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男生小说女生小说纯爱耽美

当前位置:趣书网 > 女生小说 > 全文免费阅读

[魂穿]无忧归田 (芭蕉夜喜雨)


  
  不过方家却派来古妈妈及两个小丫头过来,送上礼便跟着陈氏等人一并坐了。
  
  赵家倒是赵老夫人领着两个孙子孙女过来了。她是从陈家村出去的,几十年没回来了,似乎很是喜欢乡土的这些宴请,带了厚礼来不说,还一点架子都没有。乐呵呵地与村里的老太太们聊天说笑。
  
  看着就是一寻常的富家太太,她爱听乡村的一些事,村里的老太太看她也没架子,又平易近人,也爱说一些乡里乡间的事给她听,一堆老太太们凑在一起倒是聊得开心热闹得很。
  
  巳时末,杨大骑在马上,带着绑得大红花束,装扮得红通通的马车到了。
  
  这敬县郊区到玉屏山脚下的傅家庄,可别说抬什么轿子,那得抬到后半夜估计还抬不到。
  
  这乡里乡下的,平时,迎亲也多是用的牛车,有些近的人家,也就是把新娘子往牛背上一放,新郎牵了就家去了。有些讲究的或是路稍远一些的,就多是套上一副板子。
  
  一般也都是光板子一副,新郎把新娘往车板上那么一扶,若是嫁妆少的,只几个箱笼的,就一并放到车板上拉走。若是嫁妆多的,就再牵一辆牛车来。
  
  今天杨大倒是除了一辆接亲用的马车,还带了一辆装嫁妆的马车来。但那马拉的是光板的,就是以防箱笼家具太高,车厢子放不下。
  
  这里婚礼不像是同一城里,可以坐轿,也可以提前抬了嫁妆出门,这可是隔了一个镇一个城,走路得走一天才能到。若是抬了重物,笨重的家具什么的,那可是要了老命。一般都是放在牛车上运走
  
  家境殷实一些的就会租上一两辆马车代步,那已经是极好的了。
  
  杨大进门也没人多难为他,他准备的红包也多,让他几个弟弟当了宾相,碰到拦门的小娃娃,就从拎着的小竹框里摸个红包递给拦门的小娃。红纸里面也就是包着一两个铜板而已,当然大封又要厚一些。
  
  小娃们可不在意红包里是多少铜子,只要是红包就高兴。不一会,怀里就揣得鼓鼓的。
  
  乡里乡下,也没什么花哨的迎亲场面,杨大很顺利进了门,就与岳家长辈们见了礼,然后被领着在上席坐了。刚吃了两口,又被傅紫文等人拉了去敬酒,认岳家亲戚。
  
  转了一圈,肚子里酒水咕噜噜做响,饭倒是没进一口。
  
  为了赶在午时前出门,大伙也并不难为他,可有三十几桌等着他一一敬酒呢。这大席一桌十个人,要是每个人都与他喝上一口,估计得轮到下晌去。午前迎了新娘,他还得赶着回去杨家村拜堂吃席呢。
  
  男方那边的亲戚也正等着看新娘过门拜堂呢。还好,古时的婚典多是黄昏举行的,从傅家庄坐马车赶往敬县郊区,马车两个多时辰,正好能赶上到那边拜堂吃席,一点都不耽误。
  
  如果那距离远的,就只能提前接好,把女方安置在男方家附近了。成亲当日从娘家接亲怕是不太可能。
  
  因着两方家有些距离,大伙也并不难为他,一桌就喝一杯,傅紫文又领了他到厅堂给老傅头和傅天海等人磕头敬茶,这才又领着他去接紫梅。
  
  紫梅被傅紫文背着出闺房时,小刘氏脸都哭花了,陈氏和文氏一左一右在旁边搀着她劝慰她。
  
  能看到女儿被休离如今又再欢欢喜喜地出嫁,小刘氏又是高兴又是难受,那眼泪哗哗地淌。
  
  傅紫萱在旁边看着傅紫文背着傅紫梅出门,听到她在紫文背上细细地哽咽,心里也有些伤感。
  
  女儿大了,总是要嫁人的,以后夫家就是家就是归宿了,再回来便是客了…···




☆、第三百三十九章乡土

隔日是八月十四,傅紫萱可算是睡了一个好觉。起来后顿觉神清气爽。

带着几个小的去食厅吃朝食。几个小的从昨日就开始放八月节的假了,长山书院放了四天假,到八月十七才复课。

这八月节是除了年节外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是举家团聚的日子。

前日下学后城里的学子就陆续被家人接回去了。彦华、学承昨天都留下来吃紫梅的酒席。

那两个小子好像更乐意跟村里的同龄人玩在一块,丝毫没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在村里人缘极好。他俩又极讲义气,家里给的零花钱又多,经常和紫辰吆五喝六地带着一大群小子去村里的货栈买东西请大家吃。于是几乎村子里的小娃们都乐意跟在他们的屁股后面。这两个人每次休沐也都不*往城里跑,更愿意窝在乡下。

只不过,古氏昨天派来古妈妈来吃酒席,把彦华接回去了。那小子看学承留了下来,死活不肯走,最后还是傅紫萱等人好说歹说才把那小子劝走的。走时还眼泪汪汪,一步三回头的。

而学承则和他奶奶赵陈氏及她姐雪研留了下来。

老太太是多年不在乡里过八月节了,想得慌,也想看看傅家庄的放天灯。而学承自从听了村里小子们说八月节放天灯如何如何后,便也惦念上了。

于是,傅家便把他们一家都邀请来家过中秋,赵老爷子和赵刘氏还要明日一早才到,毕竟那府里也有一大堆事务要处理。

吃朝食的时候,傅紫萱发现老刘氏、陈氏等人都不知干嘛去了。问了丫头说是吃过早饭就到村里去了。

傅紫萱和几个孩子纳闷得很。今天不是还好多月饼糕点要做出来吗?傅紫萱以为陈氏一早会在厨房那里忙碌呢。

问了几个人,才知道老刘氏和陈氏带了赵老太太到村子里摘树叶去了。

原来是老太太早起时帮着做糕点的时候,跟大伙聊天,说到以前小时候吃过的一种糯米粑。甚是怀念。说是都几十年没吃过了。

老刘氏一听坐不住了。这糯米粑虽不是八月节应景的糕点,但做着也极简单,家里又有现成的馅料,便兴冲冲地出门摘树叶去了。赵老太太好像也找到了儿时的回忆,也兴奋无比地跟着陈氏和老刘氏的后头去了。

傅紫萱问了紫阳等人才知道是什么东西。原来是端午时村里蒸的那种用糯米粉做的点心。

用的是那种长得像桃形的树叶,不大,比成人的巴掌要小一些。而且要摘枝上不嫩不老的树叶才行,太嫩的,不好裹糯米粑,太老。味太苦涩。只有那种不老不嫩的才行,又能裹得住,粑里还带着树叶的清香。

这糯米粑。其实就是用糯米磨成细粉做成的,要磨得细细的,还要筛好几遍。然后用凉水和了,再揪小团下来,用手摊薄。里面裹着绿豆沙、红豆沙、花生碎、杏仁碎等物,然后在手里团得圆圆的,最后再用巴掌大的树叶子把它包了。

这糯米粑跟婴儿拳头一般大小,一般成年人能一口或两口一个,女娃子两三口也能把它吃完了。

这树叶子为了好剥下来,是要刷油的。待糯米粑蒸熟后。用手轻轻一剥就剥开了,也可以一边剥一边吃。

这种糯米粑有点像幽州等地的艾草粑和青团子。做法并不难,傅紫萱回来的两个端午都是吃了的。

只是还要看各家经济情况。有些没有裹馅,就是纯的糯米团子。而大多数人家馅里并没有那么花哨。

这糯米也贵,磨成细糯米粉就更费事费钱,还要绿豆沙、红豆沙、花生、糖、还有油等物,着实费钱。傅家也就是傅紫萱回来了。才做了那么两次吃,往年家里也并不大做这个。

这会听了赵老太太记起儿时的记忆。又怀念不已,婆媳俩也就不管应不应景什么的了,带着人就满村子摘嫩树叶去了。

傅紫萱等人听完也很是意动,叫上丫头拿了一些小竹篮子就找了出去。

一路上碰上了好多娃子,都是来寻紫辰和学承来玩的。不过这会两人正惦记着要摘了嫩树叶回家做好吃的呢,哪有空与他们满村乱窜。

小娃们也不走,一路跟着,说知道哪里的嫩树叶多。有些娃子又说知道她们在哪,还有些娃子说他们会爬树……

于是,不多时傅紫萱等人身后就跟了一长窜孙猴。

傅紫萱她们找到陈氏等人时,这几个人正仰头站在树下,看着家里的下人攀上树去摘树叶子,跟着的夏雪及赵府的两个丫头手里拿的框子里都快装满了。

“你们怎么来了?”陈氏看着这一长窜人很是奇怪。

那赵学承就先嚷嚷起来:“我也去摘!我会爬树!”

说着跑到一棵树下,撩了衣袍夹在腰间,就要登了鞋往上爬。

陈氏和老刘氏忙把他拉住了:“哎哟,这哪里用得着你们了?摔了可怎么好?”

倒是赵老太太看着孙子乐呵呵道:“没事,我们在底下看着呢。再者这树也不高,就是摔了也没事。小孩子又皮实,摔一下他都不会喊疼。让他爬着练练手脚也好。”

傅紫萱只知道赵老爷子是个开通的,没想到这赵老太太也不是个迂的,很对傅紫萱的脾气。

首页推荐热门排行随便看看 阅读历史

同类新增文章

相似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