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若手按在腰间。
林斯年便冲风若笑了笑,露出白齿。他目光仍是不见深渊般的黑寂,但和以前又有什么不同。他伸手在自己脖子处擦了一下,挑衅意味十足。
林斯年对徐清圆再一笑。
徐清圆面无表情地移开视线,她静立原地,看着不远处的韦浮,正在接受询问。韦浮回头,对她宽慰安抚地笑了一笑。和他离得近的,还有林雨若的贴身侍女,正在瑟瑟发抖,发愁着自己的前途。
林女郎不在了。
这世上最悲痛的人只有长陵公主,其他人各怀心思。
--
那天,长陵公主生辰宴的请帖,徐清圆也有收到。
自然不可能是公主请她,只能是那位善良天真的小女郎,林雨若准备了请帖给她。
林雨若知道徐清圆要参加女科,应该没可能出现在母亲的生辰宴上。但是满长安城,因为晏郎君身上奇奇怪怪的传闻,都对徐清圆避之唯恐不及。
只有林雨若不避。
林雨若给徐清圆递了请帖,她不求徐清圆到来,她只想用自己的身份表明态度,让长安贵族不要排挤徐清圆。也许徐清圆并不在意她的举动,但林雨若仍笨拙地给出了讯号。
哪怕她当日被林承斥责,得母亲圆场。
那天,林雨若被林承训斥不要碰触朝廷政务,要离徐清圆远远的。她在樊川自家园林中被骂哭,独自抹了一会儿泪,被侍女劝说。
侍女离开后,她打起精神,想到韦浮来了。在自己母亲自作主张之前,她仍有一事要与韦浮说。
于是,林雨若将刚刚赶到的来为她母亲庆生的韦浮约到了一处私密假山后。
她与韦浮说:“韦师兄,我不同意我爹娘给我定好的婚事,我不愿意嫁给你。今日,我母亲一定会当众问你这个话,到时候我与你一同站起来反对,好不好?”
韦浮幽幽看着她。
她固执地仰着脸,在日光下,秀面苍白透亮,眼眸清中含哀,重复道:“我不与你成亲,我与你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家和你一点关系都没有,你离我们远远的,好不好?”
--
这正是那日韦浮与林雨若的交集。
韦浮如实讲那天的话转述,转述中,他看到了徐清圆走过来,也看到了忍着怒火的长陵公主。
长陵公主不顾侍女劝阻,大步走近:“那你是如何回答的?”
徐清圆也盯着韦浮。
韦浮脸偏了偏,秀美清致,眼眸如盛满一碗淡色清酒。他何其温雅,卓尔不凡,轻轻地笑了一笑:
“我回答她,好啊。”
他道:“林女郎的要求,我向来是满足的。”
长陵公主目噙怒火,她觉得荒唐,到今日,她才发现韦浮的凉薄与无情:“若若那么喜欢你,她说什么你就应什么?你可有问她为什么那么说,你怎么知道她不是在挽留你?
“韦江河,你根本就不在意若若心里怎么想的,你对这门婚事根本就不是满意,而是无所谓对吧?可笑!所有人中,只有若若看出来了,只有若若明白……”
韦浮轻声:“师母怎能如此说呢?”
长陵公主癫疯一样地向他怒骂,连大理寺的人都不得不来拦。
韦浮只温和地看着他们:“我老师也清楚我的心意,不是吗?”
他对他们笑:“我之后的行程,所有人都可以为我作证。我与林女郎说好了一起拒绝婚事,我们合作愉快。林女郎之后为什么自尽,我是真的不清楚。”
长陵公主:“必是被你逼的!”
韦浮:“哦,怎么不能是被老师逼的,被师母逼的,被林郎君逼的呢?
“为什么她喜欢一个郎君,那个郎君就必须接受权势交换,成全这段虚假的恩爱?连林女郎都知道是错误的事,我们倒一直觉得理所当然。公主殿下是真的爱林女郎吧,可这种爱会不会杀了她呢?”
他眼中笑意收了,冷冷淡淡,如尊玉人:“她活得很不快乐,你们知道吗?”
长陵公主呆住。
--
徐清圆闭上眼,回忆起那日——
女科无法举办,考场被封,雨渐渐停了。
她听了风若的建议,不应掺和进科考一事。她想到了林雨若对自己的相约,便与风若前往樊川。到达樊川时,天已昏昏,夜色已浓,雨也停了。
徐清圆拿着请帖,在仆从的带领下去寻找林雨若。
在这座芙蓉园的最高楼阁上,她站在下方地上,看到一道黑色斗篷披在女式粉红裙裾上,女子站在楼阁高处,飘然欲仙,背影与夜色融为一提,赫赫狂风吹动她的斗篷。
徐清圆并没有认出那是林雨若。
是她身边领路的侍女惊呼:“女郎!女郎——徐女郎,那是我家女郎!”
披着黑色斗篷的林雨若站在楼阁最高处,摇摇晃晃地在屋脊上行走。她从屋檐上一跃而下,跳入潏河,瞬间被怒卷河水吞没了身形。
那一幕太快,自绝断羽太过惨烈。这一晚,星河波澜不惊,干干净净的潏河,接受了干干净净的灵魂。
待有人反应过来,待长陵公主哭哭啼啼地奔过来,潏河中已找不到尸体。
之后全城戒严,开始打捞林雨若的尸体……虽然大家都觉得,林雨若应当死了。
--
这两桩案子同一天发生,到底说明什么呢?
徐清圆从大理寺回来,用过膳后抱着膝静坐。她糊里糊涂地睡着时,不知道隔壁书房,风若正抓着她的狼毫,绞尽脑汁地想写几个字,向晏倾汇报徐清圆的事情。
晏倾曾说不必传信,只有徐清圆女科结束,结果出来了,风若再联系他不迟。
而现在……
风若不知道怎么写,女科根本没有结束,但是科考其实已经结束了。郎君想看到徐女郎风光入阁,事实却是长安在查案子……
风若自认为,以自己的智慧,他无法向晏倾说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琢磨不出任何有用的讯息。
纠结半晌,风若只落笔了一行字:“徐清圆被他们欺负了。”
风若自信地搁置笔墨,放出飞鸽:这应该是事情最准确的面貌了吧。
第164章 长安客3
长安最近不太平静。
科举刺杀未平, 真相尚未查出,百姓中开始流传一种“行诏筹”。
这种“行诏筹”,是指民众用禾杆或木筹作为传讯工具, 在长安里巷阡陌间奔走, 传递消息。人们看到消息, 口上不说,拿过木筹,自发传给下一人。
这种隐晦的传讯方式, 一般发生在王道不存、天下转衰的王朝末期。据不可靠传闻, 南国末期的长安街坊间,就出现过这种行诏筹。
一者说太子羡将往甘州;一者说南国将亡。
而今这种“行诏筹”出现在大魏街头, 竟过了半月之久,朝廷才震惊地发现民间这种近乎邪叛的举措。但这种“行诏筹”很难查出源头所在, 百姓争口不言,朝廷也判断不出到底有多少百姓参与了这种事。最令人头痛的, 是这一次“行诏筹”的内容,与林相有关——
一者说林相受贿,任意摆弄科考, 科考及第者, 非世家子弟不出,非林相所授意不出。朝廷是林相的一言堂;
一者四处散发林承早年抛妻弃子之事, 津津乐道讲述王灵若母子在甘州所受的不平待遇, 借此说林相与自己的爱女林雨若之间的龃龉。既然林承早有抛妻弃子的先例, 这一次的林雨若身死之事,难说不是林雨若碍了林承的眼, 林承的又一次发疯举动。
林承在民间多少年都是圣人临世的形象, 一朝被人如此诋毁。朝堂百官私下嘀咕, 不敢发声。以致满街巷都是这种传闻,传闻终于传到林家——
“一派胡言!”
林承初闻这些胡言乱语的传说,气得血热头晕,一下子跌倒在座,半晌缓不过神。
向他通报此事的刑部官员忧心忡忡“相公,民间到处这样说,下官听到这种传闻满心震惊,这分明是有人构陷相公……但这等拙劣手段,真的以为能威胁相公?朝廷办案是要看证据,民间百姓却借着口舌四处宣扬朝廷包庇相公……”
林承手撑着额头,青筋微跳。
他喃喃自语“靠民愤来反逼中枢吗?”
实则为了避嫌,自科举那边出事和林雨若身亡,林承除了被大理寺传唤,皆闭门不出。但因他是一国之相,大理寺与刑部查案没有进展之时,民间便会怀疑大理寺与刑部有意包庇林相。
百姓不是不记得林承圣人的荣光,只是圣人落马,看起来更加现实。
这位汇报此事的刑部官员偷看林相脸色“下官发觉此事,立即召集人马,没收那‘行诏筹’。但长安百姓数百万,因陛下多年的放纵,人们对于这种事向来感兴趣,下官也说不准这声音会如何发展……另外,下官不得不说,此事理应是京兆府职责所在,难道韦府君竟没有向相公汇报此事吗?”
林承嘴角唇纹深重。
说起韦浮,林承微微眯眸,想到了那日在大理寺接受审问出来时,见到的韦浮。
韦浮依然是翩翩君子风采,眸中噙笑,使人如沐春风,说出的话却与温暖没什么关系“林女郎若真是自尽,不是被你们逼的吗?想她消失的人应该不是我,看不惯她天真单纯的人,是你们才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