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生朝着那扇门走去,试图用手将门打开,无奈左右摆弄了好一会儿,门死死的扣着,就是无法打开。
“可是这门打不开。”汉生努力了一会儿,没有任何办法能够打开,只好放弃。
“看来暂时还不行。等你能够多看几本书的时候,大约就能见到我了。”神屋苦笑了一声。
“好吧。”汉生重新回到书桌前的座位坐定,打开第二张纸。
第二张纸上没有字,而是一幅简单粗糙的画。
画上的内容是一个长方块,和一把伞。
这个长方块是什么?
汉生探究了很久,才看出来是一个石碑,碑上无字。
无字碑?
看完这一张纸,汉生身体上倒是没有什么不良反应,只是纸上的内容让她有些不解。
此外抽屉内就没有别的东西了,遍看整个书桌,没什么不同。
紫毫毛笔和她在上书房时所用的一模一样,黑墨与砚台亦平平无奇。
接下来,看来只有书架了。
“果真要随手翻一本书?若是一本对我无益的书呢?”汉生琢磨着。
“不会。念由心生,你拿到的书,必是你需要的。”
“但愿如你所言。”
汉生果真随手抽了一本书,打开。
《兵冶》两个大字窜入眼帘。
汉生皱皱眉,表情哭笑不得。
“被你说准了。”
汉生潦草翻了翻,《兵冶》一书,最前面讲解的冶铁成钢,还有武器锻造,甚至最后还附上了一张矿藏分布图。
图文并茂,极为详尽。
汉生清晰感受到自己的呼吸加重。
果真是好东西。
第一九二章 斩马利刃
“此书,孤能否带出去?”汉生不自觉间,对自己的称呼都变了。
“这是你的意识海,自然是不能的。不过你可以把它背熟,等出了意识海以后,再默写下来。”
汉生略遗憾地点了点头。
背诵虽然费时,这本书里面的内容确是一等一的重要。
“你无需担心费时,你在书房内呆三十个时辰,在外只会消耗一个时辰而已,你有大把时间。”
神屋仿佛知道汉生所想一般,适时地给出了讲解。
“那还好。”汉生心里松了口气,更为喜悦。
汉生将《兵冶》放在书桌前,忽然像是想到什么似的,重新起身来到身后的大书架子旁,找了一个稍高的角度,抽出另外一本书,打开。
“竟无字?”汉生一页页迅速翻完整本书,却一无所获。
整本书上,一个字都没有。
“这便是了。看来我的猜想还没有完全错。”
神屋听见汉生的嘀咕,说道。
“你的什么猜测?”
“你目前的状态只能看到一本书,虽然这个书房的书很多,却不是一次性就能看完的。”
神屋很耐心地为汉生解释。
“原来如此,那孤先把这本《兵冶》背下来。”
汉生悻悻将那本无字的书放回书架原本的位置,自己回到书桌之前坐定,一手翻开《兵冶》,另一手执了紫毫毛笔,蘸了墨后在宣纸上疾书。
这是她背书的习惯,写一遍让自己加深印象。
“其实你不必如此,汉生。你本就过目不忘,看一遍就行了。”
“既然你说我曾失忆,那边说明我的记忆也没有那么可靠。”一边说着,汉生已经在纸上很快画出了第一页的内容。
神屋不做声了,似乎被汉生的理论说服。
四个时辰转瞬即过,汉生揉了揉自己发酸的手腕,活动了一下僵硬的四肢,心满意足看着一共写下的数十张宣纸,脸上不自觉露出笑意。
“可以了。神屋,孤如何回去?”
“你的确该休息了。闭上眼,想象出刚才那副卷轴的样子,然后想想自己离开即可。”神屋一步步指导。
“对了,孤只能看见这一本书吗?如何能够看更多的书?”
“看你的造化了,天机难测。”神屋给出了一个不确定的答案。
果然再一次睁开眼,汉生便出现在自己寝殿的书案前,时候才过了一刻钟不到,莲心和妩心仍守在殿外。
汉生伸了个懒腰,背完一整本书有些疲乏,她该睡觉了,便唤了妩心入内,伺候洗漱就寝。
疲惫时的睡眠质量总是很高,汉生一觉睡得极沉,险些迟了第二日的朝会,心情却很亢奋。
下朝以后汉生直奔上书房,将又成了一堆的奏折扒开一边,让莲心找了一堆空白的竹简。
汉生执笔想了想,执了紫毫毛笔,在竹简最前端落笔:炼钢。
她将昨日所记下的《兵冶》中关于矿石冶炼的部分一字字写下来,奋笔疾书一个时辰方才停笔。
足足二十卷竹简。
汉生满意地看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越看越欢喜。
她唤来莲心,“将这些带去给李司,你亲手交给他。”
莲心瞅了一眼,正巧看到最头上的《炼钢》二字,弯着身子问,“王上是否留档?”
汉生这才反应过来,这数卷竹简由她亲笔所写,这类重要的卷宗一般而言不会直接拿给臣下,而是会有专门识字的内侍转抄一份后再交给臣子。
她想了想,“先拿给李司,告诉他先用着,让他过阵子给孤还来。”
莲心应诺,抱起二十卷竹简下去了。
目前交给李司的部分,只是《兵冶》一书的三分之一,汉生打算将其一分为三,一为《炼钢》,只写冶铁成刚的部分;一为《刀兵》,专门写武器锻造的部分;一为《矿脉》,记录北戎乃至整个中土的矿藏分布。
目前最用得上的,是《炼钢》和《刀兵》。
看完《兵冶》所书,孙三平的炼钢试验的路子是对的,只是目前没有掌握好的是火力与往铁水里加矿粉的比例,因此只需要稍作调整便好。
《刀兵》部分,描写了各类兵器冶炼之法以及制造图,以及哪些刀兵适用于战场,其中一种名为斩马的刀颇得汉生欢心。
斩马是双刃长刀,刀型弯曲如月成钩状,连同刀柄共重二十五斤。书中详尽介绍了此刀对于骑兵所造成的伤害,不论是骑兵或者步兵都很适用,尤其是骑兵,加速冲刺时一刀挥砍下去,不论是砍人还是砍马腿,都极具杀伤力。
由于刀身轻薄,且双面开刃,唯有练出钢来,才有可能造得出这样的刀。
北戎三万铁骑,若全部配上这样一把斩马,那杀伤力...
汉生一阵激动的同时,仿佛心中又有一个念头在反对,反对杀戮。
“刀兵大凶之器,百姓无辜,何必多造杀戮?”这个念头刚刚出现,便被汉生很快压了下去。
“大凶之器又如何,能保家国便是国器。”
北戎若要在晋朝打压之下求生,唯有自立自强。
军事力量强一分,她的底气便足一分,北戎的底气便足一分。
汉生振奋了一下精神,另外摊开一个空白竹简,又开始奋笔疾书。
这一次她没有完全将整本《兵冶》的内容全盘复制,而是选择了几种她认为比较实用的刀具,又记录下北戎几个较大的矿藏点,仅仅半个时辰便写完,即便只是摘录,依然洋洋洒洒五大卷。
看着倒是有些费力。
若是北戎也有宣纸可用该多好。
汉生上了心,打算改日问问工部尚书,手底下手否有能人能够发明纸张。
第三日早朝,李司上奏,炒钢技术研究成功,孙三平亲自为王上打造了一把新的百炼刀献上。
新百炼刀极为锋锐,汉生命人执新刀与旧刀对拼,旧刀三击而折,新刀丝毫无损。
汉生欣喜,让李司专职负责兵冶司,为兵冶司总管,孙三平为兵冶司副总管,各赏银三百,北戎的铁矿资源半数交由兵冶司掌管使用。
当日,又让莲心跑了一趟,将之前所写的后五卷竹简传抄版交给李司。
第一九三章 公子之争
半个月后,李司早朝时上奏,兵冶司新造一种能斩马腿的长刀,名为斩马,极为锋锐耐用。
汉生大喜,当朝宣布兵冶司从兵部独立为兵冶部,与六部并重,由李司担任尚书,孙三平升任侍郎,
自此兵冶司名声大噪。
随后就是春末的国馆大考与年考。
大考是北戎各地学子欲往国馆入学时必须参加的考试,年考则是已经在国馆求学的学子,三年期满学成后所参加的考试,两个考试皆是一年一度。
年考除了意味着学子们能够拿到国馆的毕业文书,名次同样决定了是否能够成为国家的官员。
大考与年考都分为两榜,文榜与武榜。
每年国馆新纳三百学子入学,其中武馆二百人,文馆一百人,大考放榜后,榜上有名者即可入学,前三十位为甲榜,后二百七十位为乙榜。
年考榜单则比大考要小许多,武榜取二十人,文榜取十人。