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么安排下一次投胎,对京都城隍爷来说,着实是个难事。
得多方考量,再三思量。
好在京都城隍爷在任这么多年, 培养了一批得力手下,此次蟠桃宴, 他来去不过一旬的时间, 底下的人暂时还能胜任。
可京都城隍爷忙归忙, 一出门这排场还是少不了。
毕竟这是京都, 在各种达官贵人的耳濡目染之下, 他自己也受到几分影响。
——堂堂一府城隍, 出门没有个阴差开道伴架也就算了, 怎能无声无息, 偷偷摸摸的?
京都城隍爷这阴气一动, 苏苒之就察觉到,她看了眼惊愕不已的长川府城隍爷,说:“您确定京都城隍只是要跟我们一起去参加蟠桃会?”
这么大阵仗,甚至还有点气势汹汹的感觉。
着实像来寻仇的。
长川府城隍爷刚自己亲自动手,用苏苒之准备的水煮了一锅面——这样便可以真正吃到, 而不是只闻其气味了。
他坐在八仙桌边,拿着筷子刚往嘴巴里喂了一口,还没吃得下去,就被同僚这作派震惊到嘴巴合不拢,一筷子面挂在嘴巴上。
配合着呆滞的面容,不说话也能看出他被吓得不轻。
恰好这会儿门外传来了‘笃笃笃’的敲门声。
隔壁院子的主人家正在门开,陡然听到敲门声,但却没看到任何人。
他无端起了一胳膊的鸡皮疙瘩,赶紧开了门进去,边走边念叨:“这天还是穿薄纱还是太冷了,屋外背阴,凉到人骨子里。”
秦无顺手开了门,京都城隍爷就这么飘了进来。
他看到长川府同僚,一脸‘兴奋’,直接说:“哇,原来你也好这口。”
长川府城隍更懵了。他甚至不确定这话是对自己说的。
好哪口?
京都城隍进入院子后倒是收敛了所有阴气,幻化成一位清隽儒雅的年轻书生形象。
手里还拿着一把折扇。
城隍爷阴气十足,走到哪儿冷到哪儿,这折扇……确实‘风雅’。
他见自己刚进来,看到长川府城隍吃面,震惊之余先跟他说了话,忘了拜会主人家,赶紧用折扇在手心里敲了敲,随后儒雅的抱拳,道:“晚辈京都城隍,姓冯,在大安初年当过锦衣卫北镇抚司,主管昭狱。效忠于始皇,处理了不少达官贵人。因为得罪了太多人,最后被陷害砍头,死后莫名其妙就当了城隍。哦,我当城隍第一件事就是处理了始皇的鬼魂。”
苏苒之:“……”突然之间就很有画面感。
曾经的君臣,死后颠倒个位置……还挺有意思的。
不得不说,她见过的这些城隍爷们各有各的脾性,淮明府城隍爷肖隐元诚恳稳重,满腔热忱;长川府城隍爷处理问题手段柔和,遇到拿不准的事情便找援助,不是死要面子的存在;江安府的田慎宁大人口才了得,思辨过人。
京都冯城隍这性格,当真有趣。
冯城隍见苏苒之和秦无邀请他落座,也不推辞,一屁股坐在长川府城隍旁边。
凑在他耳边小声说:“你居然也好这口!”
他声音虽小,但在场都是耳目及其灵敏之辈,想装作听不见都不行。
长川府城隍爷这会儿含着面条,吞也不是,吐也不是。
他最后还是面皮薄,当着老冯的面着实吃不下去,悄悄将面放入碗中,咬着牙问:“什么口?”
冯城隍道:“就是明知道自己吃不进去,偷偷在嘴巴里含一含——虽然依然品咂不出味道和口感,还不如直接吸食香气。但我就是忍不住。”
长川府城隍目瞪口呆的看着他:“???”
冯城隍模样是儒雅书生,但依然是锦衣卫里那套拉着谁就能侃大山的脾性。
他不知不觉就将扇子加进嘎吱窝,一手撑着桌面,说:“我现在就后悔自己死得太早,那么多山珍海味都没品尝过。瞧瞧你这出息,咱们要过嘴瘾,也得吃鲍鱼海参不是?”
长川府城隍见他还要说下去,将自己放回碗中的那一筷子面条重新夹起来,再放到嘴里,然后他当着冯城隍的面咽下去了!
这回目瞪口呆的换成了冯城隍。
长川府城隍爷一口气吃完一碗面,连汤都喝干净,伴随着饱嗝憋出来一句:“我们不一样。”
“师弟,怎么了?”
大和尚一行人被太监带着走在皇宫中,曹子年见身旁的小沙弥停下脚步,自己也跟着驻足询问。
他们三个正是那边疆来的‘高人’,皇帝听多了国境内高人们的论道,打算换个口味,看看能不能从他们口中听到一点有关得道成仙的东西。
小沙弥那双眼睛及其剔透,像最清澈的湖水,与其对视能洞察人心一样。
他说:“师兄,有阴气。”
这阴气正在京都也只有国师和苏苒之一院子人感知到了而已。
就连他们的师父,大和尚都完全没察觉,而这个年仅七岁的小和尚居然能感知到。
他抬头看着天,脸上满是童稚,说出的话却十分成熟:“京都城隍爷出门了,排场很大,不知拜会何人。”
小沙弥在京都直接念出京都城隍爷,丝毫不担心被他感知到。
曹子年见他没避讳太监,于是自己也没有遮掩,问道:“为何是拜会别人,不是出门办事?”
“出远门的话,不会这么大排场,太消耗阴气。我怀疑,他拜会的人,极有可能就在京都中。”
内侍听着这话,原本以为这三人串通好,在故作高深。心中正要讥笑。
但是他回头看了眼小沙弥的眼睛,浑身陡然一僵,什么想法都忘了。
他看也不敢再多看一眼,在旁安静等候他们说完话。
小沙弥继续看天,陡然间阴气全然消散。
他喃喃:“需要城隍爷隆重出门拜会的人,该是哪路神仙。他在哪儿?”
曹子年和大和尚都在旁边候着,没人打扰小沙弥思考。
眼看着一炷香的功夫都过了,那边又有两位内侍过来催,小沙弥才停止推断。
他脸上也不见丝毫被打断的懊恼,这会儿他仿佛又恢复为一位普通的七岁小孩,跟在师父和师兄旁边不说话了。
而国师道长在一阵阴气过后,遍寻不到自己卦相的源头在何处。
他眉头拧起,道:“这个城隍!”坏事!
第206章
身为大安国国师, 他身处钦天监,肩负着宏观操控整个大安国国运的职责。
当然,这个‘宏观’当真可以说是非常的‘宏大’。
单个州府的气运若是变化不大, 国师是感知不到的。
就像那已经败坏了三百年来的江安府, 要不是苏苒之过去, 气运补全, 城隍诞生, 国师是看不出来丝毫变化的。
国师平时重心还是在维护京都, 最主要是皇城内那位陛下的运道。
真龙天子这称呼最开始是皇帝自称,后来被天下苍生认可后,一国气运就叠加到一人身上。
保住了‘真龙’,那么民族就有了向心力。
整个国家的气运才能不断汇聚、升腾, 绵延百年。
因此,国师面前时常会悬挂七枚铜板, 若是京都或者陛下身上出现变数, 他也能提前预知一二。
这一点皇帝本人恐怕都不曾知晓。
之前苏苒之进京, 国师面前的所有铜钱都组成‘大吉’的式样, 但在国师要追寻源头的时候, 却遍寻不到。
就连国师想进一步算算这‘大吉’的卦相是针对京都, 还是指向皇帝一人, 都占卜不出任何结果。
不过, 国师倒不怎么遗憾。
他知道那些真正的大能, 一般各有各的脾气,有的喜欢喝酒,有的不喜欢张扬。
在国师眼中,对大安国有益的大能,就算自己不能与之结交也无甚关系。
只要黎民苍生能吃饱穿暖就好了。
但国师万万没想到, 前面那大吉的卦相还没过去两个月呢,陡然间就出现了‘凶’卦。
偏生在他想要算一算的时候,居然被京都城隍爷那铺天盖地的阴气给掩藏了。
国师双眸瞪着,罕见的生了一肚子气。
要知道,之前皇帝来让他帮忙找得道成仙的机缘时,他的心态都没有丝毫波动来着。
苏苒之和秦无的小院中,后院的花开了不少。
冯城隍正要感慨一下美景,来缓和自己刚刚暴露小癖好的尴尬场面,突然间他动作一顿,眼神中带着些迟疑。
秦无则看着妻子的面色,同样询问:“怎么了?”
“有种不舒服的感觉。”
具体的情况苏苒之形容不上来,她仅仅感觉有点不舒服,称不上烦闷。
冯城隍则转头看向她,道:“苏前辈,你也感受到了?”
苏苒之眼前不断闪出各种画面,她尚且来不及抓住,陡然听到冯城隍说话,答道:“嗯?”
“我刚刚感觉有人叫我,但却不知道是何人呼唤。”
他们城隍爷主管一府城的游魂投胎,若是功德深厚或者修为高深之人在其辖区内呼唤,他们是略微有些感知的。
但这回奇怪,冯城隍分明听到有人念叨自己,却找不到其源头。
要知道,京都可是他的管辖范围。
苏苒之被冯城隍一提醒,好像得了点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