙活了三个多月,终于看中了官塘那边的一个小木屋,主要是后面有一大块盐碱地,金水根说回来从厂里弄点材料出来搭个棚子好放他的“宝贝”,这间20平米的小房子花了他俩5000港币,他算得很清楚,就算以后回上海了,这块还可以出租。
放工后,卢秀华换回了便服出厂子,走到门口,阿香又站在那里等他,无可奈何地只能上前“咩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